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道河南非遺美食,饞哭你的中國胃!”
河南飲食文化,溯其源可至上古。
中原之地,昔為九州心腹,稼穡興盛,麥菽盈倉,奠定面食根基。
商周鼎彝鑄飲食之禮,北宋汴京集八方珍饈,
《東京夢華錄》所載“七十二正店”,可見昔日饕餮之盛。
歲月遷流,風味愈臻醇厚。
燴面如絲絳牽纏,湯頭濃若琥珀,傳言源自清末災年,百姓合剩面余蔬共煮,竟成至味;
胡辣湯辛辣醒神,胡椒入湯始于唐宋,
今以周口、逍遙鎮(zhèn)為宗,面筋豆皮沉浮,猶若中原氣象渾樸。
饅頭燒餅為日常筋骨,湯包鍋貼藏市井煙火,皆因“得中獨厚”,集南北調味之長。
民俗之中,飲食亦載情致。
新春包餃子必藏硬幣,祈愿吉祥;重陽登高食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
廟會街巷,糖畫蜜三刀搖曳香甜,水煎包滋滋冒油,皆見百姓對生活之熱望。
故土之味,是燴面端起時的熱氣氤氳,
是胡辣湯入口時的酣暢淋漓,更是千年文明在唇齒間的悠悠回響。
逍遙鎮(zhèn)胡辣湯
這碗湯藏著北宋宮廷的秘方,
御廚趙杞南逃時落戶逍遙鎮(zhèn),用沙河潁河的鮮味熬出第一鍋“延年益壽湯”。
三十多種香料撞上牛骨高湯,胡椒的烈、辣椒的沖、面筋的韌在鍋里纏成團,
喝一口像有團火從嗓子眼暖到腳底板。
2021年它躋身國家級非遺,
可老輩人更愛說:天不亮蹲在街邊喝湯,辣得鼻尖冒汗才叫活得帶勁。
真不同水席
這桌流淌著盛唐氣象的非遺盛宴,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遺。
它誕生于武周時期的洛陽宮闈,
傳說女皇武則天因一道形似燕窩的蘿卜湯賜名“燕菜”,
后來周總理品鑒時見菜中雕琢牡丹,笑贊“牡丹燕菜”更顯富貴,這道菜便成了水席的靈魂。
二十四道菜如流水般更迭,冷熱葷素間藏著洛陽人的待客之道,
先以八冷盤佐酒,再以四道硬菜配八道小炒層層遞進,
最后用雞蛋湯收尾,酸辣湯羹里翻滾著千年前的宮廷智慧,也熨帖著現(xiàn)代人的脾胃。
道口燒雞
是乾隆年間御廚秘方加持的硬核美食。
1787年張炳得“八料加老湯”真?zhèn)鳎惼と夤鹋浒倌暄h(huán)老湯,
煮出骨肉一抖即散的酥爛,咸香里透著藥材回甘。
2009年這手藝成了河南非遺,
如今既有非油炸鎖鮮的黑科技,又守著高粱稈撐元寶形的老規(guī)矩,
冷吃撕成條配烙饃,熱吃直接手撕,雞皮金黃顫巍巍,雞肉白嫩還掛汁。
開封灌湯包
這包子產自八朝古都開封,
以“皮薄如紙、湯汁豐盈”著稱,咬破薄皮,
滾燙湯汁裹著肉香涌入口中,鮮得人直跺腳。
它2007年入選河南首批非遺,據(jù)說源自北宋“提籃包子”,
當年汴京街巷飄著的就是這股鮮香。
要說傳奇,還得提第一樓。
傳北宋廚子用老母雞燉湯凝成皮凍包進餡里,
蒸熟后皮凍化湯,成就了“提起來像燈籠,放下去像菊花”的絕活。
武陟油茶
這碗看似濃茶實則稠粥的吃食,誕生于秦朝末年的武陟縣,
當年劉邦在武德縣養(yǎng)傷時,百姓用膏湯積殼茶助他康復,自此成了宮廷御膳。
2006年它正式入選河南非遺,
24味香料與麥粉、花生、芝麻在鐵鍋里跳圓舞曲,
炒出焦香再研磨成粉,熱水沖開瞬間,琥珀色的茶湯裹著星星點點的果仁,
香氣能勾出巷子深處懶貓的饞蟲。
老輩人總念叨“油茶暖胃勝參湯”,這話不假。
武陟油茶的精髓在“濃而不齁”,茴香、肉桂的暖意混著堅果的油潤,
順著喉嚨滑進胃里,像披了件羊毛毯。
鄭州燴面
2021年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碗面里藏著中原大地的豪爽與溫情,
