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感女星之死
1969年8月9日,洛杉磯郊區茨埃羅大道10050號,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家中,一群“好萊塢精英”被歹徒殘忍殺害,現場血污橫肆。
死者一共5人,其中包括波蘭斯基的妻子、性感女星莎朗·塔特,塔特的前男友、著名的好萊塢發型設計師杰伊·塞布林,以及其他三人。
根據警方的調查,死亡之前,塞布林曾懇求兇手,放過已有8個月身孕的塔特,然而,兇手除了對著他近距離反復射擊外,還多次用尖刀刺他。塔特也曾指著肚子里孩子,向兇手跪地求饒,但她最終身中16刀,然后被繩子勒頸并吊掛于橫梁,繩子另一端則系著他的前男友塞布林。
塞布林,原名約翰·庫默,出生于底特律中產家庭,曾參加朝鮮戰爭,參軍時學會剪發,馬龍·白蘭度、埃迪·艾伯特和保羅·紐曼等一眾奧斯卡影帝,都曾是他的常客。
1964年,長灘國際空手道錦標賽,一個眉清目秀的華裔小伙,給觀眾耍了一套雙節棍,只見那雙節棍如靈動的蛟龍,呼呼生風,引得觀眾連連驚嘆。當時正好在現場的塞布林,當即決定結交這位名叫李小龍(Bruce Lee)的武林高手。
隨后,塞布林利用其好萊塢人脈,不斷向各大制片人、導演推薦李小龍,當然順便給他理了個發。1966年,小李在動作短劇《青蜂俠》中扮演“加藤”一角,自此踏入好萊塢的造星大門。
也是經由塞布林引薦,李小龍成了塔特的朋友和武術指導,曾多次合作。而且頗為遺憾,出事前不久,李小龍還曾擔任塔特主演影片《破壞部隊》中的武術指導。
屠殺發生之際,波蘭斯基正好身在倫敦憋劇本,塔特因懷有身孕,行動不便,當天約了包括塞布林在內幾個朋友來家中作陪。
聽聞噩耗,波蘭斯基匆匆趕回美國。然而,他最先懷疑的兇手,正是李小龍。
警方調查過程中,現場發現一副角質邊框眼鏡。波蘭斯基記住了該線索,有一天健身房跟李小龍學格斗,無意間聽李說道:“我的眼鏡丟了。”波一下子警覺起來,偵探本能上頭,假意說道:“下課后,我開車送你去眼鏡店,給你選一副新眼鏡,送你做禮物吧。”
開車前往眼鏡店路上,心跳加速的波蘭斯基,腦子里浮現一連串胡思亂想:李小龍,亞洲人、局外人、耍槍弄棒的高手、有足夠能力制服多人,或許是塞布林邀請他到家,而他也暗戀塔特,發現她懷有身孕后,情緒失控……
然而等李小龍挑選完新眼鏡,并告訴店員他的近視度數。波蘭斯基才意識到,他的懷疑純屬臆想,因為李的近視度數,跟犯罪現場的鏡片度數完全不吻合。
波蘭斯基沒有透露過自己的懷疑,直到十多年后,才向他人分享。他對李小龍一直尊崇有加,視其為武術師父,案發后不久,還曾邀請李飛去瑞士滑雪小鎮格施塔德度假。期間,他送給李一套非常有品味的滑雪衣——一套緊身的黃色連體服,體側有黑色賽車條紋。
然而,兇手到底是誰呢?根據警方調查,兇手用受害者的血,在門上留下了“pig”和“Healter Skelter”的字樣。兇案發生后第二天晚上,附近一家連鎖雜貨店,老板夫妻倆也被殺害,現場發現了一樣的字樣。
當時美國種族沖突嚴重,一開始,警方將兇手鎖定為黑人左翼激進黨派黑豹黨。但苦于證據鏈不完整,連環謀殺爆發數月后,案件依然沒有實質進展,洛杉磯當地居民人心惶惶。
查爾斯·曼森
