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發展勞動教育的今天,中小學勞動教育開展得轟轟烈烈,但部分學校出現了“重展示,輕培育”的問題。
有的學校勞動成果展示過于形式化,將勞動教育簡化為“拍照打卡”或是“成果展覽”,忽略了勞動過程。對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也存在不足,比如,有學生看到校長來了,主動要求拍照并告知班主任,這說明勞動教育的意義并沒有完全走進學生心里。此外,勞動評價出現功利化偏差。在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勞動實踐過多采用量化指標,忽視了學生在勞動態度、協作能力、價值觀等方面的隱性成長。筆者對湖南省長沙市10余所中小學調研發現,一些學校將“完成勞動任務”作為評價中小學生綜合素質中勞動實踐的主要標準,很少關注學生的勞動反思日記或行為改變。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教育管理者對勞動教育存在認知偏差。有學校將勞動教育窄化為“體力勞動”,忽視其作為價值觀載體的功能。部分教育行政部門在考核時更關注“可視成果”,促使學校選擇易量化、易展示的實施路徑。二是有的家長也存在“勞動耽誤學習”的偏見,導致家庭勞動教育長期缺失。
如何對勞動教育管理進行路徑重構?筆者認為過程性評價尤為關鍵。勞動教育評價要體現學生的成長過程。校長不應只簡單追求勞動成果的展示,更不應將勞動教育片面地當作學校特色發展的招牌,而要真正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一是關注學生勞動情感的發展。勞動教育注重體悟,學校實施勞動教育時,要專注于對學生勞動情感的引導與價值觀塑造。在過程性評價中設置體驗反饋環節,關注與引導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真實表達,讓學生分享勞動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及情感變化,從而感悟勞動的價值,培養積極的勞動情感。
二是重視學生的勞動品質與習慣。勞動評價中不能只關注學生勞動任務的完成與勞動成果的展現,更要重視學生對持續更新知識和技能的意愿與行動。學校可建立長期的勞動跟蹤評價機制,以學生自評與互評,家長、教師等多方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關注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表現。不僅評價學生的勞動成果,更要體現是否持之以恒、是否細心負責等。
三是培養學生勞動創新與協作精神。學校應鼓勵學生將所學勞動知識與技能進行創造性運用,引導學生與他人合作完成勞動任務。在過程性評價中,設立勞動創新獎項,表彰在勞動中能夠提出新思路、發明新成果的學生。同時,組織團隊協作勞動、家庭親子勞動、社會互助勞動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在評價時,要綜合考量學生在勞動創新和團隊協作中的表現,由學生、家長與教師共同進行質性評價。
勞動教育必須避免成為短期主義的“成果錦標賽”,而要回歸“以勞育人”的本質邏輯。學校要強化過程性評價,重構課程生態和協同機制,讓勞動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助力,而非櫥窗里的展示品。
(作者系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雅禮丁江學校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6日 第05版
作者:曾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