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送別兩位教授!一路走好!
近日,醫療界接連傳來噩耗,兩位頂級專家因病離世,他們分別是:
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臨床醫學博士張北平同志,因病于2025年5月9日逝世,享年52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創面修復中心主任,中國創面修復學科發起者之一陸樹良教授,于2025年5月12日13時05分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64歲。
他們在醫生最好的年紀里與世長辭,從醫半生,奉獻半生,生前救人無數,死后也應當被大家銘記。
罕見的“年輕科主任”
曾培養出十多名三甲科主任
5月10日,廣東省中醫院發布訃告,該院脾胃科大科主任張北平于5月9日22時17分不幸離世,享年52歲。
據公開資料顯示,張北平的醫學之路始于1998年,她自畢業后便扎根于廣東省中醫院。憑借扎實的中醫功底與不懈的鉆研精神,年僅36歲的她于2009年升任總院脾胃病科主任,成為當時醫院內少見的“年輕科主任”。2019年,她進一步擔任脾胃病科大科副主任及學科帶頭人,以“十年磨一劍”的信念,推動科室發展成為中西醫結合的典范平臺。
在臨床與科研中,她始終秉持“中醫是中醫院的靈魂”這一理念,帶領團隊回歸中醫經典,挖掘伏毒理論在胃腸疾病診療中的價值,同時融合現代內鏡技術,開創“醫鏡融合”的中西醫結合模式。她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科室的學術地位,更使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成為全國中醫重點專科,并在消化道出血、早癌篩查等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張北平的職業生涯滿載榮譽。她不僅是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吉良晨教授的學術繼承人,還入選了第8、9批嶺南名醫錄,并獲評“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等稱號。2012年就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中醫消化病學博導之一,她培養了47名碩士、21名博士,桃李遍布醫療行業,其中已有12人成長為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
她的學術貢獻同樣矚目:主持或參與國家級課題11項、省部級課題17項,主編及參編專著5部,發表核心期刊及SCI論文100余篇,并獲2項專利。其領銜的“伏毒理論指導消化道疾病防治”項目,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此外,她還牽頭制定了多項國家行業診療標準,推動了中西醫結合消化病診療的規范化發展。
據爆料, 張北平教授因腦部惡性腫瘤去世,但亦有學生透露其常年超負荷工作導致健康透支,最終猝然離世。
其實細查發現張教授患病真的有跡可循,她每周坐診4個單元,年接診超5000人次,同時承擔繁重的科研與教學任務,這種“連軸轉”的工作模式強度可想而知。
她生前常引用《刻意練習》中的觀點,強調“天才源于日復一日的專業訓練”,并以此要求團隊精益求精。而她推崇的蘇東坡精神——在逆境中保持樂觀與多面向的自我修養,這項規定也成了科室的文化內核。
在患者眼中,她不僅是醫術精湛的專家,更是溫暖的醫者。一位高齡患者曾因她的照護而感慨:“見到張主任,病就好了一半。”
中國創面修復學科奠基人陸樹良教授隕落
乃燒傷界巨大損失!
5月13日,上海瑞金醫院發布訃告稱:
燒傷外科專家、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創面修復中心主任,中國創面修復學科發起者之一陸樹良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5年5月12日13時05分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64歲。
這位在燒傷與創面修復領域深耕三十余年的醫學泰斗,將畢生的心血都貢獻給了我國創面修復學科的體系化發展。
陸樹良的醫學之路始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早年即展現出對創傷醫學的敏銳洞察力。1997年,他入選上海市衛生系統“百人計劃”,隨后在燒傷與創面修復領域嶄露頭角。作為瑞金醫院燒傷科的骨干力量,他逐步成長為學科帶頭人,先后擔任上海市燒傷研究所所長、瑞金醫院創面修復中心主任等職,并主導創建了中國首個獨立建制的創面修復專科(2011年)和集醫護技于一體的綜合專科(2017年)。
他的學術生涯以“破題”為關鍵詞。面對深二度燒傷創面易進行性加深的難題,他率先提出“傷后24小時內削痂”手術方案,將傳統被動治療轉為主動干預;針對糖尿病創面難愈的困境,他揭示“微環境污染”機制并提出“隱性損害”概念,為臨床治療開辟新路徑;在瘢痕研究領域,他創立“真皮模板缺損”學說,顛覆了傳統認知框架。這些理論不僅寫入教科書,更被納入2018年牽頭制定的《中國創面診療思路和原則》,成為行業診療規范的核心依據。
不僅如此,陸樹良的學術成就也獲得國內外廣泛認可。他兩度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4項,并獲中歐創面修復聯盟“杰出貢獻獎”、中國燒傷醫學終身成就獎等殊榮。其國際影響力亦不容小覷:擔任國際創面修復技術協會執行主席、亞洲創面修復協會副主席,推動中國創面修復專科與國際接軌。
作為博士生導師,他培養了數十名專業人才,學生何國鈺等已成為領域新銳。他倡導的“醫教研協同”模式,使瑞金醫院創面修復中心成為全國示范基地,年接診復雜創面患者超萬例,救治成功率居國際前列。2019年,他主導的內鏡支持下竇道創面治療技術獲國家專利,將微創理念融入傳統修復領域,被譽為“創面治療的技術革命”。
陸樹良創建的急診綠色通道,使嚴重燒傷患者救治響應時間縮短至30分鐘,大面積燒傷存活率提升至95%以上 ;針對糖尿病足患者,他設計個性化清創方案,將截肢率降低40%。
一名因糖尿病足瀕臨截肢的患者曾回憶:“陸教授每周親自換藥,每次操作像繡花一樣細致,保住的不僅是我的腳,更是生活的尊嚴。”
在技術創新上,他始終立足國情。2014年,他將日本早癌篩查理念引入創面管理,推動“早篩-早診-早治”體系在基層醫院的普及;2023年,他發表《內鏡支持下竇道創面處理技術的思考》,將內鏡技術從診斷拓展至治療,使復雜竇道創面的愈合周期縮短50%。即便在生命最后階段,他仍堅持參與2024年底的專委會會議。
據同事透露,陸樹良教授常年承擔臨床、科研、教學三重壓力, 去世前數月仍每日工作超12小時,甚至在ICU搶救前一周仍在修改研究生論文。 這種“燃燒式”工作模式也為他自己的健康埋下隱患。
陸樹良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在今年的1月18日,當天,上海市創面修復研究中心聯合體優秀青年醫生組啟動及第二批聯合體加盟簽約會議在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順利召開。陸樹良教授不僅參加了這次會議,還在會上講了話,強調了上海市創面修復研究中心聯合體成立的重要意義。
從當時曝光的現場照片看,陸樹良教授大紅色毛衣,顯得特別喜氣,他本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也很不錯,看不出有任何特別異常的表現。
今年的3月29日,上海市創面修復研究中心聯合體優勢技術巡講(第二期)會議在常州順利召開。原本陸樹良教授也是要參加這次會議的,但是大會組委會對外宣布稱,陸樹良因為身體原因無法親臨會議現場,特委托其博士后何國鈺醫生作為代表發言。
據說生前的他還沒有退休,一直都在奔波于工作,為了患者的健康忙碌了一輩子,這次終于可以好好歇歇了……
送別張北平,送別陸樹良教授,兩位教授,一路走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