1934年11月12日,查爾斯·曼森(以下簡稱曼森)出生于辛辛那提,母親凱思琳·馬多克斯,16歲的妓女,酗酒成性,深陷社會邊緣,父親具體哪位不清楚。馬多克斯與接盤俠威廉·曼森有過短暫婚姻,她的兒子,因此有了曼森這一姓氏。
曼森11歲,就被他媽丟給一位姑媽撫養,此后,輾轉于不同的家庭、學校和少管所。期間,他曾把剃須刀塞入一個男孩喉嚨,然后強奸他,同時犯下斗毆、入室搶劫和盜車等罪行。
20歲時,他從監獄獲釋,娶妻生娃,然后繼續偷車,假扮“制片人”,欺騙少女、充當皮條客,胡謅圣經《啟示錄》預言了披頭士樂隊,無聊的監獄中,自學彈吉他、作曲……
截至1967年,從洛杉磯港終端島監獄釋放出來,曼森32年的生命,超過一半耗在鐵窗背后。他害怕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想繼續留在監獄,但獄警做不了主,于是,他只能拖著一只行李箱、一把吉他和35美元,流落街頭。饑寒交迫間,他自信,憑自學的樂理技巧,足以成為名滿美國的搖滾巨星。
流落洛杉磯,算是曼森人生中為數不多的“幸事”之一,因為當時整個美國“癲”得像一鍋開火,洛杉磯作為好萊塢所在地,恰為“顛佬”最大的聚集地之一,非常適合他,而且與1960年代另一個“顛佬”中心舊金山,分屬加州南北兩端——相距約600公里,僅6小時車程,遙相呼應。
美國1960年代,被后世稱為“暴力年代”。據美聯邦調查局數據,從1963年至1970年代初,美國謀殺率比前十年翻了一番多,強奸案增加了兩倍,劫匪、毒販和投擲炸彈的學生,是那個時代的典型特征。
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被聲稱“單獨作案”的奧斯瓦爾德一槍爆頭,案發兩天后,轉移監獄途中,奧斯瓦爾德又被“單獨作案”的杰克·魯比殺死。1968年,約翰·肯尼迪的弟弟、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被一名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槍殺,此前兩個月,黑人民權斗士馬丁·路德·金也遭槍擊身亡。
19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如火如荼,白人至上主義者聯合官方殘酷鎮壓,黑人成立黑豹黨予以堅決還擊,雙方斗得你死我活,因種族隔離政策引發的私刑、教堂爆炸屢見不鮮,1967年底特律第十二街,警察與黑人斗了整整5天,造成43人死亡,1968年至1970年,至少有20名黑豹黨人喪生。
除了黑人民權外,另一個“名正言順”的暴力源——反戰,所造成的動蕩一點也不“遜色”。1967年10月,華盛頓五角大樓前,?10萬人大集會?,示威者與軍警激烈對峙,數百人被捕;1968年春季,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挾持一名院長,700多名學生遭逮捕,數十人受傷;1969年“暫停轟炸越南”全國大游行,吸引了?超200萬人……
1970年,尼克松命令入侵柬埔寨,美國人反戰情緒再次掀起高潮,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學反戰游行,學生們與國民警衛隊爆發激烈沖突,造成4死8傷,13名時任國務卿基辛格的哈佛同事,怒氣沖沖跑進他的白宮辦公室,一頓臭罵。
