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更年期是女性從中年到老年的關鍵轉折點,是一個躲不過去的階段,只要正確認識和科學應對,可以更好度過。
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無法回避的人生階段。然而,在如今社會話語語境中,更年期相關話題鮮少被公開討論,甚至有的人覺得“更年期”是罵人的話,讓不少女性陷入“更年期羞恥”中。
前不久,知名主持人李靜發布我國首部以明星視角展開的更年期科普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視頻中她首次公開講述自己經歷更年期的掙扎與蛻變,讓“更年期”這個看似隱秘而復雜的生理變化過程被更多人看見、聽見并真正理解。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12億女性正經歷圍絕經期,我國這一群體已達2.1億人。《2024年中國女性健康狀況白皮書》顯示,72%的女性遭受潮熱盜汗之苦,65%受困于睡眠障礙,53%在情緒漩渦中掙扎,而七成患者誤將這些更年期典型癥狀歸因為“亞健康”。
湖南的數據同樣驚人,湖南有1000萬左右的50歲以上女性,絕經前后月經失調、更年期綜合征的發生率大于80%,更年期女性焦慮抑郁發生率達到14%,睡眠障礙發生率達68%,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率20%-40%,骨質疏松癥患病率50歲以上達32.10%,65歲以上達51.60%,是男性的3倍以上。然而調查顯示,因更年期相關健康問題主動就診率不到15%。
近年來,湖南省政協委員、省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主任吳穎嵐通過提交更年期相關提案,結合本職工作開展更年期科普講座、技術指導及人員培訓,為更年期女性群體發聲,為保障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貢獻力量。
何為更年期?更年期有何核心表現?如何科學認識和應對更年期?《文史博覽·人物》專訪吳穎嵐,力圖揭開“看不見的更年期”這一女性健康隱秘困境的神秘面紗。
《文史博覽·人物》2025年第4期 《吳穎嵐:更年期不是矯情》
女性要警惕經期紊亂
《文史博覽·人物》(以下簡稱人物):每個女性都會經歷更年期階段嗎?更年期具體有哪些表現?
吳穎嵐:更年期被視為女性“動蕩期”,而每個女性都會經歷。在廣義上,更年期是指女性40-60歲期間,以月經變化為標志,包括絕經前、絕經期和絕經后階段。
更年期最典型的癥狀是出現月經紊亂,40 歲以后很多女性會出現月經周期不規律,比如以前28天來一次,現在兩三個月來一次;或者經期延長,以前5天,而現在要10天半個月;或者突然變多或越來越少的經量變化。這種月經紊亂很容易和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癌、宮頸癌等疾病混淆,所以需要格外警惕。
第二是情緒問題,這也是大家對更年期最典型的印象,比如脾氣變得暴躁,容易焦慮、抑郁,情緒不受控制。
第三是潮熱出汗,一陣一陣的發熱出汗,有的一天能發作二三十次,特別是緊張、焦慮的時候更嚴重。
第四是睡眠障礙,以前沾床就睡,現在要么難以入睡,要么半夜醒了就再也睡不著,或者做夢多、睡眠淺。
更年期女性骨量會快速流失,很多人會出現骨質疏松,表現為骨關節疼痛,比如腰背酸痛、渾身關節痛;也有人出現頭暈頭痛、心悸、心慌。同時,泌尿生殖系統問題也不少,比如陰道干澀、同房疼痛,尿頻、尿急、尿痛,這些都是雌激素下降導致的黏膜萎縮引起的。
總體來說,80%以上的女性至少有1種以上癥狀,而月經不調幾乎是每個更年期女性都會經歷的前奏。
人物:女性如何自我初步判斷是否存在更年期問題?
吳穎嵐:關鍵看兩點,一是年齡是否介于40-60歲之間;二是月經是否發生紊亂,比如周期變化、經期延長或突然停經。另外,也可以通過“Kupperman評分”進行自我評估,包括潮熱、睡眠、情緒、泌尿癥狀等11個維度,如果有兩項以上的明顯癥狀,建議到醫院做激素水平檢測和全面評估。
更年期影響老年生活質量
人物:更年期會對女性健康產生哪些影響?
吳穎嵐: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女性忽視月經不調,但它背后可能隱藏著嚴重疾病,比如剛才提到的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宮頸癌,包括慢性宮頸炎、宮頸腫瘤,早期癥狀都是月經異常或出血。
另外,潮熱出汗不僅僅是不舒服,它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預警信號。長期睡不好、情緒差,會形成惡性循環——身體不舒服導致睡眠差,睡眠差又加重情緒問題,進而引發疲勞、免疫力下降,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同時,女性高發的乳腺癌、宮頸癌、甲狀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癌癥,高發時間通常與更年期時間高度重合。
人物:女性更年期困擾可以通過哪些方式進行科學干預?
吳穎嵐:更年期是女性從中年到老年的關鍵轉折點,是一個躲不過去的階段,只要正確認識和科學應對,可以更好度過。
對輕度癥狀的患者,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比如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補充鈣和維生素D,也可以用中醫藥調理。對中重度癥狀(比如嚴重潮熱、失眠、情緒崩潰)的患者,如果沒有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禁忌癥,建議到更年期門診評估,通過激素補充治療進行緩解。激素治療不僅能改善當下的癥狀,還能預防遠期疾病,比如降低心血管病和骨質疏松的風險。
更年期過得好不好,直接影響老年生活質量。如果放任癥狀不管,長期的不適和健康風險會累積。如果重視起來進行科學干預,完全可以平穩過渡,甚至為健康老年打下基礎。
更年期的“非典型癥狀”
人物:就門診情況來看,大眾對更年期的認知如何?
吳穎嵐:門診有很多病人,在看病時都說:“我要是早知道這些癥狀和更年期有關,早就來了。”現在大部分人對更年期和更年期的保健認知嚴重不足,甚至包括有些高級知識分子、醫務人員,更年期科普的缺口很大。
來門診的病人,一方面是得益于網上相關科普的視頻和文章;另一方面,我們自2002年開設更年期門診,到2011年開始堅持開展更年期科普,積累了很多老病人,現在一半以上的病人通過口碑推薦,比如一個病人治好了,把媽媽、姐妹、朋友都帶來。
此外,還有基層醫生的轉診,比如神經內科、心血管科、精神科的醫生,遇到查不出器質性病變的心悸、頭暈、焦慮患者,會推薦到我們這里,因為這些很可能是更年期的“非典型癥狀”。
人物:在您看來,應該如何加強更年期女性身心健康管理?
吳穎嵐:家庭層面,家庭的理解很重要,比如發現該年齡段的女性成員突然脾氣暴躁,要意識到這可能是健康信號,主動陪她就醫。社會層面,需要更多科普宣傳,打破“更年期是矯情”的污名化。政府層面,希望加大投入力度,開展全省更年期女性的流行病學調查,摸清需求和問題;加強基層能力建設,目標是每個縣至少有1個規范的更年期門診;推動多學科協作,開展技術指導及人員培訓,提高更年期綜合保健服務能力。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彭叮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