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上海博物館東館迎來一批特殊的小觀眾——上海市第四聾校師生代表,這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新體驗”活動上,非遺傳承人配合手語老師為孩子們解鎖“古籍修復”“中式家具修復”等非遺體驗。上博以非遺為紐帶,分層分眾關懷不同人群需求,書寫博物館未來新篇章。
上博專家給孩子們觀賞拓片,手語老師同步傳譯
在本次活動中,文物保護修復展示區首次對觀眾開放,邀請特殊的聽障學生進入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交流,沉浸式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上海博物館非遺傳承人、上博文保科技中心工藝組負責人馬如高老師準備了一系列中國傳統家具樣品和榫卯構件?!斑@是抱肩榫、這是棕角榫,那些是楔釘榫、走馬銷、燕尾榫、夾頭榫、插肩榫……”他耐心地拿起一塊塊構件,鼓勵孩子們上手觸摸和拆解。遇到他們無法理解的生僻字,上博工作人員會貼心地在白板上寫下“字幕”。
上博文保科技中心工藝組負責人馬如高講解榫卯結構
上海市第四聾校與上博非遺的緣分始于2021年。四年來,從“古籍修復非遺體驗”走進校園,到“樂游上博”研學活動,再到參觀“實證中國”特展,四聾學生圍繞古籍裝幀等非遺技藝展開了深度體驗。他們親手制作古書,親歷雕版印刷,感受著非遺技藝的魅力,摸到了傳統文化的溫度。校長章蘇妮說,“學生十分幸運,能在上博東館開啟他們又一次的非遺技藝體驗之旅?!睂W生戴思宇表達了對非遺文化的熱愛以及本次活動的期待,她代表參觀學生寫了一幅字“上博非遺暖人心”,用手語向上海博物館代表說謝謝,同時也收到了上海博物館回贈的文創禮品。
上博文??萍贾行墓盘沾尚迯腿藛T岑嶺的博物館從業經歷鼓舞著聽障孩子們
在展示與體驗環節中,師生代表進入上博東館四樓的文保修復館、創意工坊,聆聽非遺傳承人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歷史傳承與發展,近距離觀看技藝工具,用雙手觸摸非遺作品,感受歷史的溫度;前往古代文明探索宮,體驗了青銅器修復、古陶瓷修復、田園考古等具有特色的活動項目,耐心和熱情跨越了聽力障礙,孩子們在參觀中時常用手語提問。其中上博文??萍贾行墓盘沾尚迯腿藛T岑嶺,是本次接待組中特殊一員,和孩子們一樣,他同樣患有聽力障礙,但是憑借對文物保護的熱愛,考入了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修復專業,畢業后入職上博。憑借專業知識和巧手,為文物保護修復作了貢獻,他的從業經歷鼓舞著來自聾校的孩子們。
上博工作人員需要用夸張的口型來為聽障孩子們進行講解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黃河表示,上海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始終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博物館在快速變化社會中的新定位、新功能,努力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體驗。本次活動回應今年國際博物館的主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以連接社區、促進包容彰顯上博新時代歷史新使命。
原標題:《世界博物館日,聽障小觀眾“上博非遺新體驗”》
欄目編輯:華心怡 圖片來源:攝影王凱
來源:作者:樂夢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