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網絡的喧囂,總能將水攪渾。
怎么也想不到,一場看似普通的消費維權,竟能演變成如此聲勢浩大的“逼宮”大戲。
而且,矛頭直指風頭正勁的小米汽車。
01
這新能源車市的春天才剛開始沒多久,小米SU7的訂單就跟雪片似的飛來了,據說鎖單量已經突破了多少多少萬。
可就在這潑天的流量之下,一股不和諧的暗流,也悄然涌動。
一位號稱百萬粉絲的汽車博主,突然振臂一呼!
他要帶著70名“苦主”車主,去跟小米“硬剛到底”,要求“退一賠三”。
“小米SU7 Ultra宣傳的碳纖維前艙蓋,說是完全復刻紐北原型車空氣動力學設計,還帶雙風道高效導流,結果呢?”
他義憤填膺,在鏡頭前痛斥:
“我們拿鼓風機對著開孔吹,一點風都不帶過的!這跟普通鋁制機蓋有啥區別?糊弄鬼呢!”
更讓他和車主們“怒不可遏”的,是那高達4.2萬元的碳纖維套件選裝費。
“花了這么多錢,買了個寂寞?這不明擺著坑人嗎?”
還有,那交付后才通過OTA“偷偷”限制的電機馬力。
“宣傳時說的1548匹,怎么拿到手就縮水到900匹了?合同里也沒說賽道解鎖要啥條件啊!”
一時間,群情激憤,仿佛小米犯了滔天大罪。
這位博主聲淚俱下的控訴,配上車主們愁云慘淡的表情,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爆了一波又一波的輿論。
這事兒吧,確實讓人看得云里霧里。
作為國產新能源的“當紅炸子雞”,小米SU7從誕生之初就自帶光環,萬眾矚目。
雷總親自掛帥,三年磨一劍,聲稱是帶著誠意來的。
發布會上,那些激動人心的參數,那些“遙遙領先”的配置,點燃了多少米粉的熱情。
“為了這輛車,我等了太久!”
“這才是年輕人的第一臺夢想之車!”
社交媒體上,類似的贊美不絕于耳。
甚至有人放出豪言:
“只要小米敢造,我就敢買,哪怕是個樣子貨,我也認了!”
雷總也曾這樣描繪他對用戶的承諾:
“我們要把用戶當朋友,真心換真心,絕不辜負大家的期待。”
小米汽車的回應也顯得“誠懇”:
“對于信息溝通中的不清晰,我們深表歉意,會積極改進。”
這看似美好的開局,怎么就突然冒出了這么多“尖銳”的矛盾呢?
難道,真的是小米店大欺客,把消費者當猴耍?
可細細品來,這背后似乎又沒那么簡單。
02
其實,也不能全怪消費者“小題大做”。
畢竟,真金白銀花了出去,期待值拉滿了,結果發現貨不對板,心里有落差是正常的。
那個碳纖維前艙蓋的風道問題,如果真如博主所言,只是個擺設,那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畢竟,紐北原型車,空氣動力學,這些詞匯聽著就高大上。
消費者沖著這個“專業”來的,結果發現專業了個寂寞,那感覺就像,一腔熱血,灑給了空氣。
還有那個OTA限制馬力的事情。
雖然很多性能車都有類似的“賽道模式”或“性能解鎖”機制。
但如果小米在售前宣傳時,沒有把這個限制條件和解鎖方式明確告知。
那確實容易讓滿心期待“猛獸出籠”的車主,感覺被潑了一盆冷水。
“我買的是超跑的芯,你卻給我套了個家用車的外殼?”
這種心理落差,可以理解。
最讓一些車主“上頭”的,恐怕還是小米方面的后續處理。
副總裁李XX在談判中那句“退訂會造成小米崩塌”,聽著就像是某種“威脅”。
而提出的補償方案——要么兩萬積分,折合人民幣也就兩千塊;要么改配鋁制機蓋,但得重排30周。
這在維權車主看來,簡直就是打發叫花子。
“我們是差那兩千塊錢的人嗎?我們咽不下這口氣!”
