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楊顯峰老師帶領的科研團隊首次在中國云南省曲靖市馬龍區發現了罕見的寒武紀節肢動物——果鉗蝦化石,這是該類化石在中國的首次記錄,也將果鉗蝦的出現時間前推至一個更早的地質時期,為全球寒武紀生命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新證據。
新馬龍生物群中果鉗蝦附肢化石的細節特征
射齒類動物是主要在寒武紀時期出現的一類大型節肢動物,以其獨特的附肢和輻射狀的口器以及廣泛的地理分布而聞名,果鉗蝦則并非人們熟悉的蝦類,而是一種生活在距今約 5 億年前的奇特節肢動物,名字源自其前附肢形似果鉗(胡桃夾子)。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結構很可能用于捕捉并粉碎獵物,果鉗蝦也因此被推測為當時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掠食者”。此前,果鉗蝦的發現主要集中在北美,以及一例來自西班牙的化石標本。由于發現稀少,相關研究長期受限于材料不足。
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楊顯峰老師帶領的科研團隊,聯合德國卡爾斯魯厄國家自然博物館、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及北達科他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研究了兩件新的果鉗蝦前附肢標本:一件來自云南曲靖馬龍,另一件采集自美國猶他州。
馬龍發現的新的化石組合(新馬龍生物群)中保存的附肢化石,不僅代表了該屬在華南地區乃至亞洲的首次記錄,也將果鉗蝦的生存年代前推至寒武紀第 2 世第 3 期,比此前最早記錄還要早一個時代。這一發現顯著擴展了果鉗蝦的時空分布范圍,對理解該類動物的生物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 Spence 頁巖中果鉗蝦附肢化石的細節特征
研究人員認為,此前認為的物種間差異,可能實為同一物種內部的變異——即“種內變異”,而不是獨立的物種。這一觀點若得到更多化石材料驗證,將對果鉗蝦屬的分類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新馬龍生物群的發現潛力尚未被充分挖掘,相比較于傳統研究中的馬龍生物群,新馬龍生物群也保存于滄浪鋪組紅井哨段的地層中,但是其保存條件、群落結構與知名的澄江生物群相近,這暗示了新馬龍生物群可能也是澄江生物群的延伸。
此次研究不僅填補了果鉗蝦在中國的化石記錄空白,也為人們理解寒武紀早期海洋生態結構和節肢動物多樣性提供了新的視角,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科學意義。
一起來關注未來24小時海況預報~
浙江海洋預報
5月15日20:00-5月16日20:00
浙江海域海浪大面預報
今天夜里,杭州灣是0.5-1.0m的輕浪,浙北、浙中和浙南海域有1.0-1.6m的輕到中浪,到明天下午,全省大部海域將增大到1.2-1.8m的輕到中浪,杭州灣有0.6-1.2m的輕浪。
全省海域海況稍差,小型船只出海請注意安全。
濱海旅游區預報
明天五個濱海旅游區中,北部海域的三個濱海旅游區同時受到降水的影響,整體海況稍差,浪高在1m上下,較適宜海上垂釣和游覽。
足不出戶了解更多海洋資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浙江海洋預報網 (www.zjocean.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