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些被吹捧上天、象征著“未來感”和“高級感”的新能源汽車設計嗎?隱藏式門把手、全景大天幕、以及無處不在的觸控屏幕……它們曾是無數車企“內卷”的焦點,是營銷號津津樂道的賣點。
然而,這些看似炫酷的設計背后,卻暗藏著種種不便甚至致命的隱患。消費者苦“反人類”設計久矣,而這一次,國家終于出手了!
“網紅AI智能體”Manus 真的來了
想象一下,你剛買了輛嶄新的電動車,車身線條流暢得仿佛來自未來,門把手“魔術般”地與車身融為一體,不仔細看根本找不到。按下鑰匙,或者走近車輛,把手悄無聲息地彈出,讓你 feel 到滿滿的科技感。這就是過去幾年里,新能源汽車圈最流行的設計之一——隱藏式門把手。
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設計理念的大膽嘗試。在續航焦慮、補能效率等核心問題之外,車企們迅速找到了另一個“內卷”的戰場:設計。尤其是外觀和內飾,成為了彰顯差異化、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手段。
特斯拉無疑是這場潮流的引領者。它以極簡主義的設計風格,成功將隱藏式門把手、大尺寸中控屏等元素塑造成“未來汽車”的標志。這種風格一經推出,迅速受到了部分追求新潮、注重科技感的年輕消費者的追捧。
圖源:小紅書
于是,國內的新能源品牌們爭相效仿,蔚來小鵬理想零跑哪吒……幾乎你能想到的主流新勢力和傳統車企推出的新能源車型,都將隱藏式門把手列入了配置,甚至成為了宣傳中的一大亮點。
這場“把手競賽”甚至演變出了各種形態:最初簡單的按壓彈出式,后來進化為全電控的自動彈出式,甚至有些車型為了極致的平整度,連彈出機構都盡量縮小。
車企們宣稱,這種設計能夠顯著降低空氣阻力,從而提升車輛的續航能力。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根據行業內的數據和技術分析,隱藏式門把手對降低空氣阻力的貢獻微乎其微。有研究表明,一個隱藏式門把手相比傳統門把手,大約只能減少0.001-0.002Cd的空氣阻力系數。對于一輛整車來說,所有把手加起來,對總空氣阻力的影響大概只有0.12%左右。
這個數字,用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的話來說,就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魏建軍表示,“我們長城并沒被那個隱藏把手帶歪”。
圖源:抖音
不過,他的想法并沒有在業內達成共識。根據一些行業統計數據,進入2024年,國內市場上銷售的新能源車型中,采用隱藏式門把手的車型數量已經超過1500款,占據了主流市場70%以上的份額。
隱藏式門把手不再是高端或小眾車型的專屬,而是成為了“有科技感”的代名詞,廣泛應用在從十幾萬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電動汽車上。
車企們樂此不疲地推廣這項設計,并非完全出于對空氣動力學的極致追求,更多是出于市場競爭的壓力和對“科技感”標簽的渴望。
在同質化日益嚴重的當下,一個能讓用戶拍照發朋友圈、讓路人側目詢問的“酷炫”設計,其營銷價值遠大于其技術價值。隱藏式門把手,就這樣在“內卷”的浪潮中,從一項可選項變成了事實上的“標配”。
而當一項設計從“錦上添花”變成“無處不在”,并且開始顯現出其潛在的風險時,監管機構的關注就成了必然。
就在前不久,工信部發布并公示了《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等一系列技術文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圖源:工信部官網
這項新的安全技術要求,可以說條條都卡在了隱藏式門把手的“七寸”上。它明確提出了多項強制性要求,直擊隱藏式門把手最受詬病、也最危險的四大隱患:
首先,斷電強制開啟功能成為強制要求。在斷電或碰撞等緊急情況下,車門必須能夠通過機械裝置打開,確保車內人員能夠及時逃生;
其次,統一標識設計也被納入了新標準。增加熒光或反光標識,能夠在緊急情況下為救援人員快速定位車門把手,爭取寶貴的救援時間;
此外,防夾手與抗凍設計也被明確提出。在極端天氣下,隱藏式門把手容易出現失效或誤傷用戶的情況,新規要求車企必須在設計中考慮到這些因素,確保用戶的安全。
最后,控制邏輯冗余也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安全要求。防止軟件沖突導致車門鎖死,避免因系統故障而將車內人員困在車內。
回想近年來發生的多起新能源汽車事故,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每一條背后都可能是血的教訓。
這項政策的出臺,標志著隱藏式門把手“顏值至上”時代的終結,安全和實用性將重新被置于設計的首位。
對于廣大車主和潛在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利好,被許多人稱為真正的“救命條款”。
隱藏式門把手為何近乎“人人喊打”?
