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效率低,到底怎么破?
明明作業寫到深夜,成績卻不見起色
輔導時雞飛狗跳,人仰馬翻
孩子學得痛苦,家長累到心塞
焦慮、崩潰、痛苦、抓狂……
這些情緒輪番上陣
卻還是helpless
到底該怎么辦呢?
嘉祥吳波副校長
或許能給我們一個解局之法
本期嘉賓:吳波
嘉祥錦江副校長、成都市特級教師
作為教師,也是孩子的爸爸,我其實特別懂你們的糾結:既怕逼太緊傷了親子關系,又怕放太松耽誤了未來。其實,提升學習效率的密碼,藏在“動力”和“方法”這對雙胞胎里,而破解的鑰匙,就握在我們手中。
說到學習動力,其實就像給孩子心里種一棵小樹。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低年級時,咱們得先松松土、澆澆水——別急著背公式刷題,讓孩子覺得“學習=好玩”才是正經事。
周末帶娃做個醋和小蘇打的“火山爆發”,用樂高搭一座金字塔講歷史,甚至一起看紀錄片討論“外星人是否存在”……知識從生活里長出來,孩子眼里才會有光。
那些“為什么天空是藍的”“恐龍怎么滅絕的”問題,千萬別用“長大你就懂了”糊弄過去,保護好奇心,就是保護未來學霸的種子。
鼓勵孩子通過科學小實驗、趣味閱讀、自然觀察等活動感受知識的魅力,不僅能點燃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未知的熱情,更能培養他們思考本質的穿透力與解決問題的行動力。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長此以往,孩子將不再滿足于接受現成答案,而是學會像科學家般追問“為什么”,像探險家般追尋“還有什么可能”,這種由內而外生長的求知欲,終將化作穿透迷霧的星光,照亮他們走向未來的認知之路。
幼苗初長時需要我們的精心滋養,待枝干初成則需經歷風雨錘煉。等孩子到了中高年級,咱的重點就得悄悄變一變——從“哄著學”變成“陪著闖”。
帶孩子打場羽毛球、下一盤圍棋,輸了一起分析“剛才哪個球沒接好”,贏了一起總結“戰術哪里妙”。體育競技的魔力在于將抽象的挫折具象化。當孩子汗流浹背地救起第十個擦網險球,當他在圍棋讀秒階段咬牙守住角地,這種具身認知比千萬句說教更能刻寫生存智慧:真正的勝利不是碾壓對手,而是突破昨日之我。
就像雅典學院廊柱上鐫刻的箴言“認識你自己”,競技場上的每個失誤都是照見自身潛能的明鏡。勝負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失敗不是終點,而是升級的必經之路。
學習不是為了打敗別人,而是為了發現“哇,原來世界這么有趣!”就像考試考砸了,咱可以拍拍肩說:“走,吃頓好的,吃完咱們看看錯題藏著什么寶藏!”
學習成績的生成公式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學習能力+學習時間+學習方法
但很多家長總盯著孩子“學了多久”,卻容易忽略“會不會學”。家長們很容易踩一個“坑”:總覺得孩子坐在書桌前的時間越長越好,卻忽略了 “學霸的1小時,可能頂別人3小時”。
舉個例子:孩子遇到難題立馬翻答案或問同學,看似省時間,但長期下來就像“借別人的拐杖走路”,自己反而不會發力。不如先鼓勵他們:“試試把題目多讀兩遍,把關鍵詞圈出來,課本哪一章節的知識點能用上?”哪怕最后沒解出來,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在“長腦子”!孩子遇到難題,咱們別急著給答案,不如說:“這題有點意思!你先想想,爸爸/媽媽當年學這兒時也卡過殼……”“自己琢磨透”的過程,才是知識扎根的關鍵。
哪怕孩子最后翻書查資料才搞懂,也比直接問老師更珍貴——因為“生產知識”的能力,才是未來最大的競爭力。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少年時癡迷“格物致知”,曾對著竹林冥思七天七夜。雖未如朱熹所言“格”出天理,卻在反復試錯中叩問:真理究竟在竹葉脈絡間,還是在觀竹之人的心田里?其雖未速成“格竹神功”,卻由此開創“心學”。這場“失敗”的探索恰恰印證了教育的本質——答案或許會遲到,但思考永遠不會白費。
正如王陽明從竹林格物走向心性之悟,當知識從課本躍入生活,在一次次的探索中融入孩子的思考,孩子自會領悟:公式不是冰冷的符咒,而是丈量世界的標尺;文言文不是催眠的咒語,而是祖先穿越時空的密信。
那些遠比名次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在對真理的尋根問底中磨礪出的韌性,是在試錯時依然明亮的眼睛,是終有一天在無數次的叩問本心中,鑄就的即便獨行也能丈量天地的勇氣。
真正的教育,是放下焦慮,陪孩子享受探索的過程。就像古希臘馬拉松的起源——戰士菲迪皮茨拼盡全力跑完42公里傳遞捷報,后人銘記的不僅是勝利的結果,更是他堅持到底的精神。
教育不是一場“百米沖刺”,而是一次“馬拉松”,比的也從來不是起跑速度,而是心靈的持續續航。
孟子言“勿忘勿助”,其意在于告誡教育者:既不可遺忘培育之本心,亦不可揠苗助長。
真正的“勿忘”,是始終銘記教育,是靈魂的喚醒而非知識的堆砌,與其每天追問“今天作業多少分”,不如多問問“今天有沒有發現什么有趣的知識?”;少拿“別人家孩子”作比較,多夸夸孩子“這次思路比上次清晰多了”。
而“勿助”的境界,則在于懂得教育需要“等待的藝術”,當孩子為作文立意躊躇時,我們不必越俎代庖,而應如莊子筆下的庖丁,循著思維脈絡徐徐引導;當解題陷入僵局,我們無需直接給出答案,而應當鼓勵孩子多一點自我探索與思考。
這種“慢”的教育哲學,恰是應對未來快時代的密鑰。
當AI能秒答所有知識類問題時,人類最珍貴的,將是孩子在我們“勿助”的陪伴中生長出的思維韌性。正如蒙臺梭利所言:“教育不是為上學準備,而是為生活準備。”
我們無需修正孩子成長道路的每一個錯誤,只有當咱們自己淡化“功利心”,孩子才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來自于解開謎題的興奮感、突破自我的成就感,而這些,遠比分數更珍貴。
提高學習效率的“神奇密碼”
從來不在“耗時間”,而在“找對方向”
教育的真諦
從來不是填滿時間,而是點亮心燈
既要激發動力,又要用對方法
而背后的核心
是陪孩子做一個真正的“長期主義者”
孩子才能在長跑中學會堅持
在挫折中收獲韌性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教育的根是苦的,果實是甜的。”而我們,不過是那個在根部默默培土的守望者,等待某個清晨,看見他們沿著那知識的藤蔓,突然攀上云霄。
來源:成都教育發布
咨詢電話:028—27215514
局長信箱:jysjyjqzjb@163.com
信息來源,請認準官方渠道
簡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簡陽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