除了黑人、反戰問題外,此時美國的流行文化、亞文化,也配合著社會沸騰的情緒,大量輸出暴力、性自由和反建制口號。
1969年6月,紐約警方突襲著名的石墻酒吧,以查酒為由,逮捕跨性別者、易裝者,引發暴力沖突,數千人參與示威、焚燒垃圾桶和設置路障,格林威治村陷入癱瘓,LGBTQ平權運動自此發軔。
“石墻運動”兩個月前,第一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舉辦,50萬人涌入紐約貝爾賽小鎮,躁動的搖滾樂,加上泛濫的毒品、混亂無序的管理,三晚四天過后,出現8起強奸案,500余人遭猥褻,44人被捕,超萬人接受治療,一名觀眾在垃圾車旁睡覺時被卷入車輪壓死,另一名因吸食過量海洛因身亡。
僅過去不到8個月,舊金山阿爾塔蒙特賽車場,又一場以“和平與自由”為主題的音樂節開辦,30萬人涌入,主辦方為省錢,請來臭名昭著的摩托車俱樂部“地獄天使”,負責現場保安,一名18歲的非裔觀眾持槍靠近舞臺,被“地獄天使”成員毆打致死,然后音樂會繼續。整場音樂節,3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打著“愛與和平”的名義,卻充斥著混亂、死亡和亂性,正是1960年代文化運動的典型特征。1967年,舊金山金門公園“人類大聚會”、?海特-阿什伯里社區“愛之夏”運動類似,通過音樂、藝術,吸引數十萬年輕人聚集,結果卻以LSD致幻劑濫用、酗酒和亂性終場。
《舊金山紀事》記者赫柏·凱恩,將反主流、反體制和反物質,期望借毒品和神秘主義尋求救贖、懶惰的年輕人統稱為嬉皮士(hippies)。金門公園附近,每天有超過25名緝毒警駐守,平均每周逮捕20名嬉皮士。一位社會學家說,所謂嬉皮士,無非是一群嚴重情緒障礙患者的聚眾狂歡。
曼森并非真正的嬉皮士,對反戰、平權毫無興趣,更不知道愛與和平是什么玩意,但他留著長發、手上戴著念珠,腳底踩著涼鞋,以及身無分文、叛逆和有一點但不多的音樂才華,卻對傻白甜型的嬉皮士頗有吸引力。
出獄后,他在洛杉磯和舊金山兩地跑,先街頭賣唱、乞討,后發現用一點亂七八糟的圣經語句、披頭士歌詞、少量的毒品、性和食物,能輕易吸引一堆忠實的追隨者,就干脆仔細研究起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練就了一身熟練的邪教領袖技能。
在嬉皮士扎堆的洛杉磯、舊金山,他自詡“流浪的吟游詩人”,數十名缺愛、孤僻和情緒問題嚴重的少男少女,被他納入麾下,統稱“曼森家族”。于是,一個以曼森為核心的邪教殺人團伙,就此誕生,洛杉磯好萊塢最先遭殃。
跨不過的階層天塹
做了“教頭”后,曼森不僅有了食物、嗑不完的毒品,還有了炮友,甚至和一個叫瑪麗·布魯納的信徒生了個孩子。他帶著數十名信徒,定居洛杉磯郊區圣費爾南多谷一個廢棄的電影取景地——斯潘電影牧場,毗鄰好萊塢影視產業核心區,過去經常租給劇組拍攝西部片。
該居住地,是曼森從瞎老頭喬治·斯潘手里租來的,花了5000美元——由一個叫琳達·卡薩比安的信徒捐贈。了解到斯潘是個瞎老頭后,曼森威脅恐嚇,從他手里搶回來大部分租金。一天晚上,他強迫老頭坐椅子上長達三個小時,點燃火柴、揮舞拳頭在他眼前晃,以確定他是否真瞎。
