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有些“奇奇怪怪”的舉動?
啃指甲?突然暴躁?對什么都很冷漠?
這不是簡單的“不聽話”,而是孩子在向你發送心理SOS信號!90%家長都忽略了。
下面5個孩子的高頻“怪行為”,你遇到過幾個?
一、啃指甲、咬筆頭
——焦慮的肢體警報
壯壯三年級,最近總是不自覺地啃指甲,甚至咬出血也停不下來。
寫作業時,筆頭也被咬得坑坑洼洼。
媽媽不懂,經常嚴厲地批評孩子,禁止他這么做,但收效甚微。
中科院心理所調查顯示:26.4%的中小學生存在抑郁傾向,而焦慮往往能體現在肢體語言上。
孩子不停啃咬東西就是焦慮信號,置之不理,或者武斷批評,只會讓心理問題愈演愈烈。
如果孩子出現類似問題,家長能給孩子提供哪些幫助呢?
1、帶孩子識別情緒,當他“開心”“緊張”“害怕”時,用語言描述他的感受。
2、準備捏捏樂、減壓球,當孩子想啃手指時,趕緊遞上。
3、每天睡前15分鐘,引導孩子說出今天的煩心事,共情孩子,抱抱他,并教給他如何解決。
二、隨便、無所謂
——藏在冷漠下的絕望警報
阿喜最近做啥都提不起興致,媽媽問他想去哪玩,他總說隨便,就連最喜歡的足球,也不踢了,每天就在沙發上發呆。
如果孩子對喜歡的游戲、朋友的邀約都提不起興趣,常說“沒意思”“無所謂”“都行”,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
有調查顯示,40%的中小學生存在輕度以上抑郁傾向,其中“興趣喪失”是核心表現之一。
孩子可能因長期被否定、成績下滑、朋友關系等問題,內心陷入一片冰冷之中。
如果孩子出現類似問題,你可以這樣做:
1、每天清晨和睡前,擁抱孩子一分鐘,別說話,用肢體語言傳遞安全感。
2、每天給孩子寫“鼓勵清單”,哪怕孩子只是完成了當日作業, 也要寫下來鼓勵孩子。
3、用“抽獎”的方式,引導孩子重拾興趣,每周抽簽決定去做什么,爸媽陪著孩子一起,揮灑汗水,也開懷大笑。
三、拖延磨蹭
——大腦的關機警報
蘭蘭上四年級之后,突然就變得特別磨蹭,每天作業寫到12點,刷牙也能磨蹭半小時,媽媽怎么催都不管用。
心理學研究發現,6-12歲兒童的專注力有限,如果學習時間過長,任務過重,大腦就會自動進入休眠模式。
遇到這種情況不要怕,你可以這樣做:
1、根據孩子的專注時長,設置番茄鐘,把任務分塊,一次只完成一小塊;
2、把作業設計成闖關游戲,每天寫作業之前規劃闖關路徑和關卡,每完成一關獎勵一個貼紙;
3、跟孩子交心,給他提供具體幫助,少批評,多想辦法。
四、拒絕上學、成績下滑
——最后的求救煙花
楠楠這兩天一到早上就喊頭疼、肚子疼,總是詢問媽媽:“能不能請假”!
因為最近楠楠成績下滑嚴重,媽媽就覺得他是學習態度問題,把楠楠狠狠批評了一頓。
《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指出,50%青少年抑郁表現為注意力渙散、學習效能下降。
這可能源于過度壓力或校園霸凌。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先別揭穿孩子的謊言,你可以這樣做:
1、走進孩子內心,告訴他無論什么情況,媽媽都會支持你、保護你,引導孩子說出在校經歷。
2、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拒絕,如何識別校園霸凌。
3、必要時允許孩子暫時休息一段時間,遠離他認為危險的、高壓的環境。
五、死活不肯脫外套
——身體在說“請保護我”
曉蓉這兩天多了個“怪癖”,大熱天非要穿長袖,捂出痱子了也不肯脫外套。
可能是孩子遭遇侵害的信號!
兒童心理防御機制提示,用衣物遮蓋身體,常常與“界限被侵犯”相關,尤其是突然抗拒親密接觸的孩子。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千萬不能急!
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是受害者,不要批評訓斥孩子!
1、不要強行拿走孩子遮蓋身體的衣物,不要做任何過激行為。
2、可以跟孩子一起共讀《不要隨便摸我》《我的身體權利》等繪本,玩情景模擬游戲,讓孩子用玩偶扮演故事人物,引導孩子演出“自己的經歷”。
3、如果懷疑孩子被侵害,不要猶豫,立刻報警!
尋找證據是帽子叔叔的職責,而不是家長的。
寫在最后
孩子的每個"怪行為",都是捧到我們面前的透明水晶球。
只要用愛擦拭,就能看見里面閃爍的求救光芒。
你家娃有這些“求救行為”嗎?歡迎評論區留言。
記得點贊+收藏+分享,讓更多家長可以了解這些行為,一起做孩子的“讀心人”!
如有需要請收藏:
全國24小時心理熱線:12355(青少年專線)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援助平臺:400-098-070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