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明朝正德九年也即1514年的蘇州城里,一位五十四歲的書生終于成功走上了仕途,在此之前他前參加科舉9次皆不中。
此人就是文徵明,這位后來被譽為“明朝文人畫第一人”的大家,他出身于江南望族,自幼卻資質愚鈍,八歲方能開口說話,少年時更因字寫得不佳被考官斥為“不合程式”。
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時代,書法本是科舉入場券,他卻因這份“缺陷”屢屢碰壁。
他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被列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他與唐虎伯的那種少年風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唐伯虎于年少時就出盡了風頭,而文徵明直到老年時才嶄露頭角,世人皆以為四大才子唐伯書書畫第一,但直至晚年才知文徵明才是詩書畫三絕第一。
文徵明一生書作無數,于90多歲時還在寫著蠅頭小楷,所以他最出圈的當屬他的小楷,在當今的小楷圈中應都臨習過他的小楷《草堂十志》吧。但于晚年而言,他不僅只是小楷出色,如他筆下的這篇行書《滕王閣序》更為經典,時人稱此作字跡早以勝過趙孟頫。
《滕王閣序》本是初唐神童王勃的即興之作。上元二年(675年),二十六歲的王勃在前往交趾探父途中路經洪州,酒酣之際一氣呵成這篇驚世駢文。
然而命運弄人,王勃在赴任途中遭遇風暴,溺亡于南海,這篇序文竟成絕唱。誰能想到,千年后,一個與王勃性格截然相反的文人,會在暮年與這篇文字結下不解之緣。
文徵明自幼受父親文林熏陶,拜李應禎為師習得晉唐筆法,又轉益多師,融合了王羲之的飄逸、趙孟頫的圓潤與米芾的跌宕。不同于王勃的少年得志,文徵明直至五十四歲才被舉薦入京,卻因官場不諳世故,三年后便掛冠而去。他將滿腹經綸傾注于筆端,用盡六十余載春秋,方換來那卷驚世長卷。
文徵明一生曾多次以王勃的《滕王閣序》為題進行書法創作,而此作是寫于晚年時期,可謂是其中諸作的最佳之作。此時的他,已無少年時的鋒芒畢露。筆鋒輕觸紙面時,如春蠶細嚼桑葉,不疾不徐。
行筆間,中鋒走筆如錐畫沙,轉折處剛柔并濟,既有《圣教序》的瀟灑圓勁,又兼趙孟頫的精熟華美。墨色隨著情緒起伏自然暈染,時而飽滿濃郁如新雨初霽,時而淡雅空靈似薄霧輕嵐。
這卷長2米多的行書巨制,起筆處輕如游絲,卻力透紙背;行筆時中鋒穩健,若屋漏痕般古樸;收筆則或含蓄內斂,或瀟灑外放。那略帶欹側的結體,似在訴說江南煙雨的溫婉;字里行間的氣韻貫通,則暗合著太湖波濤的起伏。
若將王勃的《滕王閣序》比作少年的意氣風發,那么文徵明的臨摹更像是暮年的沉靜回望。王勃筆下的“落霞與孤鶩齊飛”是青春的浪漫揮灑,而文徵明則用枯筆飛白勾勒出歲月的留白。他沒有刻意模仿王勃的飛揚跋扈,卻在從容落筆間,將歷經滄桑后的通透與豁達注入墨色之中。
明代中葉,商品經濟蓬勃發展,文人賣字鬻畫已成風氣。但文徵明卻始終保持著文人的清高。權貴重金求字被他婉拒,鄰里鄉親持土產相贈卻欣然命筆。這種不慕虛榮的品格,恰似他書法中含蓄內斂的美學特質。他用一支毛筆,將蘇州文人的風骨與江南山水的靈秀融為一體,創造出獨特的“中和之美”。
而且他手書的這幅作品沒有刻意求工的匠氣,反而因書寫狀態的自然放松而更顯神采。那些不經意的飛白,那些隨性的連筆,都成為作品生動氣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無意于佳乃佳"的創作狀態,正是后世書家難以企及的境界。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