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存款保險制度建立的第十個年頭,也是保險保障基金制度建立的第二十個年頭。近期,關于存款保險制度十周年宣傳活動拉開序幕,我們就借此進行一番“品頭論足”。
十年間,50萬元及以下存款,都將受到國家兜底保障,已經牢牢占領金融消費者的心智。這既是存款保險制度的巨大勝利,同時又為存款保險制度帶來巨大的可持續發展壓力。
十年間,存款保險制度經受住了包商銀行事件的沖擊,并轉“危”為“機”,增強了公眾對于金融機構的信心,并因為這種信心和預期而大幅降低了市場交易性成本,以及國家防范和化解風險的成本。再之后的村鎮銀行事件中,也始終是茶杯里的風暴。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風險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變量,整個經濟和社會都不能再假設其是“小透明”,而應正視這“房間里的大象”。從金融市場的各種爆雷,到日益頻繁的巨災,就連本周北京地區的一場冰雹,都能掀起巨大的輿論聲浪。
風險,正成為浸淫市場經濟47年的國人們的一場新的市場公開課。
十年制度
存款保險基金是由3700多家投保機構按照基準費率和差別費率繳費形成的基金池子,兼具市場性和政策性。特別是一些高風險的中小銀行機構,對應的高收費在邏輯上是無可厚非的。將一切穩定和兜底的職能推給政府和政策,是給自己找的托詞。
如何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起來,是現當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和趨勢。純粹的原教旨主義市場和計劃,都只在黑板經濟學里。存款保險基金的這種運行方式,將市場的活力和政府的信用結合,形成了杠桿效應。
但即使如此,存款保險基金也面臨著新的發展問題,即面對風險是被動型的,而沒有前瞻預判和干預的職能。這就導致,存款保險基金的資金被消耗在一些問題銀行身上,對于幾千家投保機構而言,難言公平和效率。
基金一定是要保值增值的,否則就難以為繼。在開源節流方面,存款保險基金還有很多要改變和升級的地方。僅僅依靠投保機構的保費已經很難擴大規模,有沒有新的資金來源渠道,決定著存款保險基金發揮作用的閾值。而這,一定是政策賦能的,而非依靠市場自發調節就能實現躍遷的。
穩股市
另一大保障金融安全的支柱是保險保障基金,成立更早,至今已經二十年了,公司化經營也有十七年了。在處置問題險企的過程中,一再扮演白衣騎士的角色。
顧名思義,保險保障基金就是應對保險公司可能出現的兌付危機,最為知名的案例是出手救助安邦系和“明天系”,以及最新的恒大人壽和信泰人壽。
截至2024年6月30日,保險保障基金余額還有2431億元。相比截至2024年底存款保險基金近700億元的規模,前者應對風險的能力顯然更強。
無論存款保險基金還是保險保障基金,都致力于保障消費者權益,防止個別風險擴散引發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它們面臨的挑戰也基本類似,包括賠付能力的限制,包括易引發道德風險,以及基金本身的監管和發展平衡問題。
事實上,從這些年對問題銀行和問題險企的處置中不難發現,兩大基金雖然貴為抓手,但也頗感吃力,除了資金來源和消耗的問題,也在于市場化手段化險的不易。每個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置,都是金融監管部門和當地政府部門共同參與和博弈之下的產物。
從包商銀行,到另外9家被接管的保險、信托和證券、期貨機構,風險處置如履薄冰,蓋因利益相關者眾多,權利關系復雜,牽一發動全身。
彼時,保險保障基金還能單獨出手,動用自身一半的資金,來救助安邦,并助其涅槃成為另一家中大型保險集團,但至今尚難退出。而之后的救助,保險保障基金已無法憑一己之力處置,更多是與其他資金聯手,或中央匯金,或地方國資。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信泰人壽的救助股東名單中,存款保險基金也居于其中。兩大基金聯手化解風險,讓市場適時提出一個關心已久的問題,金融穩定保障基金準備好了嗎?
這也是未來將改變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的大事。大約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單一行業的保障基金繼續升級為多層次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從而彌補覆蓋范圍和資金來源的不足,同時也可以應對跨行業、跨市場和跨監管的風險處置空白。而這一切,需要金融穩定法的出臺,繼而依托頂層設計的框架,去填充所有的空白。
撰文:玖亓校長
編輯:一諾
設計:曉瀅
校對:安文
審核:曦曦
出品:新時代保險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