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烤鴨太有名氣了,名氣大到了幾乎所有的人不屑于區分的地步。其實,盛名之下,北京烤鴨并非只有一種做法,而是分為兩派 —— 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各有各的獨特風味和魅力。
在北京,走在街頭巷尾,最常見到的烤鴨店大多是掛爐烤鴨的天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全聚德莫屬。全聚德作為百年老字號,其掛爐烤鴨的名聲早已傳遍大江南北。不僅如此,如今市面上的所有新派烤鴨,也都屬于掛爐烤鴨這一范疇,可見掛爐烤鴨在烤鴨界的主流地位。
而燜爐烤鴨則極為獨特,堪稱獨一份兒,它的代表便是“便宜坊”。便宜坊,現在全宇宙人都知道, "便宜" 不讀"pián yi",而是讀作 "biàn yí",“便宜坊”的“坊”,讀作“fāng”、一聲,而不是二聲。"便宜坊"仨字兒的特別讀音,也算是燜爐烤鴨門派的一個小標志吧。
前門大街的百年老店里,棗木炭火永不停歇。全聚德的師傅手持兩米長桿,在直徑兩米的穹頂爐膛里演繹著火焰芭蕾。158度恒溫的果木炭火舔舐鴨身,將皮下脂肪化作金汁玉液,在鴨皮上炸裂出細密的鉆石紋。
掛爐烤鴨采用的是明火烤制,通常使用果木,如棗木、梨木、蘋果木等,這些果木燃燒時散發的香氣會融入到鴨肉中,為烤鴨增添了獨特的風味。
掛爐是用耐火磚壘砌而成,形狀像個大烤箱,沒有爐門。烤制時,需要將處理好的鴨子掛在爐內,利用果木燃燒的熱量進行烤制。在烤制過程中,師傅需要不斷地轉動鴨子,讓鴨子各個部位都能均勻受熱,這樣烤出來的鴨子皮脆肉嫩,色澤紅艷。
掛爐烤鴨對火候的掌控非常講究,需要師傅憑借豐富的經驗來判斷,什么時候該加柴,什么時候該調整鴨子的位置,都是一門學問。
鮮魚口胡同深處,便宜坊的磚窯靜若古剎。四百年傳承的燜爐以青磚筑成穹頂,先以秸稈炙烤爐壁至通體赤紅,待余燼散盡方請鴨入甕。沒有明火的炙烤,全靠爐壁輻射的熱浪將鴨子溫柔包裹。這種源自南宋的燜爐秘技,讓鴨肉在蒸汽與熱浪的交響中,煉就了"肉含瓊漿皮裹玉"的絕妙口感。
燜爐烤鴨的精髓在于 "燜"。燜爐烤鴨使用的是暗火,爐體是用磚砌成的地爐,爐內先將燃料燒至無煙,然后將鴨子放入爐內,關上爐門,利用爐內的余熱將鴨子燜熟。
這種烤制方法使得爐內溫度均勻,鴨子受熱穩定,烤出來的鴨肉更加細嫩,口感松軟,而且鴨皮油脂較少,吃起來不會覺得油膩。燜爐烤鴨在鴨子的處理上也有獨特之處,通常會在鴨子體內填入一些調料,讓味道更加深入。
便宜坊的燜爐烤鴨傳承了百年的技藝,每一只烤鴨都經過精心的燜制,成為了燜爐烤鴨的經典代表。
說到新派烤鴨,有兩家館子要提一下:“大董”和“胡同小館”。
大董作為新派烤鴨的代表,在傳統掛爐烤鴨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改良。它推出的 "酥不膩" 烤鴨,更加注重鴨皮的酥脆和肉質的鮮嫩,同時減少了油脂的含量,讓烤鴨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飲食健康理念。大董的烤鴨在選材和制作工藝上都精益求精,比如選用特定品種的鴨子,在烤制過程中控制好溫度和時間,使得烤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胡同小館”干脆就把烤鴨的名字叫“酥不膩”。鴨如其名,外皮酥而不膩,烤過以后只有薄薄的一層,入口香脆,可以單吃、蘸料吃,也可以配合鴨餅食用。有公眾號文章這樣寫道:
“‘胡同小館’的烤鴨,最得我心的便是這鴨餅,韌勁兒大,非常勁道,在口腔中咬開,包裹感十足。咬開餅皮,里面的配料香味一瞬間四溢,醬料在唇齒間流動,鴨餅軟韌,大蔥辛辣,烤鴨肥美,鴨皮酥脆。如若覺得太膩,配料碟還貼心地放上了爽口解膩的黃瓜條、山楂條……”
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各有千秋。掛爐烤鴨以其皮脆肉嫩、香氣濃郁的特點成為了大眾心中的經典,而燜爐烤鴨則以其細嫩松軟、肥而不膩的口感贏得了一批忠實的粉絲。新派烤鴨則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為北京烤鴨注入了新的活力。無論是哪一派的烤鴨,都承載著北京的飲食文化和歷史傳承,成為了人們來到北京必嘗的美味佳肴。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懸掛在鎏金鉤上的肥美軀體,依然在明火與暗焰的千年博弈中,續寫著中華美食最誘人的傳奇。正如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所言:"真正會吃鴨者,當于爐火明滅間見天地。"
聲明:文中使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包括封面圖片均來自百度圖片搜索結果。如涉及使用不當請聯系編者刪除。
提示:
* 本文為“食材界”原創,歡迎業內外媒體轉載。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相關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