平時花銷,除信徒捐贈外,主要靠團體中的女孩出去賣身體換取,但食物還是不夠,有人曾親眼看過他們撿食垃圾箱里的爛蘋果、生菜和糖果。說到底,他們只是一幫食不果腹的乞丐,“丐幫幫主”曼森倒很慷慨,隨心所欲向信徒分發LSD藥片,這也是他俘獲新成員的方式之一。
除此外,他還有一把鮑伊刀,以及少量槍支彈藥。團體中有6-7個男性,女性比男性多四倍,他會把女孩作為“禮物”送給男孩。晚上集體睡大通鋪,他本人單獨睡一個房間,每晚隨機挑選女孩“侍寢”。琳達后來作證說,“無論性或其他方面,完全由曼森主宰。”
就這么一個衣食無著的團體,如果不出意外,大概率會隨著時間推移熬不下去而解散,或被人遺忘在社會邊緣腐爛下去。怎奈做了“幫主”的曼森,并不滿足現狀,重新燃起打入好萊塢、當搖滾歌星的夢想,這就為后來一切血腥悲劇埋下了種子。
眾所周知,美國有四寶:芯片、薯片、美元和好萊塢。四寶中,芯片代表雄霸全球的科技實力;薯片意味著標準化的垃圾食品,承擔滿足底層口腹、維持社會穩定的功用;美元代表通行世界的硬通貨和金融體系;好萊塢代表美式價值觀,以及將其打扮成普世價值、推廣至全世界的“軟實力”。
19世紀末,美國取代英國,成為頭號工業國。20世紀初,電影工業興起,美國好萊塢依托強大的工業基礎,作了世界頭號電影制造工廠,至今已屹立百年之久。從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到《亂世佳人》的浪漫史詩,再到《教父》的權力博弈,以及《阿凡達》的科技魔力,好萊塢早已成為全世界的文化圖騰。
2019年美國電影協會報告稱,好萊塢為美國創造了近260萬個崗位,光每年發放的工資就高達1770億美元,就業能力甚至超過能源業。至今,好萊塢依然占據全球票房近70%,以2023年為例,全球電影票房前十有九部出自好萊塢。
雖然好萊塢電影流水線生產模式,長期飽受詬病,“夢工廠”浮華外表掩飾不住虛榮,但它畢竟屬于億萬富翁、權貴名流爭相競逐的名利場,1960年代冒出的嬉皮士文化,盡管掀起一場大風暴,但對規則早已明晰、名流圈子固化的好萊塢而言,終究不過匆匆一瞥的小插曲。
所以回頭看1960年代活躍的嬉皮士們,至今沒有一人成為好萊塢的名導名演,大導演如昆汀·塔倫蒂諾,盡管也喜歡拍點嬉皮風格的電影,甚至專門拍過那個年代的故事,但從來忌諱自詡嬉皮士。
喬布斯年輕時長發、赤腳,迷戀過致幻劑和東方神秘哲學,并公開宣稱自己為嬉皮士,但他成立的皮克斯動畫電影公司,賣給了迪士尼,生產的《玩具總動員》《冰雪奇緣》一點嬉皮風格也沒有,都是美式主旋律動畫片。
邊緣人曼森,想要進好萊塢,猶如梁山好漢渴求朝廷招安,不僅癡心妄想,更蘊藏著悖謬和諷刺。原因很簡單,反體制不可能被體制所接納,反主流沒法融入主流,潦倒的曼森和紙醉金迷的好萊塢,不僅品味區隔巨大,更橫亙著如太平洋一樣寬闊的階層天塹。
曼森會彈點吉他,寫些平庸的歌曲,信徒們將他吹捧成天才,他也深信遲早會像披頭士樂隊一樣名揚四海。他與好萊塢最近的距離,源于底下兩個女信徒——帕特里夏·克倫溫克爾和埃拉·喬·貝利,與1960年代美國著名的搖滾樂隊“海灘男孩”成員丹尼斯·威爾森的一次搭便車邂逅。