“等30周?黃花菜都涼了!憑什么我們的時間就不是時間?”
于是乎,維權群從70人迅速擴大到了近400人。
他們高喊著“退一賠三”的口號,誓要與小米斗爭到底。
甚至有車評人閆闖等也公開站隊,批評小米這是“消費欺詐”。
法律專家也出來分析:
“如果法院認定小米明知功能缺失仍進行虛假宣傳,那確實可能構成欺詐,支持‘退一賠三’并非不可能。”
市監部門雖然建議通過司法程序解決,目前未立案,但也給這把火又添了點柴。
看上去,小米這次是攤上大事了,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但,事情真的就這么簡單純粹嗎?
那70個人,真的全都是“受害者”?那個百萬博主,真的只是“為民請命”?
唉,只能說,在這個流量可以變現,情緒可以操控的時代,任何看似正義的吶喊,都可能夾雜著不為人知的算計。
真正的維權,是據理力爭,是尋求公正。
而不是,拉大旗作虎皮,聚眾施壓,把水攪渾,試圖從中漁利。
太多的“維權”,最后都變了味。
03
實際上,明眼人或許已經看出了些許端倪。
那個所謂的“鼓風機測試”,真的科學嚴謹嗎?
汽車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
一個小小的開孔,在特定的風速、風壓、以及整車動態環境下,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拿個家用鼓風機在靜態下吹一吹,就能判定其“形同虛設”?
這未免也太“民科”了吧。
小米官方雖然致歉說“信息表達不夠清晰”,但并未完全承認設計無效。
或許,他們也覺得這種測試方法,本身就很滑稽。
至于那個OTA限制馬力。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何嘗不是一種對普通用戶的保護?
畢竟,1548匹的馬力,對于沒有經過專業賽道訓練的普通人來說,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一旦在開放道路上“激情釋放”,后果不堪設想。
先給一個相對安全的馬力區間,待用戶熟悉車輛特性,并確認進入封閉賽道環境后再解鎖更高性能,這在邏輯上并無不妥。
關鍵在于,售前告知是否充分。
而這一點,往往容易在銷售環節因個體差異而出現信息傳遞的偏差。
最值得玩味的,還是那個“退一賠三”的訴求。
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
聽上去,很誘人。
尤其是那個4.2萬元的碳纖維套件,一旦“退一賠三”成功,那就是12.6萬元的額外賠償。
對于某些人來說,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橫財”。
當70個人,甚至更多的人,在一位“意見領袖”的帶領下,齊刷刷地提出如此高額的索賠。
這真的還只是單純的“維權”嗎?
會不會,已經悄然滑向了“聚眾敲詐”的邊緣?
小米副總裁那句“退訂會造成小米崩塌”,或許并非空穴來風的威脅。
而是面對這種“抱團施壓”,可能引發大規模惡意退訂潮的真實擔憂。
畢竟,任何一個新興品牌,在發展的初期,都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更何況,這背后,似乎還有更深層的東西。
有人說,這是典型的“聚眾鬧事,敲詐勒索行為”。
往大了說,“就是阻礙中國電車企業的全球化,背后一定有間諜在策劃。”
這話聽著有點“上綱上線”,有點“陰謀論”。
但仔細想想,也并非全無道理。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好不容易才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取得了一點先發優勢。
這個時候,如果國內的龍頭企業,因為一些可以協商解決的瑕疵,就被自己人以“無限上綱”的方式往死里整。
那最終得利的,會是誰呢?
是那些真正熱愛這個品牌的消費者嗎?
恐怕不是。
一碼歸一碼。
小米在產品宣傳和溝通上,若真有不當之處,理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給消費者一個合理的解釋和補償。
但,這絕不應該成為某些人借機生事,獅子大開口,甚至試圖搞垮一個民族品牌的理由。
至于,這背后到底有沒有所謂的“間諜策劃”。
我想,時間會給出答案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