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到無。
hi,我是貓。
這個世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人也是一半理性,一半感性。
幾乎不可避免地,每天睜開眼你都要拿自己身上的感性跟理性去跟這個世界對撞。我覺得理解世界,可以理解成除“我”之外的一切人、事、物。
世界或大或小,都不可避免地會在我們身心劃下不同的痕跡,一部分外顯為身材、樣貌、體態、語言習慣的轉變,一部分內化為心態、心境、大腦思維的進步。
現在的你呈現出來的態勢和心勢,是過去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留下來的證據。這是人的高級之處,人擁有的靈智,幫助我們既能理性思考,又有充沛且獨屬于自己的情感波普。
到了中年之后,伴侶、孩子、事業等人生體驗的事項增多之后,隨著每一項浸潤得越深,越發覺得精神的平靜,情緒的自由,不受力的壓迫,越能在命運對你出拳的時候,積極面對,游刃有余,立于不敗之地,而非消極怠惰,一蹶不振。
精神受力程度決定了一個人在遇到程度不同的對撞時,走向不同的結局。
有一種蝙蝠在非洲草原上,以吸食野馬的血為生,它們身形小,卻能緊緊地附著在野馬身上,無論野馬如何狂怒、暴跳、狂奔,都很難甩掉。蝙蝠吸飽血后就會走掉,但不少野馬卻不堪其擾最終死去。
一開始看到,我還單純地以為死因是失血而亡,但真正讓野馬失去活力跟生命的卻是,無法忍受蝙蝠的附著,受控不住的暴怒跟狂奔。這是心理學上一個很知名的“野馬效應”。
精神受力程度差的人,就會遭遇跟野馬一樣的困境。很多人在面對外部世界與自我產生歧義的時候,更多采用的是對弈,辯個輸贏的姿態,而非堅信自我求索,邊學習邊吸收,邊求真邊實踐。
夏蟲不可語冰吧,任何時候都不要與人爭辯,因為對方不一定能做到感同身受,思考力跟感受力、想象力都不會在一個維度上,討論恐怕就會變成針尖對麥芒了。
對個人增益促進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
人還是要養精蓄銳,保持好的精氣神,培養自己擁有不同的角度,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待問題,而不是過度在乎他人的言論和評價體系,陷入自證陷阱。
從物質的視角來看,到了中年,生活水平一定是越來越好了。年輕的時候要考慮立足,考慮自己養活自己,解決吃飽飯這個煩惱,一門心思去賺錢好了。
到了中年,錢依然還需要,但財富一定是越積越厚的,不只是銀行賬戶上的那串數字,家庭、孩子也屬于在內。不要對財富的定義過于狹隘了,家庭和睦對人各方面進化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物質會從無到有,但精神卻截然相反,要走向從有到無。
越不受力,越從諸多欲望到看淡看寡,這種心境的轉變,越能讓一個人的命運越走越順,想想看,少災少煩惱少恐懼少欲望,背負的越少,前行的腳步肯定輕松不少。
物質有了一定積累,很強的欲望,很猛烈的執念,都會造成一些困擾,比如從一窮二白,家徒四壁,到一屋子滿滿當當,各種家電廚器,這是物質。
倘若心中欲念過強之人,就會考慮追求品牌,落入消費主義,一味地更迭,這反而熵增,掉入一種無序狀態。還是要講究適度原理,不是多多益善,減衣增福、減食增壽、減睡增祿,這都是前人的智慧。
人真正需要的東西極少,不過也就是一日三餐,四季安穩,內心富足。這里要注意一下,分清階段,還吃不飽飯,有自己課題要處理,處于生存艱難階段,不屬于這個討論范疇。
一個精神不受力的人,你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他身上不那么多的焦慮,不那么多的憂愁,不是沒有,是少。精神上受點力能促進人有驅動力,有一些本能的對抗,不至于心如死灰,但過度受力,精神會不堪其擾,人很容易像野馬一樣滑向深淵。
很多人一輩子背負很重的精神壓力,讓自己前行的腳步受阻之外,根本忘了到底什么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什么才是自己應該關注的。
人最應該一門心思用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預設太多未來的結果,被恐懼打敗,也不算計每一天股票上的賬戶得失,活得有滋有味的。
有的人會疑惑,這樣的人是沒有更高的追求嗎?那倒不是,三十三重天,一重一境界,每個人有自己的路要走,但歸根到底人活一世不正是對抗一些過度影響,路越走越清晰,人越活越通透嗎?
在我看來,到了中年了,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越來越少,精神也越來越集中,已經不再受到太多外力的綁架了,圍繞著自己的體系,業精于勤,做好事業、經營好家庭、保養好身體、保持學習,這就是最重要的。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