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冷涼經濟”通常指依托冷涼氣候資源(如高海拔、高緯度、低溫等自然條件)發展的特色經濟模式。
一、冷涼經濟的內涵
1.定義:在年均溫較低、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的地區,利用氣候特點發展農業、旅游、能源等產業的經濟模式。
2.核心:將氣候“劣勢”轉化為資源“優勢”,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
二、冷涼經濟的主要類型
1. 冷涼農業
(1)作物種植
①耐寒作物:馬鈴薯、青稞、燕麥、蕎麥、藜麥等。
②冷涼蔬菜:西蘭花、甘藍、胡蘿卜(如河北壩上高原的“錯季蔬菜”)。
③高附加值作物:中藥材(如當歸、黨參)、花卉(如云南高山杜鵑)。
(2)優勢:病蟲害少、品質高(晝夜溫差大,利于糖分積累)、錯季上市(填補市場空缺)。
(3)典型案例
①青海、西藏發展高原有機農業;
②荷蘭通過溫室技術克服冷涼氣候,發展高效農業。
2. 冰雪旅游與冰雪產業
(1)冰雪旅游:滑雪場(如黑龍江亞布力)、冰雕節(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極光觀賞(北歐、加拿大)。
(2)冰雪運動:冬奧會帶動冰雪裝備制造、賽事經濟(如河北崇禮)。
(3)文化體驗:北方冬季民俗(如東北“冬捕”)。
3. 清潔能源開發
(1)風能:高緯度地區風力資源豐富(如內蒙古高原風電基地)。
(2)水能: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力發電(如青藏高原)。
(3)地熱能:冰島、日本北海道利用地熱供暖、發電。
4. 特殊工業
(1)數據中心:低溫環境利于散熱,降低能耗(如挪威、瑞典的數據中心)。
(2)生物醫藥:低溫環境適合儲存疫苗、生物制劑。
三、冷涼經濟發展的區位條件
1. 自然條件
(1)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2)生態環境潔凈(污染少,適合有機農業);
(3)冰雪資源、風能等自然資源豐富。
2. 社會經濟條件
(1)市場需求(如反季節蔬菜、冰雪旅游消費);
(2)交通改善(冷鏈物流、高速公路);
(3)政策支持(如“北冰南展”計劃推廣冰雪運動)。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云南麗江冷涼蔬菜基地
(1)條件:高原氣候(夏季涼爽)、日照充足、水質純凈。
(2)模式:種植西蘭花、松茸等高價值作物,通過冷鏈物流銷往東部沿海。
(3)意義: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
案例2:北歐冰雪經濟
(1)特點:冬季旅游(極光、滑雪)、冰雪運動產業(裝備制造)、可再生能源(風電、地熱)。
(2)經驗:產業多元化,注重環保與科技結合。
五、挑戰與對策
1. 挑戰
(1)氣候風險(低溫凍害、雪災);
(2 )生態脆弱(過度開發易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
(3)基礎設施不足(偏遠地區交通、電力薄弱)。
2. 對策
(1)科技支撐(溫室大棚、抗寒品種培育);
(2)生態保護(限制過度放牧、發展生態旅游);
(3)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品牌建設)。
六、高考答題方向
1. 分析某地冷涼經濟的區位條件(自然+社會經濟)。
2. 評價冷涼經濟的生態與經濟意義(如減少貧困、保護環境)。
3. 設計冷涼地區可持續發展措施(科技、政策、產業融合)。
4. 比較不同區域冷涼經濟模式的差異(如青藏高原vs東北地區)。 (1)答題示例:“分析青藏高原發展冷涼農業的有利條件”
(2)答題要點:
① 氣候:高原氣候冷涼,光照強,晝夜溫差大,利于有機物質積累;
② 環境:污染少,水質潔凈,適合種植綠色農產品;
③ 政策:政府扶持高原特色農業,完善冷鏈物流;
④ 市場:東部城市對高原蔬菜、中藥材需求量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