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5月18日訊(記者 唐植瀟) 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電池技術交流會/展覽會(CIBF2025)近日舉行。當前,新型電池體系進入制造驗證與應用測試的交界期,不同技術路徑在本屆展會中同步釋放階段性信號。
據悉,展會規模較往年進一步擴大,覆蓋固態電池、鈉電、氫能、智能制造等多個方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中展示當前階段性成果。制造路徑、出海策略與標準體系成為本屆展會的共同關注點。
展會現場,多家廠商展示了面向固態電池體系的正負極材料、電解液、整線設備與封裝工藝;部分設備企業首次提出“交鑰匙”級整線方案,并已與客戶啟動驗證流程。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澤深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行業處于“從實驗室走向工程驗證”的階段,整線能力、制造系統集成、驗證交付能力成為設備企業與材料企業關注的重點。他表示,行業在主流技術體系尚未完全收斂的背景下,對制造標準化、本地化支持與海外適配能力的要求同步提升。
多家披露固態電池相關業務最新進展
在本屆CIBF展會上,固態電池成為核心展示方向之一,涵蓋材料創新、電芯成組、裝備交付與系統驗證等層面,部分頭部企業的中試方案已進入交付流程。
在材料方面,恩捷股份發布純度達99.9%的硫化鋰、超細硫化物電解質粉體和高電導率膜材料,具備卷對卷連續制備能力。
贛鋒鋰業展示其500Wh/kg級全固態電池產品,配套硫化物電解質與鋰金屬負極,10Ah級樣品已實現小批量生產,該公司計劃年內向eVTOL企業交付驗證樣品。
國軒高科發布“金石電池”,能量密度300Wh/kg,通過200℃熱箱與針刺測試,首條0.2GWh中試線已貫通,核心設備國產化率達100%。
星源材質與中科深藍聯合推出“剛柔并濟+原位固化”膜體系,在保持機械強度的同時提升柔性適配能力,目標能量密度可達700Wh/kg。
在制造裝備方面,先導智能展出其面向氧化物與硫化物體系的整線交鑰匙方案,覆蓋極片制造、注液、干燥與封裝工序。
“設備交付已不再是交出一套硬件,而是交付一條工程可驗證、可復制的路徑。”先導智能副總裁陳建新在接受《科創板日報》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們已有多套方案進入客戶調試流程,驗證重點包括材料適配、自動化聯調與環境控制。”
在成組方案方面,寧德時代展出第三代凝聚態電池,采用高鎳正極、硅基負極與復合電解質,目標適配智能電動車與飛行平臺。
欣旺達副總裁梁銳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們正與設備企業共建中試平臺,進行一致性、電芯密封性與倍率性能的系統性驗證,已有樣品進入部分客戶工況評估。”
貝特瑞研究院負責人李子坤也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公司在配套硅碳負極、電解液與殼體封裝方面已完成若干組合適配,“我們的策略是推進結構協同,而不僅是單一材料投入。”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澤深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盡管固態技術體系尚處于多路線并行狀態,制造端工程化路徑已開始顯現。“從設備能力到客戶交付邏輯,正在形成可衡量的驗證標準與系統協同節點。”
多家企業展示應用于低空經濟場景的動力電池方案
展會期間,多家企業展示了面向低空經濟場景的動力電池方案,涵蓋城市空中交通、工業無人機、載人飛行器等應用方向,產品普遍強調輕量化設計、倍率輸出與冗余安全體系。
在飛行平臺成為新場景的同時,企業也將其視為驗證高能量密度與系統安全性的關鍵接口。
欣旺達推出“欣?云霄2.0”航空動力電池,聚焦飛行冗余電壓平臺與結構安全,已進入客戶驗證階段;億緯鋰能展出飛行器電池系列產品,面向無人機與物流平臺,支持高倍率、寬溫工作與一致性控制。
欣旺達副總裁梁銳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飛行平臺對電池系統的散熱路徑、電壓冗余和壽命一致性要求顯著高于乘用車,公司正與客戶圍繞適配模型與平臺驗證邏輯開展聯合工作。”
“eVTOL、高比能動力平臺以及低溫場景是固態體系的早期落地窗口,我們強調材料與結構的協同適配。”貝特瑞研究院負責人李子坤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鵬輝能源發布Sky系列無人機電池,質量能量密度400Wh/kg,體積密度750Wh/L,續航提升35%,已進入多類工業無人機平臺。
中創新航展示適配eVTOL的高功率電池,能量密度超300Wh/kg,支持8C持續放電,聚焦飛行續航性能;億航智能聯合欣界能源推出“獵鷹”鋰金屬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480Wh/kg,循環超1000次,eVTOL續航提升至48分鐘以上。
產業鏈企業亦開始介入系統集成與平臺適配。海目星聯合欣界能源啟動5GWh固態電池產線建設;先導智能展示其飛行電池超高倍率圓柱產線,已進入客戶調試環節。
飛行電池成為固態電池工程化驗證的重要接口,也在低空經濟打開新的增長預期。部分產品已在eVTOL、無人運輸、特種作業等場景進入中試應用階段。
制造外延與本地化協同成為企業共識
隨著產能布局全球化與合規門檻同步抬升,中國電池企業在本屆CIBF展會上普遍將“本地制造+標準適配”作為海外業務拓展的基礎策略。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澤深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當前出海問題已不再是單一的產品輸出問題,而是產業鏈條轉移與標準體系接入的多重協同。
“是產品出海,還是技術出海,抑或是產業鏈出海?企業應結合海外制造能力、當地認證標準與客戶協同能力進行系統性評估。”王澤深說道。
寧德時代在展會中介紹了其全球制造體系布局,包括德國工廠已投產、匈牙利工廠在建、西班牙工廠與Stellantis合資推進;并通過港股IPO推動歐洲本地供應網絡擴展。該公司同時推進與海外主機廠的深度集成開發,包括快充協議、電芯尺寸與包封標準的適配。
國軒高科同步展示德國哥廷根工廠的產線規劃,已與歐洲整車企業開展配套開發工作。該公司表示,2025年起將以本地制造為依托,逐步構建“開發-制造-驗證”閉環體系,2025年一季度海外裝車量同比增長108.2%。
比亞迪展示其固態電池量產線模型的同時,也披露其在歐洲、東南亞的產能布局思路,其根據不同市場法規設計電池系統與平臺化產品,但暫未披露具體合資或落地項目進展。
先導智能方面則提出“全球工程復制+本地制造+本地服務”的一體化出海模型,強調設備交付不再以單點工藝為終點,而是以整線組織能力、運維支持與認證導入為出口組成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