威爾森邀請兩個女孩來家里過夜,結果他外出工作之際,兩女孩把曼森也帶來了家里。剛見面時,威爾森膽怯地問“你會傷害我嗎”?曼森回答“兄弟,我看起來像要傷害你嗎”,然后夸張地彎下腰親了對方的腳。后來兩人,音樂、哲學相談甚歡,威爾森幾乎成了“曼森家族”一員,并允許曼森和女信徒長居家中。
借威爾森這層關系,曼森從一個在垃圾箱找食物的乞丐,一夜間變成好萊塢上流社區的常客,曾走馬觀花般地面見了一大堆名流,其中包括“水牛春田”樂隊成員尼爾·楊、華納兄弟唱片公司前負責人莫·奧斯汀,甚至在一次“媽媽和爸爸”樂隊成員卡斯·埃利奧特家中的聚會時,塔特、塞布林也在現場。
距離踏入好萊塢,似乎就差臨門一腳,曼森的心中快速吹起巨大的彩色泡沫。
只可惜,咫尺天涯,一切如夢幻泡影。首先,他的脾氣實在太差,性格古怪。一位威爾森的朋友,幫他安排錄音棚錄音,他因為不滿錄音師,居然掏出小刀逼著人家更換。其次,他在音樂才華過于平庸,無人賞識。尼爾·楊、莫·奧斯汀聽過他的demo后,都沒有任何興趣。
他花了幾個月,爭取“海灘男孩”樂隊制作人特里·梅爾徹的青睞,不僅賣力地現場表演,還把穿著清涼的女信徒招來伴舞,但梅爾徹的回應卻只有冷冰冰的一句:“我真不知道該怎么用你。”正是梅爾徹的拒絕,擊潰了曼森在音樂方面最后的驕傲。
隨著時間的推移,威爾森因為容留曼森家族,不知不覺已欠下超10萬美元賬單,兩人關系逐漸破裂。最終,威爾森主動搬出租約未滿的房子,選擇與曼森徹底斷交。
但將曼森推向瘋癲的,還不是完全因為好萊塢名流圈的冷漠,而是威爾森與他斷絕后,居然將他一首名叫“停止存在”的歌曲改成“永遠學不會不愛”,放在新出的專輯里,且沒有署他的名字,無恥地盜用、剽竊。威爾森大概認為,這首歌就當曼森寄宿居他家時所付的房租。
曼森視此為奇恥大辱,發誓非報復不可。
暴力的荒誕內核
曼森與威爾森、梅爾徹結下仇怨,按正常的邏輯,再怎么相互傷害,也是他們幾個人之間的事,但1960年代美國的時代邏輯,除了暴力外,還有一層荒誕的內核,所以狗咬狗最終卻傷到了人。
曼森動了殺心,是在1969年晚春,梅爾徹來到斯潘牧場,為他做了最后一次試鏡,并明確告知,不會錄用他。他大罵對方為猶大,對信徒說:“我會殺死那房子里的所有豬玀。”他指的房子,正是梅爾徹當時居住的茨埃羅大道10050號,即后來波蘭斯基和塔特所租住的房子。
波蘭斯基和塔特,相識于1967年初的倫敦。塔特出生于1943年,模特出身,美艷性感,1967年出演的《娃娃谷》,讓她贏得第25屆金球獎“最佳新人獎”。波蘭斯基比塔特大10歲,出生于法國,波蘭猶太裔導演,代表作包括《水中刀》《荒島驚魂》《唐人街》,2002年憑《鋼琴師》獲得第7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這位大導演曾在回憶錄記載,兩人剛相識,就在他住處一邊聽音樂、一邊吸毒。期間,塔特告知,17歲時,她曾遭人強奸,但沒有留下任何心靈創傷。兩人相識時,塔特與塞布林的關系還沒斷。1967年,波蘭斯基拍攝《天師捉妖》,塔特主演,兩人第一次發生關系并同居,奇妙的是,塞布林也坦然接受了。
1968年,波蘭斯基拍攝恐怖片《羅斯瑪麗的嬰兒》,被提名金球獎最佳編劇,且賺了大錢,“第一次不需要為生計而發愁”,恰巧塔特意外懷孕,于是兩人商量,找一個比較好的房子定居,這就是洛杉磯郊區茨埃羅大道10050號——一個擁有花園、周圍一圈籬笆的鄉間風格別墅。
