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平涼工會整合資源為“小哥”和“騎手”做好一日三餐“升級版”,讓用餐場所成為互動平臺——(引題)
從“工會大食堂”到“城市客廳”(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康勁 通訊員 郭惠民
“10多元就能吃飽、吃好,這比以前吃路邊小攤實惠多了!”中午1點,快遞小哥程鵬鵬走進位于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御景華府小區的“工會大食堂”,端過剛出籠的包子,邊吃邊和工友們打招呼。
據悉,“工會大食堂”的面積為260平方米,于今年4月11日開業,平涼市總工會通過整合資源,不僅解決了當地800余名快遞小哥、外賣騎手和環衛工人吃飯難、用餐貴的問題,而且通過持續的服務賦能,使其成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戶外勞動者溫暖的“城市客廳”。
“胃里充實了,心也暖了”
走進“工會大食堂”,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新鮮菜品,有新鮮爽口的涼拌黃瓜、香噴噴的燉牛肉,還有營養豐富的甜玉米,明檔廚房里廚師們正忙碌地翻炒菜品,消毒柜、留樣冰箱等設備一應俱全……
中午12點,正值用餐高峰,不到半小時,120個座位就被坐滿了。環衛工人王曉英和同事們圍坐在一張桌子旁,邊吃邊聊。
中午1點以后,環衛工人陸續離去,此時,身著各色工裝的外賣騎手漸次進店,食堂里開始了第二波忙碌,騎手李建利說:“以前我趕單送餐,經常顧不上吃飯,餓著肚子。現在有了‘工會大食堂’,胃里充實了,心也暖了。”
土豆雞塊、小炒肉、西紅柿炒雞蛋、素炒西葫蘆……指著葷素搭配、實惠美味的菜品,“工會大食堂”負責人任小娟說:“我們不僅要讓職工吃飽,還要讓大家吃好。”
“工會愛心餐,頓頓熱乎飯。”作為這里的常客,李建利算了一筆賬:“這里提供一日三餐,每天可以省20元,一個月就是五六百元,這是實實在在的工會福利。”
從“愛心早餐”到“暖心三餐”
去年年初,平涼市總實施“愛心早餐”工程,通過“工會補一點、愛心捐一點、商家投一點”的方式,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籌措資金,讓環衛工人和快遞小哥、外賣騎手僅需1元就能吃上營養可口的早餐。到去年10月,“愛心早餐”服務活動達到全市7縣(市、區)全覆蓋,2200多名環衛工人實現“早餐無憂”。
在“愛心早餐”受到廣泛贊譽的基礎上,平涼市總決定在崆峒區率先試點,延伸拓展建辦“工會大食堂”,形成覆蓋早中晚三餐的服務新體系。為此,還創新提出“工會補一點、商家讓一點、會員出一點”的運營方式,通過三方共擔,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戶外勞動者提供價格實惠、健康營養的“暖心三餐”。
工會投入專項補貼、企業以成本價供應食材,這種機制不僅保障了職工的切身利益,也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御景化府餐飲運營負責人孫文鵬說:“我們響應工會號召,讓職工用最經濟實惠的價格吃上熱乎飯、放心飯、健康飯。”孫文鵬算了一筆賬:有工會的補貼,每天有800多人固定用餐,日營業收入近萬元。
目前,“工會大食堂”的營業時間從早上6點持續到晚上9點,提供包括營養套餐、快餐、小吃等多樣化的餐飲選擇。同時,嚴格落實食品安全標準,在就餐環境的衛生整潔方面還成為當地的“樣板店”。
讓“工會在身邊”品牌溫暖持續
如今,為了讓服務更加貼心,平涼市總的干部經常走進“工會大食堂”,不僅了解用餐情況,更多的時候是瞅準空閑與職工在餐桌上拉家常、傾聽各種意見,將食堂作為聯系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戶外勞動者的重要平臺。
除了提供實惠餐飲,平涼市總還有計劃地利用食堂的用餐間隙推出一系列配套服務,按照“會、站、家”一體化的綜合服務體目標持續賦能。截至目前,推出免費理發、愛心義診、“灸”在身邊健康服務等活動,深受戶外勞動者等群體的歡迎。
“這里既是便利、實惠的用餐場所,又是工會服務職工、傳遞關懷的港灣。”平涼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趙鋒表示,“不僅要為職工打造一個家門口的‘暖心廚房’,而且要讓這里成為凝聚職工、溫暖勞動者的‘城市客廳’。”
聯系越緊、感情越深。平涼市總還將積極推動黨工共建,聯合轄區基層黨組織共同做實做細“關心、關愛、關懷”工作,推動社區、企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讓“工會大食堂”以及“城市客廳”成為“工會在身邊”工作品牌的響亮名片。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