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編:李葉
受訪者:俞孔堅(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供圖:土人設計
前言
金華自古為江南文化重鎮,承載千年人文積淀。設計以“天、地、山、人”和諧共生為內核,從自然山川與歷史文脈中汲取靈感,通過材質肌理與光影敘事,構筑能感知時間流轉、喚醒土地記憶的精神場域。
作為浙江省首批坡地村鎮試點項目,其建設承載著生態開發模式探索的重要使命。設計遵循“最小干預、自然消隱”原則,以“景在林中,園在山中”為愿景,塑造桃花源式野奢度假場景。通過精準平衡生態保護與開發需求,使建筑群與山林水庫有機共生,最大限度減少對基地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好地與場地契合,使建筑和山林水庫融為一體。
觀點提純
“通過精準平衡生態保護與開發需求,使建筑群與山林水庫有機共生,最大限度減少對基地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好地與場地契合,使建筑和山林水庫融為一體。”
無界藝術館項目選址于金華市婺城區長山鄉烏石坪村,作為全區首個生態坡地村鎮建設示范工程,依托優越的山水格局,打造融合生態、人文與藝術的高端度假綜合體。基地緊鄰鄉域重點水庫資源,四周田疇阡陌交錯,完整保留江南農耕文化肌理。距南二環僅3公里,驅車20分鐘可達主城區,實現城市便捷與自然靜謐的完美平衡。
核心挑戰在于多維價值的融合呈現。需提煉“原野自然、人文氣息、詩意情懷、精致細節”4大設計理念,構建連貫的景觀敘事邏輯;結合運營需求打造具有獨特記憶點的室外場景,通過文化IP挖掘與故事性串聯,為后續營銷提供差異化內容支撐。
金華望山無界藝術館,作為一處深度融合自然、藝術與人文的空間,承載著人們對于理想棲居的詩意想象。整體項目包含荷花芯序廳、星空圖書館與隱廬酒店,三者相互呼應,共同勾勒出一個無界的藝術生態場域。建筑群分為3大功能區塊:南北兩區客房部均設置標準客房、公共走廊及服務設施;中區公共服務區整合入口荷花芯序廳、星空圖書館、大堂宴會廳、餐飲等核心功能,并配備物業管理、公共衛生間等便民設施。
荷花芯序廳:自然與藝術的無界交融
步入無界藝術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荷花芯序廳。作為場館的核心亮點,它以87620塊陶磚承載匠心工藝,俞孔堅與朱青生合作創作的雕塑《一瓣心意》共同構筑了一處自然與藝術交融的精神場域。
陶土基底,質感生動。序廳提取在地紅土文化,運用極致工藝,使原始陶土蛻變為凝結時間與溫度的藝術表達。土生萬物,境由情生。整個空間以靜謐的方式回應人們對精神領地的探索,喚起對藝術與內心的思考。建筑形態采用圓形庭院,敦厚古樸,如同時間沉淀下的自然印記,仿佛自這片土地生長而出,寧靜而深遠。
方形水池映照天地,倒映著四季流轉,而水中央的雕塑《一瓣心意》以極簡手法呈現禪意,寓意人與自然的共生哲學。設計充分利用場地的生態景觀,使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并通過框景手法塑造近景、中景、遠景的層次關系,讓光影與空間產生對話。
星空圖書館:在自然與知識交織中沉思
穿過序廳,一轉身便步入星空圖書館,這是一座簡約而富有詩意的精神空間。設計采用極簡的線條勾勒出當代藝術館的優雅氣質,以大尺度空間搭配留白手法,讓建筑本身成為一件富有哲思的藝術作品。星空、書籍與空間在此交融,創造出一個充滿靈性與自然意趣的美學場域。
星空圖書館不僅是一個藏書之地,更是一座與城市地理交織的自然博物館。館內珍藏著5000余本書籍,涵蓋藝術、時尚、地理、文學、植物學等多個領域。這些書籍不僅承載著知識,更像是一座微縮的文化世界,串聯起人類的文明脈絡。館藏不僅包括當地藝術家的作品,還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書籍,使其成為一處開放的文化平臺。
空間內部,設計師以雕塑般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充滿藝術張力的閱讀環境。白色旋轉藝術裝置樓梯猶如漂浮的雕塑,弧線與折線交錯穿插,在空中靈動地穿梭,連接著不同的閱讀區域。它不僅是功能上的垂直交通空間,更像是一件藝術裝置,為整個圖書館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藝術氣息,使訪客在拾級而上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閱讀的儀式感與空間的層次變化。
