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7月25日,第33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在重慶兩江新區國際博覽中心開幕。重慶作為2007年第十七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的舉辦地,曾見證該活動從“全國書市”正式更名為“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成為這一盛會的定名之地,18年后書博會再次落戶山城重慶。
來自成渝雙城的多位作家,也展開多場文化對話,將更多元的閱讀元素融入城市肌理,在成渝雙城協同發展的浪潮中,書寫文化共榮的嶄新篇章。
蔣藍(中)、李燕燕(右)在分享會上
開幕首日,“成渝結合部的歷史風物傳奇——《成都傳》圖書分享會”在四川展區舉辦。該書作者、作家蔣藍與重慶作家李燕燕聯袂登場,圍繞《成都傳》文本,深入探討成渝結合部豐富的歷史風物,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共同的歷史記憶
成渝文化認同的深層根基
本次分享會立意鮮明,直指成渝文化認同的深層根基——共同的歷史記憶。活動以《成都傳》為載體,聚焦“成渝結合部”這一獨特地理文化單元,系統梳理了成渝文化圈層形成的三大歷史支柱:漢代“天府之國”的農耕文明基石、唐宋“揚一益二”的商業樞紐盛景,以及明清“湖廣填四川”的移民融合浪潮。
蔣藍
分享會上,兩位作家以生動的歷史細節為切入口,展開深度交流。從移民到物產,探討清初入川客家人在四川隆昌、重慶榮昌兩地推動苧麻與油茶種植發展的故事。石刻藝術的千年回響,解析四川安岳與重慶大足千年石刻所承載的文化密碼及其傳承。“海棠香國”的古今意象,重溫宋代聞名遐邇的“海棠香國”文化意象,思考其在當代的意義。
探討成渝具體風物
鉤沉歷史更對接現實
《成都傳》
《成都傳》濃縮了蔣藍近三十年在蜀地田野考察與思想隨筆創作的心血。他創新性地運用“蹤跡史”的書寫方式,力圖捕捉成都這座城市的肌理、性情與靈魂溫度。書中內容涉及蜀道、“蜀身毒道”、李冰與都江堰;望帝化鵑、司馬相如的琴劍風流、杜甫的雪山歲月及其與嚴武的交誼、岑參筆下的成都、張大千與徐悲鴻的青城時光;“揚一益二”的商業榮光、浣花溪畔、摩訶池韻、王闿運眼中的晚清成都;東校場風云、華西壩往事、羅常培記錄的成都“七二七”大轟炸;成都的榿樹、蜀地銀杏逸事,等等,內容豐富。
蔣藍與李燕燕圍繞《成都傳》,對成渝具體風物的探討,不僅鉤沉歷史,更緊密對接現實。作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戰略交匯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僅肩負經濟發展重任,其深厚的歷史積淀也賦予其維護區域生態、傳承文化根脈的重要使命。
(四川人民出版社提供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