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云渚——葉茂林教授師生陜北水墨寫生展
2025年5月20日至30日,“塬上云渚——葉茂林教授師生陜北水墨寫生展”于百年學府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展出。這場跨越千里的“視覺轉譯”畫展,以“突破傳統程式、構建當代水墨語境體系”為教學理念,深度呈現學生將自然感知轉化為“圖像轉譯與主觀理性表達”的創作探索歷程。作為百年學府重要文化空間,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歷史可追溯至1907年,歷經歲月沉淀,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此次水墨畫展相得益彰。
從百年學府的書香雅境中轉身,一幅幅陜北黃土地的壯闊圖景正緩緩鋪展……陜北這片黃土地,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獨特風情,以窯洞、信天游、山丹丹、塬峁溝壑等鮮明符號,勾勒出別具一格的人文與自然畫卷。今年4月,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葉茂林教授率領中國人物畫方向的研究生,歷時多天深入陜北,開展實地寫生創作。此次“塬上云渚”畫展,集中展出師生們的藝術成果,既是對陜北窯洞、信天游、山丹丹等本土文化符號的水墨解構,也是當代水墨教育在傳統文脈與時代精神交融中的創新實踐,更是對“扎根生活現場”“五感沉浸式體驗”教學模式的生動詮釋與成果呈現。
葉茂林教授與學生們跋涉于陜北的塬峁溝壑,用指尖觸摸窯洞夯土的粗糲質感,以雙耳捕捉信天游的蒼勁韻律,將小米粥的煙火氣息升華為“原生創作語匯”。這種摒棄傳統工作室模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超越技法摹習的固有框架,在“地域性文化現場”中實現從“觀看”到“凝視”的認知升華。從展覽作品中可以看到,散點透視與幾何構成相互并置,窯洞群落與黃土地被解構重組,共同構建起當代水墨的“新地域圖式”。抽象筆觸與塊面拼貼的實驗性探索,既展現出陜北地貌的雄渾蒼茫,也折射出青年藝術家對“水墨現代化”的多元思考。這種充滿活力的創作生態,恰好為近年來傳統國畫面臨的“語言范式固化”困境提供了破局思路——當程式化圖式讓位于鮮活的視覺經驗,水墨藝術的當代性便在傳統根基與現實土壤的碰撞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塬上云渚”展覽突破了傳統文人水墨案頭創作的局限,在陜北黃土地的厚重文脈中,探尋華夏文明的精神根系;革新了以技法為中心的傳統藝術教育模式,將“生活現場”轉化為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觀者置身展廳,既能沉浸式感受陜北黃土高原的雄渾魅力,也能領略水墨藝術與地域文化碰撞的獨特韻味。
五月下旬,在南方雨季朦朧的詩意里,當雨滴輕敲窗欞時,讓我們走進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看陜北的蒼茫與水墨的靈秀在此相遇,感受一場跨越地域與時空的文化交響。
參展畫家:
1、葉茂林教授
葉茂林
1977年9月生于福建壽寧,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002年福建師大美術學院國畫專業本科畢業,2008年福建師大美術學院藝術碩士(全國首屆)國畫專業畢業,2014年-2015年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育部高等學校國內訪問學者,2019年-2020年中央美術學院教育部高等學校國內訪問學者。出版個人專著《水墨探賾——葉茂林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高等藝術院校名師教學范本《葉茂林人物畫作品選》河北美術出版社。致力于當代水墨畫創作的圖式研究和表現,在創作和教學過程中努力保持個性化的創新和創造性,并能把教學理念付諸于教學實踐之中。
葉茂林《陜北常家山印象》 52cmX39cm 紙本水墨 2025年