案發前,曼森召集一眾信徒,號召他們“復仇”。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曼森知道茨埃羅大道10050號早已換了主人,但他并未終止行動。一個可信的解釋是,他并非痛恨某個具體的人,而是“那些好萊塢精英”。他向信徒們宣稱,此次行動基于圣經《啟示錄》末日預言,目的為挑起本已烈火烹油的“種族戰爭”。
具體參與塔特案的兇手,包括帕特里夏·克倫溫克爾、蘇珊·阿特金斯、查爾斯·沃森和琳達·卡薩比安,其中沃森、克倫溫克爾和阿特金斯是具體動手的人,卡薩比安負責放風。成功作案后,卡薩比安因恐懼逃離了曼森家族,后來做污點證人,幫助司法機關指控曼森。
塔特案爆發后的第二天晚上,附近一家連鎖雜貨店老板夫妻倆也慘遭曼森家族屠殺,他們的名字分別叫羅絲瑪麗·拉比安卡、萊諾·拉比安卡,具體參與這起謀殺的成員,包括萊斯利·范·候登,以及參與過塔特案的克倫溫克爾、沃森。
另外,1969年7月25日,阿特金斯還和曼森家族另一位成員鮑比·博索萊爾,因敲詐不成,殺死了同住在斯潘牧場的音樂教師兼毒販加里·欣曼。斯潘牧場一位叫唐納德·謝伊的工人,因被曼森懷疑為“間諜”,也被曼森家族成員史蒂夫·格羅根殺害,尸體直到1977年才被警方找到。
曼森家族成員瑪麗·布魯納,為曼森生了一個孩子,取名邁克爾,雖沒參與屠殺,但親眼目睹欣曼謀殺案,后來她也做了污點證人,幫司法機關成功指控博索萊爾。她對曼森一直存有幻想,1971年和其他5名追隨者,策劃了一場營救曼森的行動,失敗后,坐了5年牢。
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盡管曼森家族犯案累累,但曼森本人并未親手殺死任何一個人。塔特案爆發當晚,他睡得很晚,錯過電視臺初次報道。家族成員聚集起來,像觀看頒獎典禮,看了電視臺報道,并歡呼、慶祝和相互炫耀。曼森醒來后,加入慶祝活動,拿出一些大麻作為獎品,還唱了一會歌助興。
拉比安卡案,曼森親自參與了,但止于“監督行動”,抵達現場后,他向天空開了一槍,拿走羅絲瑪麗的錢包,就揚長而去了,留下沃森、克倫溫克爾和候登,負責具體殺人的活。
所以曼森家族系列殺人案,雖受曼森領導和蠱惑,但具體行動,實際非常混亂和隨機,堪比一群瘋子的惡作劇。比如,塔特案一共死了5人,除了塔特、塞布林,以及他們的朋友福爾杰咖啡的繼承人阿比蓋爾·福爾杰和男友沃伊切赫·弗里科夫斯基,居然還有一個剛好前來推銷收音機的高中生史蒂夫·帕倫特。
塔特案爆發后,破案過程也充滿了荒誕氣息。
因警方在房間和塞布林車里發現大量毒品,所以他們除了懷疑黑豹黨外,還懷疑這是一起因毒品交易失敗造成的兇殺案,但正如波蘭斯基所言,“好萊塢幾乎沒有人不吸毒”。
與此同時,鑒于塔特性感艷麗的銀幕形象,加之吸毒成癖的放縱習性,媒體異常興奮,毫無節制地加入這場“殺戮盛宴”,編造了大量謠言,包括炒作塞布林、波蘭斯基和塔特之間不清不楚的三角關系、聚眾吸毒、性派對和鬼神信仰等。
另外,慘死的高中生帕倫特,本是前來向門衛、十幾歲的威廉·加勒森推銷收音機的,但警方調查過程中,加勒森居然沒有辨別出帕倫特的尸體,他還一直聲稱自己在客房里聽音樂、寫信,什么也沒聽到、看到。以至于有段時間,加勒森被錯誤地列為唯一嫌疑人。
