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段63歲環衛工大姨的視頻,瞬間破防了。她頂著烈日掃街,手掌磨出老繭,一個月工資才1400元。記者問她過年能不能休息,大姨紅著眼眶說:“大年初一也得干,掃不完的垃圾啊……”最后那句“下輩子不做人了”,像針扎在每個看客心上。
一、1400元的生存困境
大姨的工資單撕開了基層勞動者的傷疤:1400元不僅低于當地2210元的最低工資標準,連一線城市白領月收入的零頭都不夠。她每天工作超10小時,沒有五險一金,生病只能硬扛。更心酸的是,這筆錢要養活自己、補貼子女,還要給孫子發200元紅包——這是她全年唯一的“體面”。
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環衛工人平均月薪僅3800元,比行業平均水平低69.2%。而像大姨這樣的高齡臨時工,常被勞務外包公司“吸血”,工資被層層克扣。湖南、江蘇等地雖規定工資不低于最低工資的130%,但基層單位總能用“臨時工”身份規避責任。
二、63歲還在掃街的殘酷現實
大姨的遭遇不是個例。全國60-65歲城鎮低齡老年人中,超320萬人在環衛等行業打零工,薪資普遍未達最低工資標準。他們本應退休享福,卻因農村養老金每月僅307元,被迫涌入城市干最臟最累的活。更諷刺的是,廣州等地已開始對環衛工設35歲招聘門檻,未來這些老人連掃地的機會都可能失去。
法定節假日三倍工資?在大姨這里就是奢望。春節本是團圓日,她卻要凌晨4點上街掃鞭炮屑,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到手工資還是1400元。法律雖明確規定加班費標準,但臨時工身份讓他們維權無門。
三、破局之道:讓政策長出牙齒
好在已有地方探索出解法。湖州市將環衛工工資與CPI掛鉤,基本工資定為最低工資的150%,每兩年調整一次;北京石景山區把綜合工資提升至4300-4500元,縮小行業差距;廣州更出臺政策,明確環衛工基礎工資不低于最低工資120%,并設立崗位津貼、工齡補貼。這些舉措證明,不是不能改,而是愿不愿改。
對大姨們來說,最迫切的是落實三件事:
1. 工資透明化:公開環衛項目招標成本,杜絕層層轉包克扣;
2. 社保全覆蓋:打破“臨時工”身份壁壘,強制用工單位繳納五險一金;
3. 尊嚴保障:設立高齡環衛工專項救助基金,提供免費體檢和意外險。
四、你我能做的小事
當你隨手把垃圾扔進分類桶,就是對大姨們最大的尊重;看到老人獨自搬運垃圾,搭把手比拍照發朋友圈更實在;在社區留言板呼吁提高環衛工待遇,你的聲音可能改變政策。正如武漢快遞員汪勇當年組織車隊接送醫護人員,普通人的善意,往往是壓垮不公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姨的淚水,照見了城市化進程中被忽視的角落。1400元不是她的“市場價”,而是被壓榨的底線。當政策不再把高齡勞動者當“臨時工”,當社會不再把環衛工當“工具人”,當每個老人都能體面老去,這個社會才算真正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