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青年演員周帆攜《夫人如見》亮相上海北外灘友邦大劇院,參演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這是湖南湘劇演員時隔25年、長沙湘劇演員時隔29年再次叩響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項的大門。
《夫人如見》是以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夫人李閏生平事跡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一部近代歷史題材湘劇。“夫人如見”四字取自譚嗣同生前寫給李閏書信的抬頭,講述了譚嗣同就義后,李閏承續(xù)亡夫未竟事業(yè),創(chuàng)辦“不纏足會”、女子師范學堂,收養(yǎng)棄嬰等,為男女平權、婦女解放身體力行,成為一代“巾幗完人”的故事,集中展現(xiàn)了李閏從閨閣女子走向精神解放和人格獨立的心路歷程。
“《夫人如見》是我藝術生涯的一個轉折和突破。”周帆表示,這部戲在時間和戲曲行當方面都有很大跨越。她要飾演李閏從青年到暮年30余年的人生,結合李閏年齡變化,涉及閨門旦、青衣、老旦三種戲曲行當?shù)谋憩F(xiàn),對她個人而言,是一次極大的挑戰(zhàn)。
為精準把握角色,周帆和主創(chuàng)團隊多次前往瀏陽采風,探訪譚嗣同、李閏的故居與墓地,在史料與藝術的交織中提煉人物精神內核。周帆表示:“我覺得表演風格要‘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劇中,她從人物本身出發(fā),既保留程式化的古典韻味,又在情感表達上力求真實感人,設計了很多符合劇中人物的形體動作,讓人物更形象、更立體,將李閏的柔情、隱忍與覺醒刻畫得淋漓盡致。在“十哭”唱段中,周帆以顫抖的聲線、濃烈的情感,將李閏對丈夫的深情、對命運的抗爭、對時代的吶喊融為一體,將歷史人物的精神內核轉化為舞臺語言。
湘劇擁有600余年的歷史,是湖南本土重要地方大戲劇種,高腔、昆腔、低牌子、彈腔四大聲腔體系承載著湖湘文化的基因。此次周帆參評中國戲劇梅花獎,實現(xiàn)藝術突破的背后,是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出人出戲、守正創(chuàng)新“兩條腿”走路發(fā)展模式交出的一份答卷。作為國家級非遺長沙湘劇的保護單位,湘劇中心堅持經典復排與原創(chuàng)精品并舉。近年來傳承恢復了《拜月記》《鸚鵡記》等傳統(tǒng)劇目,同時創(chuàng)排《國歌·時候》《夫人如見》《大歸》等原創(chuàng)劇目。在傳承湘劇藝術的過程中,一批批湘劇藝術家發(fā)揮了重要的“傳幫帶”作用,徐紹清、彭俐儂、左大玢、陳愛珠、曾金貴、曹汝龍等湘劇名家言傳身教、傾力授藝,將湘劇精髓傳授給年輕一代。同時,長沙市“杜鵑花人才工程”也為青年藝術人才的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持,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湘劇演員。
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竣甲表示:“湘劇的傳承不是簡單的技藝復制,而是文化基因的當代激活。我們將持續(xù)深耕人才培養(yǎng)、經典復排、精品創(chuàng)排等關鍵領域,探索‘戲曲+文旅+科技’的融合之路,以多元化的傳播手段,確保院團始終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態(tài)勢。”
從曹汝龍1996年摘得梅花獎,到周帆2025年沖擊梅花獎,長沙湘劇以守正創(chuàng)新之筆書寫著非遺的現(xiàn)代生命力。此次湘劇出“湘”,既是藝術傳承的代際接力,也是湖湘文化走向全國的破圈實踐。
演出當天,“湘滬攜手 暢游長沙”2025長沙文化旅游上海推廣展示活動在北外灘友邦大劇院舉行。長沙帶來了美國網紅“甲亢哥”長沙之行打卡的同款文藝表演和非遺展演,包括花鼓戲《劉海砍樵》,琵琶彈奏《十面埋伏》。長沙非遺傳承人帶來頗具地方特色的湘繡、剪紙,吸引上海市民駐足。
長沙還展示特色文旅資源,推廣“湘滬攜手·暢游長沙”主題線路和“美麗中國行·入境游滬湘”主題線路,誠邀上海游客來星城感受老長沙的文化韻、新長沙的休閑味,并邀請境外游客來上海、長沙兩地體驗海派風情、湖湘文化的不同風采,積極推動將長沙打造成為入境游第二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