洛杉磯警察局,完全忽略了同一時斷多起謀殺案間的相似性。他們最終破案,主要“歸功”于曼森家族的阿特金斯,此人因一起搶劫案被捕,期間向警方透露了自己的“殺人業績”,這才暴露了這群瘋子。而阿特金斯之所以自曝,則是為了貪圖波蘭斯基為協助警方破案、拿出的2.5萬美元懸賞金。
這位大導演,除了私下調查李小龍,還一直給警方出各種“餿主意”——每當警方將線索指向這群精神病人,他就拍著胸脯說:“你們對嬉皮士有偏見”。當然,警方最終靠他的懸賞金破了案,他的“功勞”不小,但諷刺且荒誕的是,分享這筆懸賞金的,正是親手殺死他妻子的兇手之一。
爭奪曼森尸體
塔特案被揭發前一個月,曼森領著一眾信徒,偷了數輛大眾汽車,將其改造加固成沙丘越野車,裝上機槍支架,然后搬出斯潘牧場,繼續往北走了300英里,找到一個叫巴克牧場的地方隱藏起來。這地方,位處莫哈維沙漠地帶,荒涼、山路崎嶇,基本沒什么人居住,周圍就一片廢棄的低矮小屋。
他們在住處布置了食物、汽油、輪胎和睡袋,期間,曼森預言的末日沒有帶來,但并不妨礙這群瘋子最后的狂歡——女孩們裸體跳入簡陋的泳池、慵懶地曬太陽,男人們偽裝汽車、設置“防御圈”,甚至安排了瞭望員監視“敵情”。
這群神經病一共26人,因汽車盜竊案,被內華達州警察抓入監獄。其中幾個女孩被釋放時,要求獄警給她們提供花生醬和蜂蜜,舉行了怪異的裸體“凈化儀式”,她們將脫下來的裙子舉到頭頂,像土狼一樣嚎叫,而牢房里的曼森則回應同樣的嚎叫聲。
也是在這次坐牢期間,曼森家族連環謀殺案被揭露出來,曼森自此再沒有走出監獄。他原本被判了死刑,但因加州1972年廢除了死刑,所以改判為終身監禁。期間,他累積100多次違規行為,包括武器和毒品走私、襲擊獄警、策劃越獄和威脅同獄犯人等,耗費納稅人超100萬美元,直至2017年才死掉。
曼森家族中其他幾個殺人犯,包括沃森、博索萊爾、阿特金斯、克倫溫克爾、候登和葛羅根,均被判處死刑,后改為終身監禁,其中只有葛羅根,因協助警方找到謝伊遺體“立了功”,于1985年獲假釋,其余要么病死于監獄,要么至今還在監獄里等待死神降臨。
這些殺人犯們,自始至終不知悔改,且對曼森忠貞不二,像克倫溫克爾、阿特金斯和候登,更是在受審期間咯咯發笑,毫無人性,進入監獄后也從不見懺悔,反倒一次次違規、申請假釋和越獄。
殺人越貨的神經病,有什么樣的表現都不奇怪,更奇怪的,是美國人對待曼森家族的態度,或許更像神經病。
曼森被捕后,過得并不差。得益于媒體渲染,他成了一個極具魅力的流行文化圖騰,甚至被奉為英雄,受到許多人的膜拜。迄今為止,關于他的著作已出了30多種,1974年法學博士文森特·布格利西寫的《混亂》,賣出了700萬冊。2019年,大名鼎鼎的昆汀拍攝《好萊塢往事》,也重點講述了曼森的故事。
1983年,曼森本人在監獄錄制了13首原聲曲目,后來由一家唱片公司發行,名字叫《圣昆廷現場》。1980-1990年代,許多知名樂隊翻唱了曼森的歌曲,甚至有個歌手將他的名字與瑪麗蓮·夢露的名字結合起來,給自己取名瑪麗蓮·曼森。
曼森最早的追隨者之一萊茵·佛墨,更是打著環保的旗號,公然擔負起“繼續曼森家族事業”的重擔。此人不僅策劃謀殺關鍵證人,甚至還策劃過刺殺美國前總統福特的行動。
還有一個叫桑德拉·古德的追隨者,列出了曼森家族“背叛者死亡名單”,發誓要將他們全殺光,后來被法院抓捕,判15年監禁,出來后,依然癡心不改,搬到曼森所在監獄隔壁住了下來,決定終生廝守。
