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緩解停車難,不少城市小區建設了機械停車庫。記者走訪發現,機械式立體停車庫對節省空間、補充城市車位起到一定作用,但部分設備在實際應用中既用不到又拆不掉,變成停不了車的“僵尸庫”,給群眾日常生活帶來不便。
我國早就進入了汽車社會(一種說法是2003年,一種說法是2009年),隨著汽車不斷增加,停車問題日益突出,于是多地明確規定,新建商品房住宅時,應按照一戶不低于一個停車泊位的標準配建停車場。為達到該標準,不少開發商建有機械停車庫。
建成之初,機械停車庫在解決業主停車問題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地上地下沒有地面車位可供停車時,就可以選擇機械停車庫停車。然而,部分機械停車庫如今變成“僵尸庫”,用不到又拆不掉,等于是一堆廢鐵,不但浪費了資源,也影響到業主停車。
即部分業主寧可在通道停車,也不愿在機械停車庫停車。從某小區機械停車旋鈕上落滿灰塵看,機械停車庫閑置已久,這是變成“僵尸庫”的縮影。究其原因,既與機械停車位設計相對較小很難停車、容易刮擦有關,也與設備年久失修存在風險有關。
進一步深究,既與車庫標準有關——2015年出臺的《車庫建筑設計規范》,沒有考慮到新能源車的外廓尺寸及重量,導致新能源汽車很難停放,也與開發商為了節省空間和成本“湊數”有關。另外,部分開發商和物業公司只建不維護,致設備暗藏風險。
如今機械停車庫淪為“擺設”,由于處于閑置狀態且占據了一定停車空間,反而加劇了業主停車難。因此,有必要改造機械停車庫使之“變廢為寶”,真正解決業主停車難問題。而在改造機械停車庫時,無論是車庫標準還是運營思維,都不能“機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部分機械停車庫淪為“僵尸庫”,就緣于思維“機械”,比如在制定標準時只考慮到燃油汽車,忽視了新能源車的存在和發展趨勢。事實上,我國早在2008年就啟動了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車庫標準就應該為新能源汽車成長預留空間。
即使當初對新能源車考慮不足,也應該為體型較大的SUV汽車預留充足的停車空間。但當時眼里只有燃油汽車,對汽車產業發展方向和趨勢缺乏想象力,就存在“機械思維”。而開發商在建機械停車庫時,只是為了完成配建指標,思維也過于僵化機械。
如今再來追究責任意義不大,只能汲取過去的教訓,根據現實問題和發展趨勢,科學、靈活制定車庫新標準。現有機械停車庫亟待系統改造,既要按照現有車型、重量建造立體化的停車庫,也要引進相關停車智能技術和設備,以方便停車提高使用率。
現在的問題是,現有閑置的機械停車庫不僅難拆,而且改造也難。難拆是因為,拆除機械車位需要業主達成共識,也需經規劃、建設以及產權單位等多方同意,有一個環節“卡殼”,機械停車庫就拆不掉。若建為智慧停車庫,資金來源等問題待解決。
有關受訪人士建議,通過業委會、居委會、物業、開發商等多方溝通交流,改造車位資源,提升停車場地使用效率;可設立小區維護基金,或引入第三方專業停車管理公司運營,降低停車位運維成本。這顯然為難拆、改造提供了解題思路,但說易行難。
◎為正義“說話”,為公平“代言”,若喜歡本賬號文章,請訂閱并批評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