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出游,大景區一定要預約,這是金錢買來的教訓。
白帝城瞿塘峽是一個5A景區,因為沒有提前預約,當天在各個平臺亂翻,終于在某音預約了幾張90元的票,后來才知道正常門票是50元。
不過買到了票還是快樂的,這里是給大家提個醒,也是給自己長個記性。
有攻略說要是一天游奉節,上午去三峽之巔,下午去白帝城,這樣可以一天拍照都不是逆光。這個話倒是真的,我們就是這個樣子拍照,沒有受到光線的影響。
從三峽之巔下來中午在白帝鎮吃了飯,白帝城景區人太多了,沒有停車位,就去了夔州古城轉轉,返回的時候果然景區門口的車少了些。
路上有個“10元人民幣取景打卡點”,我們也隨喜拍了照。
景區這會兒人不是很多,但是風雨橋依舊人來人往。
過了橋就是諸葛老先生的塑像,手把羽扇,一臉的滄桑。
碑前面是《前出師表》碑后面是《后出師表》。
白帝城瞿塘峽一個景區兩條線路:一條是看瞿塘峽,一條是上白帝城。
去瞿塘峽要坐船,坐船最晚一班有時間限制,白帝城倒是沒有時間限制。我們到這個點兒有些晚,就先去看瞿塘峽。后來證明這個選擇非常英明,一路上人少景美。
瞿塘峽
十多年前我來過白帝城,印象中沒有瞿塘峽這個點兒(也可能有,因為我是從重慶坐游輪,就沒有必要安排)。
到瞿塘峽口要擺渡,擺渡船的費用是算在門票里面的。逛這個景區還能坐個幾分鐘的免費輪渡,也算是一個新奇的經歷。
特別是輪渡這個地方拍照打卡,你們說:有種什么調調?
從忠義渡口到江峽渡口十幾分鐘,問問船員,說江峽渡口前旁邊就是曾經有名的“滟滪堆”。
“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馬,瞿唐不可下。”滟滪堆俗稱燕窩石,古代又名猶豫石。秋冬水枯,它顯露江心, 好似一頭巨獸橫截江流。
因為影響航運,1959年冬炸除,"滟滪回瀾"成了歷史的陳跡。
滟滪石存放在重慶的三峽博物館中,前幾年我去重慶看過,要是不知道它的來歷,就是一塊普通甚至丑陋的巨石。
三峽博物館拍的
渡口上面是江峽文化館,展廳挺多,把奉節各個階段的歷史進行展示。但是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三峽移民的照片。
三峽大壩的建設后奉節縣地處淹沒區域,要進行整體搬遷。2002年初奉節老城搬遷拉開序幕,2006年9月25日,奉節古城被江水淹沒。
三峽工程總共移民一百多萬,后來我在萬州三峽移民紀念館感觸很深,這是后話。
旁邊是老關廟遺址,這是一個古人類文化遺址,剛好處于三峽水庫的控制線175米上下。
江峽文化館旁邊步道口就是瞿塘峽口,也就是所謂的“夔門”。
這里有瞿塘峽懸棺、古棧道及鎖江鐵柱遺址。當然懸棺和古棧道這里看不清,這個鐵柱倒是真切的就在眼前。
瞿塘峽西口夔門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夔門有一古跡,名“鐵鎖關”,也稱“鐵索關”。 鐵鎖關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唐時。唐宋之后,夔門鐵鎖關就是長江上游最大的商稅關卡,叫做“夔關”。
“作鐵絙,絕江中流,立柵于兩端,謂之鎖峽。”
資料照片
戰爭的時候鎖江是為了防敵,和平的時候鎖江是為了收稅,作用甚大。不過“鎖敵”并沒鎖住蒙元軍隊,收稅倒是收的真金白銀。
這里兩根鐵柱是從宋代就遺留下來的,后來移栽在這里,算是真正的見證了歷史。
據傳老杜也有詩記載: “世代興亡事有由,將軍遠鎮古梁州。堪嗟鐵鎖依然在,不鎖瞿唐峽口頭。”
