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產網絡輿情和危機管理專業有用的觀點!
文/燕志華
5月15日,國家衛健委通報了關于肖某引發輿情事件調查處置進展情況。文后附有通報全文的長圖,大家可以參考閱讀。
這個事件是近年來影響較大的輿情事件,引發了網民持續的焦點關注。這是一件非常典型也非常嚴重的輿情事件。很多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容易將事故和輿情混為一談,認為地方只要發生了突發的火災、車禍、安全生產等事故,都將之視為重大輿情,雖然這樣看也未嘗不可,但是真正的輿情是牽連到公信力、體制機制、領導干部等相關因素的,更引發社會不滿、不信任、“陰謀論”等群體心理現象,需要以整體的系統性思維進行應對。地方發生的很多突發事故,只要嚴格按照應急處置辦法,盡快進行事故的處理,重視生命財產的搶救保護,不發生“人禍”等次生輿情,事件是可以嚴格限制在事故的影響范圍之內的,不至于爆發嚴重的公共輿論危機也即輿情危機。
這個肖某引發的輿情事件,其實可以視作是一個情節完整的、被渣男引爆的系統性危機。首先是渣男的桃色新聞被妻子舉報,故事火爆開場,吸引了網民注意力,在大家爆發道德憤怒的同時,劇情突然急轉直下,一個手術室的蛛絲馬跡,讓網民開始關注董某瑩和背后的社會背景,由此引起內部知情者和網民齊心協力,深扒幕后黑幕,故事由此步步深入,終于出現故事高潮,那就是一些幕后潛規則交易和各色人等被曝光于網絡的眾目睽睽之下,成為公敵,遭受譴責,初步實現了群體道德的正義和輿論審判的正義,網民又以集體輿情舉報的方式,將此案提交給了相關部門。到15日,官方以通報的方式,給出一個嚴厲處理結果,算是給事件一個光明的故事尾巴。當然,這個故事的尾巴是開放性的,調查還在持續,依然給網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我們由此得出的一個警示是,“防渣男”可能是接下來嚴肅的制度建設問題。那些具有強烈道德屬性的機構中,比如醫生、教師等崗位,“渣男”往往會引爆一個系統性的嚴重危機,近年來可說是屢屢驗證。如肖某出軌、如博導被舉報等。這表明醫德醫風、師德師風,是社會一個薄弱點和風險點,它不是個行業的要求,其實是個社會道德要求。“渣男”表層是道德松弛,背后是作風松弛,再深一層是制度松弛,肯定會有腐敗問題。
此外,輿情通報和違紀、違法處理的通報是非常不一樣的。因為后者需要遵紀依法進行,需要嚴謹細致,需要時間,但是輿情通報卻是特殊的,需要盡快在第一時間進行,因為它的目標主要是平息民憤,第一時間和社會各方及時溝通,防范謠言播放,盡快恢復公信力和社會秩序等。因此,輿情通報往往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是盡快通報,第二步是詳細調查結果。此案就遵循了“兩步走”的做法。第一步是國家衛健委在5月1日宣布成立調查組,對此事涉及的人和事以及機構進行調查核實;第二部就是15日的詳細通報。這種“兩步走”的通報方法是更為科學的方法,遵循了傳播規律、認知規律等。試想,如果國家衛健委沒有進行第一次通報,而只選擇在15日拿出詳細通報,那網民可能更為憤怒,因為主管部門的沉默會導致更大的陰謀想象和群體憤怒。有些地方只進行一次詳細通報,反倒是冒險行為。
從此次通報的做法看,是以系統性的思維進行了應對。先是對矛盾焦點人物進行調查結果通報,然后對于涉及的機構和制度進行了調查通報。這種由點及面的做法,不是僅僅宣布對于當事人進行處理就結束,而是對于事件涉及的全部機構、制度都進行了調查處理,構成了一個系統性的應對思維,更有利于平息網民憤怒,呼應網民深入反腐訴求。通報還宣布“將對此次事件涉及的相關單位、人員開展深入調查,對違規違紀違法等問題將嚴肅追責問責,調查情況將向社會公布”,這意味著此次事件并未止步于此,還有更多處理結果,有利于漸次釋放網民憤怒,恢復社會信任,慢慢恢復公信力。