設計師精心運用光線,使天光從高窗傾瀉而下,灑落在四周的書架上,讓知識在光影間流轉。書館的屋頂采用彩色玻璃設計,其色彩靈感來源于荷花四季的變化。隨著日照角度的變化,空間中映射出層次分明、亦真亦幻的色彩光影,使人在閱讀時感受到時間的律動與大自然的呼吸。這種獨特的光影變化,仿佛讓人置身于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之中,每一次光影的移動,都賦予空間新的生命。
星空圖書館不僅僅是閱讀的場所,更是一處沉思、交流與靈魂棲居的空間。在這里,人們可以在書籍的世界中探索遠古文明、觸及大師思想,在精神之旅的洗禮中尋得內心的寧靜。在館內,定期舉辦的學術講座、文化沙龍與藝術分享會,使其成為思想碰撞的交流平臺。人們在此探討哲學、藝術、生態、城市與自然等話題,讓知識在互動與思辨中不斷生長。
望山隱廬:消隱于自然的詩意棲居
緊挨著星空圖書館的建筑是望山隱廬酒店。建筑設計理念秉承核心生態理念,系統梳理場地內生態條件和自然資源,充分結合場地現狀與金華當地水文自然生態條件進行設計。整體布局尊重場地原始地形,順應坡地高差,采用層層退臺的方式,使建筑巧妙嵌入山林之間,最大程度減少土方開挖,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干預。
項目整體建筑設計充分體現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通過架空、庭院、垂直綠化墻體、局部水系設計控制微氣候、改善微環境,節能減排,利用物理手段與被動式設計理念回應場地氣候,體現未來可持續發展理念。
項目整體建筑設計充分注重人性化與體驗感,在空間設計、材質選用、功能劃分上盡可能增強舒適的度假體驗:架空空間與景觀的聯動、內部院落與環境的聯通、層層退臺與場地的呼應等空間設計手法全面打造人性化、生態化、親近自然的住宿體驗。
《設計》: 項目大量使用陶磚、紅土等本土材料,并強調“從自然山川與歷史文脈中汲取靈感”。在材料選擇與工藝創新中,如何通過設計語言將金華鄉土文化轉化為可感知的空間敘事?
俞孔堅:金華的鄉土文化是千百年來勞動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金華山水空間、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過程的適應的表達,體現在建筑的選址、建筑的形式、建筑的空間和結構、建筑的材料以及這些材料的加工和設計方式。建筑坐北朝南、背山擁水、左右環護,明堂開闊,遠山來朝,這便是烙印在文化基因里的理想人居格局,在望山選址之初,這個模式在我第一眼看上這塊場地以及基于場地特征布局中就已落定;通透的建筑空間,呼應了亞熱帶地區建筑對自然通風的第一要求,解決夏季悶熱天氣的舒適度問題,而大玻璃朝南開窗和西側山墻的遮陰處理,是對北緯28°32′~29°41′太陽高度角的最佳適應,以保證用最低的能耗來實現冬天的保暖和夏天的降溫;紅色預制磚的選擇是對兒童時代鄉村土坯房的回味;竹編紋理的使用,是兒童時代當地竹編工藝品的感覺。建筑前面濕地的營造,大面積的烏桕林的使用等,都是對兒童時代鄉村田野上烏桕樹的重現。通過建筑選址、通透的廊道、黏土磚的質感和紋理以及周邊的鄉土植被,營造了一種場域的氛圍,這種氛圍讓人沉浸式地體驗到熟悉的場所精神 (Genius Loci),使人和建筑歸屬于此時此地。再加上空間中活動的本土人以及濃濃的金華本土語言,讓任何一個進入建筑和環境的人獲得在多維時空中的定位,因此而獲得棲居(Dwelling)的感受。(參考文獻:2000,俞孔堅,追求場所性:景觀設計的幾個途徑及比較研究,建筑學報 2:45-48)
金華望山·隱廬
《設計》:傳統江南園林的造景手法與現代空間設計如何結合?
俞孔堅:江南園林有許多造景手法,諸如借景、透景、漏景、對景、框景等。本質上,這些造景手法都是在滿足人對空間探索的欲望,在局限的空間中創造豐富的感知空間,用無窮的信息挑戰人類負責的大腦,特別是園林中閑來無事的文人們的大腦。這是人類對空間的本質追求的反映,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心理能力所致。當代建筑和景觀空間的設計同樣需要滿足人類的這種心理需求,只不過語言和方式不同,簡約的設計語言和空間同樣可以創造無窮的空間體驗,捕捉豐富的信息,因此而產生趣味和美感。(1994 景觀理想與生態經驗——從理想景觀模式看中國園林美之本質。 園林無俗情,中國首屆風景園林美學研討會論文集(李嘉樂等主編)。 南京出版社。 pp.55-69)。在望山項目中,由一條走廊引入序廳,走廊正對是一個方窗,將遠處的山巒和茶園收入視野;窗戶中是一瓣荷花,構成了焦點和對景;序廳中的鏡面水池倒映著天光和星月,是向宇宙的借景;序廳由花磚構成,隱隱約約透出外面的竹林,是現代版的漏景;星空書館從命名起就已經把天空的美景接入書館,映入圖書的字里行間。而在序廳夾層中的盤旋樓梯則是把漏窗和無線曲線結合,構建了探索無限空間的神秘信息廊道。
金華望山·隱廬
《設計》:項目定位為高端度假綜合體,但鄉村振興需惠及本地居民。設計中是否考慮與當地社區共建(如手工藝人參與陶磚制作、農產衍生品開發)?如何避免“文化景觀化”導致在地生活空心化?