這里是登三峽之巔徒步線路的開始。我們已經從三峽之巔下來了,就不用上去了。
平時這里可以看到猴子,現在我們只能看到猴子的雕塑。
這是一只憂郁的猴子,不知道它為什么這么憂郁,“兩岸猿聲啼不住”都是愁苦之聲吧。
我們到不遠的赤甲樓望望瞿塘峽就返回了。
赤甲樓修建于1995年,位于赤甲山下得名,臨樓望望瞿塘峽是一個好位置。下面這個大炮倒是很吸引人的眼球。
白帝城
已經五點多了,趕著點兒坐渡船回到白帝城,這個時間白帝城游人稀少,倒是沒有黃金周的喧鬧。
白帝指的是西漢末年公孫述,他這個人歷史上口碑不好,但是他稱帝期間白帝城一帶甚少戰亂,當地有人緣,所以興建“白帝廟”紀念他。
歲月真是殺豬刀,不但雕刻了皺紋,也削平了記憶,我真的想不起多少十多年前來這里的情景了。
只記得某位同行腳崴了,我當時攙扶過,后來他買了一瓶酒供我們喝表示感謝。
這個門樓的記憶都不多,趕緊拍照留念。
以后不管到了哪個地方多拍照,沒事翻翻照片,這樣才會記憶深刻一些。
白帝廟大門是個標志性建筑,建于清代,前為磚砌牌樓式石拱門洞,后為木結構單坡式門殿,“白帝廟”三個字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劉孟伉1957年題寫。
牌樓兩側為“八字”照壁,東西兩側畫降龍云氣圖案和寶瓶云氣圖案。門洞豎匾上三周為五龍圍繞的浮雕圖案,沿襲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
進入前殿,旁邊小娃娃說這是張飛那是關羽。唉,“白帝托孤”的時候,關羽張飛早就位列仙班,這個地方哪有他們的雕像。
“白帝托孤”實際應該是“永安托孤”,我上篇寫夔州古城寫過了。不過這里的塑像雕刻費心了,每一個人物的表情都不一樣。
人物表情各異,要是有心情又時間的話,在這里看每一個人物的表情,都能看一天。
我們是走馬觀花,前殿(托孤堂)、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白樓等古今建筑,都是匆匆而過。。
明朝的時候四川巡撫林浚毀掉公孫述像,并將白帝廟改為三功祠,用來拜祭江神、土地神和馬援像。
后來更名為“義正祠”, 改供劉備、諸葛亮像,再改名為“明良殿”,并增塑關羽、張飛及諸葛亮祖孫三代像。
到了清康熙年間川湖總督看《三國》著了迷,進行大修,之后又進行了四次大修,到清同治年間才形成今天的格局。
白帝城的白帝廟,看來一是地方父母官的喜好,二是三國故事流傳太廣。
這里的建筑其實都很有特色,要是對三國故事了解,或者干脆請個導游,慢慢走慢慢看,這個地方消磨一天的時光也是一個很愜意的事情。
再說,這里古木森森,建筑獨特,拍照打卡都是取景的好地方,就是不看文物古跡,純粹為了拍張照片,都值得慢慢轉。
因為時間原因,我們就浪費了這么多的美景,連懸棺陳列室和文物陳列室都關門了。
據說是三峽第一碑林竹枝園也關門了,不過外面這個時間點照相,倒是不錯。
太喜歡竹枝堂這個景兒,建筑和植被互相掩映,很出片。
夕陽西下,這里幾乎沒有游人,拍照真是好地方。
難得給詩豪劉禹錫也留了個地方,“東邊日出西邊雨,倒是無情也有情”。
很多人都不知道老劉是在夔州城寫的這首詩。
來時的風雨橋,現在已經沒有幾個游人了。
回望白帝城,還能看到城墻。
西漢公孫述據此地而割據一方,蜀漢劉備退守白帝城托孤而漢室得存,南宋筑山城而抗御蒙元,白帝城鎮守三峽、拱衛巴楚,直至明清時期,白帝城仍然是西南地區重要的軍事堡壘。
昔日關城,今日景區,愿和平盛世永駐,大家都能把兵戈地當做旅游點。
阿彌陀佛,阿門。
云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