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35個全國助殘日,在助殘日到來之際,我們來認識一位扎根教育事業的工作者何智芳。
何智芳是廣東佛山市康復實驗學校副校長,從事特殊教育工作33年來,無論崗位如何變化,她始終踐行著心底的那份愿望,讓每一個特殊孩子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早上7時40分,何智芳在佛山市康復實驗學校校門口迎接每一位學生。今年是何智芳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第33個年頭。1992年,何智芳從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畢業后,來到剛剛成立的佛山首所聾啞學校——佛山啟聰學校任教。由于經驗不足,初出茅廬的何智芳經常一邊備課一邊偷偷哭,但她從未想過放棄。
白天上課,晚上她仔細復盤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查閱大量資料,反復思考,制定教學方案。
2001年,學校開辦全市首個聽障幼兒語訓班,對佩戴人工耳蝸的學齡前兒童開展語言康復訓練,何智芳勇挑重擔。她和團隊絞盡腦汁,為了讓孩子們感知氣流,他們嘗試讓孩子吹紙條;為了幫助孩子找準發音點,他們耐心引導孩子擺舌位。
佛山市康復實驗學校副校長 何智芳:我們在給他做唇操的時候,嘴要很夸張地發音,一天下來覺得喉嚨就會像發燒一樣。當時還得協調家長焦急的心情,我還記得當時孩子媽媽就說,那么多年了,孩子也沒有講話,只要他喊我一聲媽媽。那時候真的是壓力很大。
當語言訓練班的第一個孩子喊出那聲“媽媽”時,何智芳和在場所有人都淚流滿面。如今,作為首批語言訓練班成員的小林,已從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畢業,在街道從事助殘工作。二十多年過去了,小林與家長還會經常來看望何智芳。
家長 黎女士:當時我真的是沒有想到,孩子她有一天能讀到大學,我真的很感謝何老師。
在何智芳與團隊的不懈努力下,當時90%的受訓聽障兒童都順利回歸普通學校,融入正常的學習生活。帶著這份教育成果,2012年,何智芳被調到佛山市教育局,參與全市特殊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何智芳發現,不少在普通學校就讀的特殊學生,既跟不上教學進度,也得不到專業訓練,家長們都很著急,老師也很苦惱。經過不斷嘗試與探索,何智芳逐漸找準了方向,針對全市特殊學生的教育工作,推動了“融合教育”“送教上門”等一項項改革舉措。
何智芳:通過特殊學校來牽頭,普通學校一起參與,組成一個共同體,我們對普通學校進行無障礙的環境建設,還有課程調整,以及隊伍的培養。其實特殊教育的教學成果可以說是以毫米來計算的,但只要看到孩子一點的進步,都能夠讓我們覺得欣慰。
2022年,何智芳調任佛山市康復實驗學校副校長。這里的學生障礙程度較重,教師隊伍年輕、經驗不足,家長反映問題多,面對重重挑戰,何智芳再次迎難而上。
何智芳:學校招生的對象是孤獨癥、腦癱,還有智障以及多重障礙的孩子,程度障礙還是比較重的。我們重新確定了學校的理念,就是激發潛能,讓每個孩子有適合的發展。
何智芳從課程改革入手,把每天的課程分為兩大部分,一方面是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為主的核心課;另一方面,根據學生需求,采用走班制,開設康復課、興趣課等課程。
家長 盧女士:兒子上了溝通交往課,還有打擊樂。經過了一段時間,他無論從語言和認知,還是運動等方面的技能,都顯著地提升了。
多樣化的課程設置,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生活和學習技能。而只要一有空,何智芳還會到各個班級巡查,學校里的123個學生,每個人的特點、近期的變化,她都熟記于心。
每天,從走進學校的那一刻起,何智芳就沒有停歇過,迎接學生、與學生一起跑操、上課、巡堂、組織老師培訓、與家長溝通。下班后,她還會閱讀大量專業書籍,提升專業能力。
佛山市康復實驗學校老師 鄧曉琳:我們來學校的時候,她就已經在工作崗位上面了,我們走的時候,她的燈還在亮著。總覺得她有很多的精力,干勁滿滿的那種狀態。
何智芳:要做好特教工作,其實不僅是有愛心、耐心,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你用更專業的知識解決孩子的問題。33年的特教生涯,這份職業的魔力,我覺得就在于,它讓我永遠相信,下一個奇跡就在眼前,讓每一個特殊孩子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總臺記者 潘虹旭 趙菁)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