通報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圍繞肖某、董某瑩和協和醫學院“4+4”制度問題。事件中的肖某、董某瑩被嚴厲處理,堪說損失慘重。但是只有他們損失至此,才能“置換”出民意中的社會信任,以及恢復公信力。他們作為事件被焦點關注的主角人物,是矛盾的焦點,嚴厲處理是網民的重要訴求。比如肖某,在此前的處理結果基礎上,又被北京市衛健委追加處理,五年內禁止從事醫療衛生服務,還對其就職的中日友好醫院進行了處罰。
對于肖某下場,令人扼腕嘆息。他本是優秀人才,由醫學生,到醫生,再到成為專家和醫學權威,是個漫長的成長過程,也是個體智力資本成長為社會資本和社會財富的過程,但此次被逐出行業,不僅是個人損失,社會更付出高昂代價。這意味著一個領域的權威消失了,人民群眾的醫療服務也出現了難以彌補的空白,預計短期內各方損失嚴重。這也是某個領域的權威一旦涉腐落馬,雖然公平正義被補償了,但是社會總是陣痛的根源。因為權威是社會財富,它不僅僅屬于個人,但是個人作風不良,將直接傷害社會財富。這警示我們,做人需要常持敬畏之心,對道德人心、對社會利益、對社會各方、對生活作風,都以敬畏之心來約束言行舉止,不光能夠有益社會,也更多杜絕個體人生風險。對于醫生和教師,作風建設實在太重要了,對于領導干部,更是如此。
董某瑩和肖某不一樣。她不是權威,并且在黑料渲染和網民的口口相傳中,已經成為潛規則的一個象征和標簽。網民表面對她不滿,實際是對其背后的社會潛規則嚴重不滿。所以此次對于董某瑩的處理是嚴厲的,堪說一夜之間,失去一切,人生代價實在慘重。即便她曾經是學霸,也曾努力過,是父母眼中的寶貝女兒,但是所有一切,都在輿情壓力和民意民憤的大是大非的背景下被一筆抹殺,以個體獻祭的代價,來補償社會公平。她的警示意義在于,社會潛規則已經引發眾怒,中國那些掌握資源的社會權勢人群,需要遵循社會公平正義規則,并敬畏輿論和民意,因為在今天網絡情緒激昂形勢下,一旦潛規則被揭露,一切都以燃爆的形式,化作灰燼。這也提醒我們,人民民主制度建設,必須落到實處,否則不光為潛規則提供滋生空間,而且一旦輿情爆發,由于缺乏制度約束框架,社會后果更難收拾。
對于協和醫學院“4+4”制度的通報,是通報中最值得關注的。網民關注焦點,已經從涉事個人,轉移到背后的相關制度。人們已經傾向于將“4+4”視為一個灰色的制度,是董某瑩平步青云的“化反裝置”、一個腐敗的孵化機制,甚至是權貴子女成功的“直通車”。這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如何在回應民意質疑和保持制度創新之間,尋找合適的平衡的通報措辭,成為一個挑戰。
通報遵循了這樣的邏輯:介紹制度出臺背景—坦誠此次事件暴露問題—重新評估,督促改革完善—衛健部門重申部門價值觀,強調絕不姑息。通過這樣的話語設計,既指出存在問題,也肯定制度的意義,這意味著接下來將通過嚴肅的督促,促其整改。“全面評估,督促改革完善”的表達中,在肯定制度創新意義之外,不排除改名、改流程、改標準等做法,總之,確保不會再出現類似不公現象。
通觀整個通報,直擊網民心理痛點,一一予以回應。對于更深的反腐訴求,通報給出一個開放性回應,就是上文說的繼續“深入調查”“調查情況將向社會公布”,這意味著還將繼續追責,事情并未就此落幕,懸念之下,希望也在生長。
一個較好的輿情通報,不光是通報問責結果以滿足網民訴求,同時也能直擊網民心理痛點給出解決方案。這使得通報寫作成為難點,也是重點,不能避重就虛,而是以回應、滿足、安撫為主。此次通報,能看出系統性思維的重要性。
今天網絡心理的特殊性在于,歷經數十年改革開放,社會利益多元,作為社會發展規律的階層分化已經客觀出現,很多網民已經出現較深的不信任心理,很多輿情事件爆發后,又間接證實了一些“陰謀論”,這使得點對點的個案輿情通報,很難解決系統性的風險。
這意味著,科學的社會治理不能寄望于輿情事件爆發后的嚴厲問責,而應該將工作放在平常,以預防為主,強化反腐制度建設,強化公信力建設,做好聲譽形象的護城河建設。如果平常建設的聲譽形象的護城河足夠寬,具體的輿情爆發后,并不會帶來系統性的風險。
附錄:通報全文如下——
作者簡介:
燕志華 博士(yandaxia66)
高級記者/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