工信部出手整頓隱藏式門把手,背后是這一設計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
前文已述,安全隱患是最核心的問題。在交通事故中,車輛碰撞后斷電是常見現象,而隱藏式門把手高度依賴電力和電子控制系統,一旦斷電,車門可能無法正常打開。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事故中,12%的救援延誤與門把手設計缺陷相關。部分新能源汽車事故中,救援人員因為不熟悉車型設計、找不到開門方式、或把手損壞,確實延誤了寶貴的救援時間。
即使是車輛未發生碰撞,僅僅是低壓電瓶虧電,也可能導致依賴電控的隱藏式把手失靈,用戶連進入車內取物都困難,更遑論在偏遠地區遇到此類故障。
圖源:微博
如果說安全隱患是極端情況下的風險,那么日常使用中的不便,則是隱藏式門把手讓用戶“粉轉黑”的最大原因。
在北方地區,冬季雨雪天氣后,隱藏式門把手極易被冰雪覆蓋或凍住,根本無法彈出。很多車主無奈之下,只能使用熱水澆淋或者用硬物小心翼翼地敲擊邊緣,才能讓把手屈服。這種操作不僅麻煩,還可能損傷車漆或把手機構。在零下十幾二十度的戶外,誰愿意為了開個車門去打熱水?
圖源:微博
此外,隱藏式門把手的結構復雜,增加了夾手的風險,維修成本也遠高于傳統機械門把手。據估算,隱藏式門把手的成本約為傳統門把手的2-4倍,一旦損壞,維修費用高昂。
更夸張的是,隱藏式門把手還只是冰山一角。近年來,在追求“科技感”和“差異化”的過程中,新能源汽車領域還涌現出許多其他備受爭議的“反人類”設計。
比如全景天幕。幾乎所有定位中高端的新能源轎車和SUV都熱衷于配備一塊巨大的、甚至延伸到后排乘客頭頂的全景玻璃天幕。
它確實帶來了開闊的視野和通透感,讓車內顯得更加明亮和寬敞。然而,在夏季,這塊巨大的玻璃就成了噩夢的開始。即使是號稱能隔絕大部分紫外線和熱量的玻璃,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依然會導致車內溫度急劇升高。
尤其是頭部區域,那種被陽光直射的灼熱感,被網友戲稱為“頭皮烤肉機”。很多車主不得不購買第三方的遮陽簾進行加裝,嚴重影響了天幕本應帶來的通透感和美觀度。
圖源:微信
還有非實體按鍵,也遭到大量車主吐槽。將空調、座椅加熱、駕駛模式切換甚至雨刮、轉向燈等功能集成到中控大屏幕上,用觸控操作取代傳統的物理按鍵和旋鈕。車企認為這能讓內飾看起來更簡潔、更具科技感。
然而,傳統的物理按鍵和旋鈕可以通過觸感盲操,手不離方向盤就能完成基本功能調節。而觸控操作必須通過視覺確認和手指定位,這短短幾秒鐘的視線轉移,在高速行駛或其他復雜路況下,都可能增加發生事故的風險。
正如許多老司機吐槽的:“連開個空調都要低頭找半天,這不是添亂嗎?”
其他諸如電動尾門,電控的換擋桿甚至是屏幕換擋等設計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槽點,只能說特斯拉的成功,讓一些車企忽視了最基本的用戶體驗和安全需求。
歸根結底,很多“反人類”設計的出現,并非是技術上的障礙,而是設計理念和市場策略的偏差。
工信部的這項新規,以及市場和用戶的強烈反饋,無疑是給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敲響了警鐘:是時候讓設計回歸理性,回到“以人為本”的出發點了。
作者 | 劉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