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一個朋友在講,樓房公攤要取消了,我一聽,就覺得不太靠譜,不然買了房子的應該怎么辦,而且一旦公攤被取消,像電梯這些要咋變?所以筆者認為,樓房公攤是不會取消的,恰巧,針對這個問題,住建部也有了新的回應。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其實是在2025年,住建部推動“按套內面積計價”的一個政策。按照以前的一個計算方式,像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公攤要在22%~35%之間,也就是說實際居住的面積,只有60多個平方。尤其是有連廊的房子,還有電梯比較多的房子,公攤面積更大。
先說一下結論,樓房公攤不會被取消,至少目前是不會取消的。2025年很多人在討論“取消公攤”,這是對政策的理解有誤。住建部提到:“按照建筑面積計價”轉為是“按照套內面積計價”!而像公攤面積當中的樓梯間、電梯井仍然存在,建設成本需要通過物業費,還有維修基金分攤。
為啥不按照以前的方式計價,反而是按照套內計價呢?這樣是不是買房的價格就會高很多?
住建部明確回應,計價變,公攤成本仍在,購房總價由市場供需定。也就是說,新的計算方式,不會降房價,也就是說,房子的總價會保持不變,所以大家也可以放心了,買了房子和沒買房子的,都不用激動。
那么為啥不降房價呢?
現在的樓市以穩為主,不會出現大跌大漲的一個情況,如果說按套內面積計價,公攤完全不計算進去,那么這個房價價格會超過很多,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套內面積單價漲30%,總結穩定,物業費這些勢必就會上漲,房價的波動就會很大。
而且這次新規也明確了,套內計價針對的是新建的商品房,存量房產權證面積不變,產權范圍不改。而且已買房的公攤已計入總價,改計價的話也不影響資產價值。
那么這么做的好處有啥呢?房價不降,那么是不是意味著這個沒什么用呢?既然出臺了政策,肯定背后是有深意的。
新規之下,公共的空間質量會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且電梯這些的維護費,也會出現下降,而且就糾紛也會少很多。
另外,會讓公攤變得更加的透明化,人們買房子的時候,就不會稀里糊涂,而且針對公攤的一個投訴,也會少很多,另外大家還要明白一件事情,物業費上漲可不是一件什么好的事情,因為這個每年都要交,除非你離開這里,不然的話,就一直要交。
所以按照套內面積來計算,總價不變,它更多的是提升我們居住的舒適度,這和《住宅新規》其實道理一樣,不管是隔音,還是層高,亦或者電梯的加裝,這些都會改變居住的舒適度,而這些其實也是需要成本的。
當然要我說,這也有可能是房子降價的另一種說法,這個只是個人猜測,畢竟現在的房子已經足夠多了,只有降低價格,才能真正讓市場流動起來。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