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通用道朗格重組,是必然!但必然之后,是更多無奈。
2025年5月15日,通用汽車宣布對旗下高端進口車平臺道朗格進行業務重組。這個成立僅三年的平臺,曾承載著通用汽車通過高端進口車型重塑品牌形象的戰略意圖,并被寄予厚望。
如今,卻因多重困境不得不按下“暫停鍵”。
有一說一,這一事件不僅是通用在華業務的重要調整,更折射出進口豪華車在中國市場面臨的系統性挑戰。毋庸置疑,中國汽車市場,變天了!
1、關稅波動成為直接導火索
眾所周知,道朗格引入的雪佛蘭Tahoe(太浩)、YUKON(參數丨圖片)育空系列等主力車型均產自美國本土,高度依賴北美供應鏈。2025年初,中美關稅政策的劇烈波動,直接沖擊了其成本結構——以售價64.8萬元的雪佛蘭太浩為例,在關稅巔峰時期稅后價一度飆升至119.23萬元,形成“稅比車貴”的畸形局面。
盡管5月12日中美聯合聲明暫停了部分關稅措施,但大排量燃油車和皮卡仍被排除在優惠政策之外,這意味著道朗格核心產品的成本壓力并未根本緩解。這種政策不確定性迫使通用在“持續虧損”與“戰略收縮”之間做出抉擇。
2、市場環境劇變擠壓生存空間
中國汽車市場的結構性變革正在重塑競爭格局。說白了,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崛起,中國汽車市場已經不再是合資和進口品牌的天下,自主品牌的崛起已經成為不可阻擋之勢。
2025年4月,自主品牌零售份額飆升至65.5%,諸如騰勢、仰望等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市場表現對傳統進口豪華車形成直接沖擊。相比之下,美系品牌市場份額已萎縮至4.8%,進口車整體銷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下滑39%。
除了自主品牌的崛起,消費偏好也發生了變化,正在全面轉向新能源。數據上,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在2025年4月達到51.5%,而道朗格車型仍以大排量燃油車為主,唯一的新能源車型悍馬EV SUV也因售價過高(超百萬元)難以打開市場。這種產品結構與市場趨勢的脫節,使其在競爭中處于被動。往深了看,面對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道朗格車型毫無競爭力,也鮮有生存空間。
3、投入產出比失衡暴露戰略缺陷
很負責任的說,道朗格的運營模式并沒有對中國汽車市場做出一個長遠且客觀的認識,從一開始引入就埋下隱患。
先是高成本布局。通用在華鋪設了17家高端商圈體驗中心,單店運營成本遠超傳統4S店。然而,2022-2024年道朗格累計銷量不足500輛,2024年四款主力車型僅售出75輛,平均單店年銷量不足3輛。
其次是定位模糊。道朗格試圖通過“生活方式營銷”吸引高凈值用戶,但缺乏差異化的品牌故事。相比之下,勞斯萊斯、賓利等超豪華品牌通過定制化服務和歷史傳承建立了穩固的圈層認同,而道朗格的“美式豪華”未能形成獨特標簽。
再就是管理層決策失誤。前總裁李龍“不追求銷量”的言論與市場現實脫節,其任期內未能及時調整策略以應對關稅和競爭壓力。2025年1月的人事變動雖試圖扭轉局面,但已錯失市場窗口期。
4、重組后的生存邏輯與行業啟示
通用強調“進口車業務不會全面終止”,未來將依托現有經銷網絡降低成本,并優化車型引進策略。雖然這種調整雖能緩解財務壓力,但仍面臨兩大挑戰。
第一點是售后體系風險。重組后門店僅保留售后服務,零部件供應周期可能延長,而美規車的特殊配置(如英里制儀表盤、北美法規燈具)進一步增加維保復雜性。若無法保障服務質量,將加劇現有車主的信任危機。
第二點是品牌價值稀釋。道朗格從獨立高端平臺轉為“普通進口渠道”,其原有的圈層營銷和定制化服務將難以為繼。在自主品牌高端化加速的背景下,這種調整可能進一步削弱通用在豪華市場的存在感。
江湖車評:
道朗格的案例揭示了進口豪華車在中國市場的普遍困境:在關稅政策波動、本土品牌崛起、新能源轉型三重壓力下,單純依賴進口模式已難以為繼。對于通用而言,當務之急是加速在華新能源布局——正如其第一季度財報所示,新能源車型銷量同比增長53.2%,這或許才是其在中國市場的未來增長點。
而對于整個行業,道朗格的重組警示:任何脫離中國市場實際需求的戰略,終將在市場規律面前碰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