葉茂林教授認為傳統教室授課存在內容不系統、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的問題。4月,他帶領研究生們從春意盎然的南方奔赴陜北窯洞開展教學實踐。初到陜北,巨大的地域差異帶來強烈沖擊,但全新的視覺體驗也為藝術探索提供了新契機,促使師生進行深度的思維重塑。
葉茂林《黃土地的依戀》 30cmX40cm 紙本水墨 2025年
教學期間,葉茂林教授與研究生們圍繞傳統水墨、水墨創新、表現性技法、個性化語言符號等學術議題展開深入研討,每日沉浸于思考、交流與思想碰撞之中。葉茂林教授對風景寫生教學模式充滿信心,堅信即便教學周期有限,研究生們也能收獲顯著成效。事實證明,通過他循序漸進的引導,研究生們系統掌握了水墨藝術的當代性特征、圖式化表現手法以及符號化個性表達。在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中,研究生們展現出獨立的學術品格。他們以理性客觀的態度與大師作品對話,既不盲目崇拜權威,也不固守傳統或全盤西化,而是積極構建獨特的藝術認知體系,塑造獨立的藝術人格,遵從內心藝術追求,這正是葉茂林教授期望達到的理想教學效果。
2、袁潤
袁潤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畫方向 研究生(二年級)
研究生袁潤分享了自己參與陜北寫生之旅的寶貴收獲與深刻感悟。此次寫生讓他在繪畫理論認知、創作思維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在畫面創作方面,他認為需注重設計感,適度夸張描繪對象結構,根據畫面需要主觀調整物象形態以強化藝術表現力,同時仔細觀察環境地理風貌以凸顯景象特色;在技法層面,他強調中國畫中線的質量及韻律感的重要性,線條間應呈現急促、舒緩、疏密、輕重等節奏變化;在畫面效果處理上,需整體把握色墨,實現色墨交融,講究黑白灰關系,外圍構成做到方圓結合,并且認識到國畫著重表現諸如上下呼應、局部與整體協調等各類關系。
袁潤《郭家溝掠影》 24cmX27cm 紙本設色 2025年
袁潤《郭家溝印象》 39cmX39cm 紙本水墨 2025年
此次陜北寫生,袁潤不僅用筆墨勾勒出自然之美,更在心靈層面感悟到大地的靈魂。于他而言,這場寫生不僅是一次藝術實踐,更是心靈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的深刻體驗。
3、陳瀟瀟
陳瀟瀟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畫方向 研究生(二年級)
研究生陳瀟瀟分享了陜北綏德七天寫生的經歷與感悟。在綏德,一望無際的黃土地、干燥的空氣、錯落的窯洞等與南方迥異的自然風光,給她帶來全新感觸,讓她意識到黃土高原本身就是一幅渾然天成的寫意畫卷。她領悟到,寫生需要用心感受景物,通過觀察、理解,再進行概括、提煉和加工,運用個人藝術語言將所見所感轉化為作品。起初面對黃土地,她一度不知所措,在葉茂林教授指導下,她逐漸產生主觀思考,創作過程從最初對客觀對象的復制,逐步轉向主觀創造,期間掌握了畫面經營、構思布白、行筆用線、皴擦點染等技巧。
陳瀟瀟《春醒塬野之一》 34cmX45cm 紙本水墨 2025年
陳瀟瀟《春醒塬野之二》 34cmX45cm 紙本水墨 2025年
此次綏德寫生讓陳瀟瀟收獲滿滿,她表示未來會繼續保持對繪畫創作的熱愛,持續探索更具生命力的藝術表達形式。
4、陳千葉
陳千葉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畫方向 研究生(二年級)
研究生陳千葉講述了四月在陜北郭家溝的寫生經歷與收獲。彼時,春寒中的郭家溝,黃土高原的蒼茫與生機交織,迥異于江南靈秀的地貌——縱橫的溝壑、錯落的窯洞,處處彰顯力量感。在寫生中,她嘗試以水墨技法詮釋黃土高原的厚重粗獷,運用積墨法層層暈染呈現土地滄桑,以枯筆勾勒峁梁輪廓展現黃土肌理。此外,郭家溝濃郁的人文氣息為其創作注入靈魂,田間勞作的身影、村口閑談的老人,這些生活場景與水墨線條融合,使作品超越景物復刻,成為情感與精神的寄托。
陳千葉《窯影棲云》 38cmX38cm 紙本水墨 2025年
陳千葉《陜北窯語·驛路》 24cmX27cm 紙本水墨 2025年