除了這些奇葩的追隨者,更為變態的,是2017年曼森死后,居然出現了爭搶他尸體的“奇景”。
一個洛杉磯的音樂家,聲稱一次群交過程中懷了曼森的孩子,因此擁有其尸體的唯一繼承權。一個曼森的筆友,也自稱擁有其尸體所有權,理由為2002年曼森曾親口答應由他處理后事。
當然,他們的訴求均未獲得法律認可。曼森尸體,最終被法院,判給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羅薩利的孫子杰森·弗里曼——羅薩利和曼森有個孩子叫小查理·曼森,1993年由于不堪外界壓力自殺身亡,年僅38歲,但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兒子,這就是弗里曼。
2018年,曼森的兒子,即他與追隨者布魯納所生的邁克爾,也給他安排了一個小型葬禮,大約20人參加,其中包括曼森家族忠誠的前成員,還有一個叫阿夫頓·伯頓的新崇拜者——此人比曼森小了整整50歲,曾靠打零工為生,定期去監獄探望他,2014年11月,兩人甚至差點登記為合法夫妻。
有段時間,伯頓成了曼森的“唯一代言人”,并聯系全美的“曼森粉”,試圖將他們聚集起來搞募捐,收集禮物和錢財。
后來,曼森解除了兩人的婚約關系,因為他也不知道從哪了解到:伯頓之所以接近并與他結婚,目的是等他死后,爭取到他的尸體的所有權,然后用福爾馬林保存起來,放在玻璃柜中展示,以此做一個收費的旅游項目。
總之,面對曼森,美國人的想象力真的有夠“豐富”,令人拍案叫絕。
許多曼森粉,包括大量的研究者,堅持認為,曼森是19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的象征性符號。所以許多對嬉皮士有濾鏡的人,也對曼森有了濾鏡。
不過他們似乎都忘了,曼森并無半點嬉皮精神,他只是巧妙地利用嬉皮士文化,施展了一點從戴爾·卡耐基《人性的弱點》學來的金句,將許多自以為的嬉皮士引誘至一個毒品、性和謀殺編織的由他主宰的陰暗世界。
所以曼森的問題,從來不在于曼森自身,而在于他這樣一個暴力、平庸、失敗乃至精神不正常的人,為何能頻頻擊潰美國的主流文化堡壘,吸引大量年輕崇拜者——其中不少還來自美國中產家庭?
或許唯一可信的解釋,是美國這個標榜絕對自由的國家,本就存在致命的缺陷,它最賴以為繼、最引以為傲的法律和道德秩序,脆弱、易碎,如無根之浮萍。
作者:左頁,藍鉆故事主編
部分參考資料:
Jay Sebring: Celebrity Hairstylist, Sharon Tate’s Lover, And Manson Family Murder Victim,2022
Natasha Ishak,allthatsinteresting,June 8, 2024
壽終正寢的美國邪教殺人魔為何擁有眾多女性崇拜者,田思奇,界面新聞,2017.11
李小龍:神話和真實,馬修·波利新作,天地出版社,2021.06
波蘭斯基回憶錄,羅曼·波蘭斯基, 新星出版社,2008.01
好萊塢往事,電影,昆汀·塔倫蒂諾,20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