俞孔堅:本項目是作為鄉村振興實驗項目來設計的,選址之初就考慮了如何通過這個項目來帶動鄉村的振興。旁邊就是當時金華的一個欠發展村莊——烏石坪村,如今已經完全改觀。這種改變不僅是通過讓當地人參與項目建設來提高其收入,更主要是通過滿足城市人的美好生活來實現鄉下人收入的提高。這里我們在探索一個基于共享理論的市場化商業模式,即如何把高品質的生態和文化資產,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消費產品,也就是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設計是這種轉化的關鍵,通過設計,讓自然山水、空氣綠色、生態農產品的價值得以兌現,產生更高的附加值,這樣才能讓參與服務產業的鄉村獲得更高的回報。目前,因為望山項目,這個村莊的人均收入已經翻番,閑置的資產被盤活,村莊里面已經開起了多家餐廳和民宿,村莊的風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概括來講,這個項目的核心是通過設計,創造一種城里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鄉村的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景觀和生態服務被兌現為社會價值。
金華荷花芯序廳
《設計》:在城市化沖擊下,鄉村常面臨文化認同危機。無界藝術館通過“無界講堂”等活動吸引外部關注,但如何避免成為“他者凝視”的舞臺?是否設計本地文化再生計劃(如方言保護工作坊、傳統技藝復興課程)?
俞孔堅:我并沒有在乎是否要保留本土文化,諸如方言及各種工藝,我認為這些都大可不必擔憂。一廂情愿地去保護當地的所謂傳統文化,很多情況下最后走向一地雞毛。相反,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實現本土文化走向自覺的根本出路。我們的無界藝術館通過審美啟智來提高社會和社區成員的整體文化素質,從而帶動人內在自我覺醒。越是進步的民族和群體,越懂得珍惜自己的傳統,越是落后貧窮的群體,越容易背叛自己的傳統。正因如此,我們一直努力通過鄉村創造一種城里人向往的美好生活方式,來實現鄉村的振興,喚起鄉民的自覺意識,懂得他們的鄉土原來是可以兌現成為“金山銀山”的,是需要保護和發揚的。
星空圖書館
《設計》:作為浙江省坡地村鎮試點,項目如何將設計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政策工具?例如,是否與政府合作制定“生態-文化-經濟”綜合評估標準,推動鄉村振興從個案到系統的轉變?
俞孔堅:只有通過成功的試驗,才能被作為經驗推廣。這里的“成功”有多重定義,包括設計美學的成功,開發商的商業成功,以及帶動當地發展的社會學意義的成功。這個項目從設計作品角度來說已經有可觀的傳播度和美譽度,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已經被廣泛傳播,使用的績效也令人滿意,因此,單就設計來說是成功的。社會學意義上,它已經帶動了鄉村的發展,給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社會和經濟價值,也可以說是成功的。商業上并不算成功,主要是遇到了經濟的寒流,使項目的經濟價值并沒有更好地發揮出來。當然,長遠來看,這種狀況也會逐步得到改善。因此,有許多經驗可以總結推廣。由于項目尚處在過程中。我想主要通過增加曝廣度,以及在下一個項目中不斷實踐完善來實現知識和經驗的傳播。我們有類似的案例,如徽州西溪南和婺源巡檢司村的案例,已經收入市長教材,還有案例成為自然資源部基于自然鄉村振興的國際案例。這些案例都有可能為有關部門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見:劉悅等,基于共享理念的傳統村落振興實踐,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3)
【之于鄉村】
自建成以來,金華望山無界藝術館憑借其獨特的生態環境、深厚的人文底蘊與精致的空間設計,迅速成為金華市的文化地標和網紅打卡地。無論是荷花芯序廳的靜謐禪意,星空圖書館的詩意閱讀,還是隱廬酒店的山林棲居,都吸引了眾多游客、學者和藝術愛好者慕名而來。這里不僅是一個度假目的地,更是一處可以激發思考、啟迪心靈的精神場所。
隨著時間的推移,望山無界藝術館不僅承載了高端度假的功能,也逐漸發展成為思想交匯與學術交流的文化高地。“無界講堂”應運而生,依托館內靜謐優雅的環境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吸引了眾多知名院士、學者和教授前來開展講座、研討會與文化交流活動。在這片遠離都市喧囂的山水之間,思想的碰撞如同水面漣漪般擴散開來,讓更多人在自然中沉思,在交流中成長。
無界藝術館不僅是金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象征,也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載體。它提供的不只是建筑之美、自然之境,更是一種讓人們得以重新審視自我、感悟世界的空間。在未來,望山無界藝術館將繼續以“無界”為理念,融合生態、人文、藝術與學術,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共享平臺,讓更多思想在此交匯,讓更多人因這片土地而啟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