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你有沒有覺得,米飯這東西,也開始越吃越不踏實了?
一邊是健身博主說糙米比白米好,一邊是嬰兒輔食里它被列為“最安全主食”。
但就在你我安心吃飯、給孩子煮粥的時候,科學家卻提醒:氣候變化正在讓“看上去最無害”的米飯,變得有點危險。
別不信,今天我們來認真聊聊:米飯怎么了?我們又該怎么辦?
說實話,沒人把“米飯”和“致癌物”聯系在一起。可偏偏就是它,正在因為全球變暖而被科學家重點盯上。
今年,《柳葉刀·星球健康》雜志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和中國的科研團隊在長江流域的稻田中,做了長達十年的追蹤實驗。
結果發現:隨著氣溫升高、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稻米中的砷含量正在明顯增加。
沒錯,就是那個我們在新聞里見過的砷——砒霜家族的“親戚”。
它本來就存在于某些土壤中,但以前量很少。問題是,現在土壤里的某些細菌因為氣候變化活躍了,導致更多的砷進入水稻根部,最后落在你我碗里的飯上。
你可能會想:一點點砷,不至于吧?
確實,偶爾吃點含微量砷的食物對大多數人都沒事,但請注意,亞洲很多人每天吃飯的量,是“以斤為單位”計的。
比如,在越南、孟加拉國、印度等地,平均每人每天能吃接近1公斤米飯;而中國人年均大約要吃掉75公斤米。
對于某些家庭,比如有老人、嬰幼兒的,米飯更是一日三餐的標配。寶寶剛加輔食,第一口就是米粉;腸胃不好的人離不開白粥;健身人群常年吃糙米、紫米當主食……
所以當研究指出——長期攝入無機砷可能導致膀胱癌、肺癌、皮膚癌,甚至心血管疾病、胎兒發育異常、神經系統損傷——你真的不能假裝沒聽見。
而且很多人忽略了一個事實:米飯越糯越香的地區,往往是稻田水源和氣候變化疊加影響最強的地方。
聽起來多少有點可怕了吧,但去年還有另一項被法國媒體廣泛轉載的研究也跟米飯有關,研究指出,“剩米飯”也能讓你中招。
這次的“幕后黑手”不是砷,而是一個叫做Bacillus cereus(蠟樣芽孢桿菌)的家伙。
它本身就存在于空氣和環境中,米飯一旦煮好后在室溫下放置太久,就很容易被它“入侵”。尤其是你吃完沒馬上冷藏、第二天隨便一熱就開吃的那種操作——最危險。
這種細菌會在冷卻過程中產生毒素,如果后續加熱不充分,毒素并不會被徹底殺滅,吃進去后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的風險,嚴重時甚至脫水、頭暈。
雖然大部分人能在24-48小時內恢復,但對小朋友、孕婦、老人來說,風險不是一句“反正拉肚子就過去了”可以帶過的。
此時,很多人會說:米飯我吃了這么多年,不也好好的?
的確,但這件事從來不是單靠經驗判斷的。就像我們以前覺得某些塑料杯可以微波爐加熱,直到看新聞才知道會釋放雙酚A一樣。
科學家正在提醒我們:
氣候變化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是潛移默化的;米飯這種“高度日常化”的主食,更容易讓人忽視其中的變化,很多看似無毒無害的食材,正在以我們不懂的方式發生微妙的化學反應。
那么,我們還能做什么呢?
當然不能不吃飯,而是要“聰明吃飯”。畢竟,信息知道了,總比不知道好。
以后記得購買大品牌、信譽好的大米產品,米飯煮好要盡量現吃,不要常溫放超過1小時,剩飯要冷藏,二次加熱一定要徹底,不要反復加熱多次。
最重要的是多樣化飲食,別讓米飯“統治”你所有的餐盤。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對那些看起來就“不健康”的食物保持警惕,比如炸雞、碳酸飲料、方便面。
但真正讓人措手不及的,是那些我們以為最安全的日常——比如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
它可能藏著時代的變化,也藏著氣候的警告。
最后,希望今天你也能好好吃飯。
Ref:
https://www.sudouest.fr/economie/conso-distribution/rechauffement-climatique-le-riz-va-t-il-devenir-un-aliment-dangereux-24383875.php
https://www.tf1info.fr/nutrition/le-saviez-vous-vous-prenez-un-gros-risque-en-rechauffant-votre-riz-2316649.html
文|閃電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