此次寫生,陳千葉不僅在水墨表現技法上取得突破,更深刻領悟到水墨創作本質是對自然的敬畏。她表示,將帶著郭家溝的獨特記憶,繼續以水墨為媒介,探尋純粹的藝術表達。
5、趙悅
趙悅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畫方向 研究生(二年級)
研究生趙悅回顧了在陜西郭家溝為期八天的寫生之旅及感悟。郭家溝厚重的黃土高原景觀、依山而建的古老窯洞、錯落有致的村落與田野,都令她深受震撼。在嘗試用畫筆描繪當地質樸壯美風光時,她遭遇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困境。得益于葉茂林教授在構圖布局、筆墨運用等細節上的悉心指導,趙悅逐步突破創作瓶頸。
趙悅《窯隱山中》 47cmX37cm 紙本水墨 2025年
趙悅《塬上人家》 52cmX39cm 紙本水墨 2025年
此次寫生讓她深刻認識到,國畫創作不僅是技法的展現,更是對自然與生活的理解和升華。郭家溝獨特的風土人情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她認為這段經歷將成為未來藝術創作的寶貴財富。
6、李雅琪
李雅琪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畫方向 研究生(一年級)
研究生李雅琪分享了在陜北雙水村的寫生體驗與思考。在雙水村,黃土高原上錯落的窯洞群與層疊梯田,宛如天然畫卷,其疏密布局暗合傳統繪畫理念,讓她深切感受到人與土地間緊密的情感紐帶。李雅琪認為,寫生并非單純對景物的臨摹,而應深度融入個人感悟,通過“心源再造”重構自然景物。在葉茂林教授指導下,她嘗試運用幾何化塊面,為傳統題材注入現代構成感,在傳統與現代的“破”與“立”之間尋求平衡。
李雅琪《回聲》 32cmX41cm 紙本水墨 2025年
李雅琪《原上No.1》 32cmX41cm 紙本水墨 2025年
此次雙水村寫生,使她領悟到藝術源于平凡,需在傳統與當代的碰撞中煥發新生。李雅琪表示,未來將持續探索,形成獨具特色的繪畫語言與創作方向。
7、林雅婷
林雅婷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畫方向 研究生(一年級)
研究生林雅婷分享了在榆林的寫生感悟。榆林廣袤的黃土溝壑地貌,猶如一幅雄渾的大寫意畫作,瞬息萬變的光影,讓她深刻理解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內涵。她意識到,寫生不應拘泥于技巧,而應讓心境與自然之景共鳴,使筆墨成為自然情感的表達載體。西北大地看似單一的枯黃、灰褐色調下,蘊藏著蓬勃生機。在創作中,她領悟到留白的藝術價值,通過巧妙經營留白,引導觀者感受畫面的空曠意境。
林雅婷《黃土遙窯》 32cmX41cm 紙本水墨 2025年
林雅婷《陜北記憶》 39cmX39cm 紙本水墨 2025年
此外,榆林獨特的自然線條形態各異,她嘗試順應山勢,以自然隨性的墨線勾勒,接納線條的“不完美”。林雅婷由此感悟,寫生不是對自然的機械復制,而是懷著敬畏之心與自然對話,真正的藝術之美,往往蘊含于質樸無華的事物之中。
8、朱培元
朱培元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畫方向 研究生(一年級)
研究生朱培元回顧了在陜北綏德郭家溝的寫生歷程。她坦言,過往寫生存在盲目沖動、畫面把控不足、作品質量不穩定等問題,此次郭家溝寫生初期,前兩日的創作成果同樣未達預期。陷入迷茫之際,在葉茂林教授引導下賞析名家畫作,杜大愷老師的作品令其深受啟發。此后,朱培元轉變創作模式,面對景物時不再倉促落筆,而是先明確創作目標,通過繪制速寫規劃構圖,并用鉛筆打稿,使創作過程更具計劃性。
朱培元《墨韻棲居》 52cmX70cm 紙本水墨 2025年
朱培元《幾何夢境》 20cmX50cm 紙本水墨 2025年
此外,她還嘗試抽象畫創作,突破具象表現的限制,專注探索圖形與色彩的內在關系。此次寫生不僅使朱培元在繪畫技法上得到提升,更讓她掌握了理性、系統的創作方法。她表示,這段經歷是其藝術生涯的寶貴財富,將持續激勵自己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探索前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