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最近的經濟的確不好,有很多人都是被動失業,但是我真沒想到有這么離譜的現象:網上有大批人曬出自己只花100元活一個月,可謂是太極限了!
00后應屆生出來,找了很久工作,但就是找不到。而房租,水電,交通費都要錢,于是只能開始極限省錢,打算花100元活一個月,能節省部分開支就節省。
更有離譜的實習醫學生打算花30塊活一個月,都說學醫實習得倒貼錢,看把孩子都逼成什么樣了。
還有人分享用5斤掛面搭配老干媽撐過28天的經歷,有人發明出"超市臨期食品掃貨時間表"——晚上八點后的面包區、關門前半小時的熟食柜臺,成了他們精準狙擊的"補給站"。
這些內容在網上爆熱的原因就在于的確有人實實在在需要這些技巧,需要掙扎著生活。這些有市場,有需求。
可以說,能夠主動按照自己的錢規劃怎么活一個月還算好的是,更令人揪心的是暗流涌動的"代際剝削"。
你能夠發現很多企業趁機推出"付費實習"崗位,比如某券商就被曝收取實習生2.8萬/月的"培訓費";而很多00后設計師的求職文件夾里,存著7份不同版本的"自愿放棄社保聲明書",這些公司暗示,只有放棄社保才能夠入職。
這時候專家們在干什么呢?他們還在爭論"慢就業"與"主動躺平"的區別,而現在的年輕人早已就在生存線上發明出新的經濟學:用時間換空間,拿健康賭未來。就像網友@生存狂小蘇的簽名檔寫的:"我們不是選擇極簡生活,而是被簡掉了生活。"
當"生存挑戰"變成"生存常態",折射出的不僅是個人困境,更是經濟結構、就業市場和社會保障體系的系統性缺陷。這時候再怎么談論"慢就業"與"主動躺平"都沒有用,還不如融入群眾去,切切實實地修改制度,解決問題。
實際上,在醫學生、金融實習生等群體中,"倒貼錢上班"早已不是新鮮事。某些醫院甚至要求實習護士繳納"實習管理費",部分投行、律所的"付費實習"明碼標價,動輒數萬。一位金融專業的應屆生在匿名論壇寫道:"家里咬牙交了3萬‘內推費’,結果實習半年沒工資,最后被告知‘沒有留用機會’。"
付費打工的畸形職場現象早已存在,只不過是我們隔行不了解罷了。
現在的專家鼓勵年輕人就業,年輕人要拼搏而不能躺平,就業率的數據也一路攀升。而實際上,好看的只是數據。
官方統計的"靈活就業人員"已超2億,但其中許多人并非主動選擇自由職業,而是被迫進入零工經濟。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短視頻博主這些職業沒有社保,但也被劃分到靈活就業的領域。
講個地獄笑話,沒錢在網上發“100元活一個月”的00后無業應屆生,因為在發這種視頻,所以不算失業,得算靈活就業,他就是那逐步攀升的就業率的其中一員。
當年輕人連基本溫飽都需要精打細算,那么任何意外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某社交平臺上,一位北漂青年記錄自己因急性腸胃炎去醫院,花光一個月預算后只能向網貸平臺借錢。
"100塊能活30天,但一場感冒就能讓計劃崩盤"。低儲蓄、無保障的生存狀態,讓這一代年輕人幾乎"裸奔"在社會風險中。
當"生存模式"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在高房價、低薪資、就業萎縮的夾縫中,被迫將"活下去"才是首要目標。他們的省錢攻略里,沒有"消費降級"的從容,只有"不得不降"的無奈。
正如一位網友的評論:
"我們不是怕窮,而是怕窮得沒有盡頭。"現在的大環境實在太差,所謂的"生存挑戰"已不再是個人選擇,而是社會問題的集中爆發。
年輕人的韌性值得敬佩,但僅靠個體的"極限省錢"無法解決系統性困境。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勵志故事,而是更公平的就業機會、更合理的薪資體系、更完善的社會保障。畢竟,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讓它的年輕人每天都在計算如何用最少的錢活下去,而應該讓他們有能力、有希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生存可以是一場歷練,但不該是一代人的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