湯頭用羊骨熬足五小時,加當歸、枸杞等中藥材,白亮如奶,喝著渾身暖烘烘;
面片現(xiàn)抻現(xiàn)煮,寬似褲帶卻薄透筋道,吸溜一口滿嘴麥香。
配菜更實在,海帶豆腐絲打底,鵪鶉蛋、魷魚片堆成小山,
最后淋一勺辣椒油,紅油浮在湯面上,看得人直咽口水。
傳說唐太宗落難時喝過這口湯,病愈后命御廚改良,這才有了宮廷版的“麒麟面”。
后來戰(zhàn)亂,老師傅逃難到鄭州,
把剩面丟進羊湯里亂燉,反倒燉出這煙火氣十足的吃食。
鄢陵吊爐燒餅
河南許昌鄢陵的省級非遺美食,2021年入選名錄。
這燒餅形如滿月,金黃酥皮粘滿芝麻,
掰開時熱氣混著麥香撲面而來,外層焦脆得能聽見“咔嚓”聲,
內芯卻柔軟帶甜,空口吃都香得人直嘬牙花子。
傳說北宋時汴京商人沿運河來鄢陵,嫌路邊干糧硬,
匠人便用泥巴糊鍋改制吊爐,
烤出的燒餅既扛餓又酥軟,漸漸成了運河碼頭的招牌吃食。
如今傳承人仍守著老法子,
剛出鍋的燒餅裹上鹵肉或夾根香腸,咬一口直掉渣,
配碗豆腐腦更是絕搭,暖胃又實在,難怪能火千年。
大營麻花
根正苗紅的豫西老味道。
這麻花可不是天津那種細辮子造型,而是粗壯如胳膊,金黃酥脆得能掉渣。
傳說早年間當?shù)囟拘簽E,百姓二月二把面扭成蝎尾形狀炸了吃,
后來越做越講究,硬是把驅邪的吃食變成了貢品。
光緒皇帝回京路上嘗過都夸“香酥脆”。
2021年這手藝正式列入河南非遺。
鯉魚焙面
這道2007年入選河南非遺的千年美味,可是藏著大故事!
傳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前,
弟妹符蓉用黃河鯉魚和金絲面創(chuàng)制此菜,
暗喻“鯉魚躍龍門、黃袍加身”,助他下定決心稱帝。
后來慈禧光緒逃難開封,嘗后狂夸“膳后忘返”,還賜對聯(lián)表彰。
如今這菜用黑崗口黃河鯉魚,炸得金黃酥脆,澆上糖醋汁,
再蓋層細如發(fā)絲的焙面,一筷子下去,
酸甜鮮香在嘴里炸開,酥脆面絲裹著汁水,簡直絕了!
滎陽霜糖
河南滎陽的百年非遺甜點,以本地柿子表層柿霜熬制而成。
這小餅直徑五厘米,棕黃酥脆,中心微凸如小山丘,
輕咬即碎,涼甜化渣,能治口舌生瘡,夏日含一片比冰棍還舒坦。
2011年它入選河南非遺,
魯迅都曾在日記里夸它“涼如雪,細如紗”。
如今這口天然甜,仍是黃河兒女待客的體面禮。
民權貢麻花
商丘民權縣,2009年入選河南省非遺。
相傳乾隆下江南時偶遇此物,咬一口驚為天人,當場賜名“貢麻花”。
當?shù)厝搜赜霉欧?,?strong>黃河故道小麥粉配芝麻、蜂蜜,三股面擰成花,
下鍋炸得蓬松酥脆,咬下去“咔嚓”聲里帶著麥香回甜,連牙口不好的老人都能抿化。
如今這手藝傳了六代人,
逢年過節(jié)豫東人走親訪友,總愛拎兩捆麻花,圖的就是這口傳承三百年的煙火氣。
鄧城豬蹄
2009年它被列為河南非遺,傳說魏國大將鄧艾在此屯田時,
因口吃被部下喂豬尾治病,反被豬蹄香氣勾了魂,
軍廚便將豬蹄與草藥同燉,竟燉出了軟糯脫骨、香而不膩的“小熊掌”。
這手藝經鄧城葉氏傳承千年,如今仍守著老湯文火慢燉的古法,
豬蹄入鍋前要拿沙河水漂洗,配二十多種香料燜煮,
出鍋時顫巍巍的膠質裹著琥珀色皮肉,咬一口滿嘴膠原蛋白。
當晨光初染鄭州街巷,胡辣湯的辛香已漫過早點鋪的蒸籠;
暮色沉入洛陽老城,水席的酸辣仍在青石板上流淌熱望。
這片土地的味道,是道口燒雞撕開時騰起的白霧,
是灌湯包咬破剎那迸濺的鮮湯,
更是白發(fā)阿婆顫巍巍遞來霜糖時,皺紋里漾開的暖意。
千年風物化作舌尖的江湖,不如循著香氣拐進巷子深處。
那滋滋作響的吊爐燒餅攤前,或許正候著屬于你的中原故事:
半碗煙火燙熱腸,一口歷史齒留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