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起,關于巴基斯坦計劃采購中國殲-35隱身戰斗機的傳聞持續發酵,巴方一度被認為將成為這款五代機的首個海外用戶,甚至傳出飛行員已在中國接受培訓的消息。
但近期多方跡象表明,這一合作正面臨重大轉折,巴基斯坦空軍高層近期公開表態稱,其五代機采購計劃“需重新評估”,而這一調整的背后,不僅是經濟與技術層面的權衡,更折射出南亞地緣格局的微妙變化。
2024年11月,巴基斯坦首次在防務展上公布五代機規劃,明確提及“自研”方向,而非直接引進中國殲-35。
這一表態引發外界猜測,彼時,中巴軍事合作正處高峰,2024年12月,巴方確認訂購40架殲-35,預計2025年交付首批,以對抗印度空軍的“陣風”與蘇-30機隊,但是2025年5月初的印巴空戰徹底改變了局勢。
在這場被稱為“21世紀最大規模空戰”的沖突中,巴基斯坦空軍憑借殲-10CE與“梟龍”Block3戰機,以8:0的戰績擊落多架印度“陣風”戰機。
巴副總理兼外長達爾公開證實,殲-10CE完全壓制了印度最先進的四代半戰機,這一結果不僅驗證了中國四代半戰機的實戰能力,也讓巴方重新審視五代機的迫切性。
殲-35的單機成本約1億美元,而殲-10CE僅需5500萬美元,且維護成本更低,巴基斯坦2023年軍費預算約76億美元,若采購60架殲-35,僅采購費用即占其軍費近八成,后續維護費用更將長期擠壓預算。
巴基斯坦的調整并非單純出于經濟考量,近年來,其航空工業發展策略逐漸清晰,從早期組裝美制F-16,到聯合中國研發“梟龍”,再到參與土耳其TF-X“可汗”五代機項目,巴方試圖通過技術合作提升自主能力。
土耳其的TF-X項目雖被質疑為“四代半水平”,但其承諾向巴方開放研發參與權,巴航空聯合體(PAC)工程師可深度介入設計流程,學習西方標準的航電整合與隱身技術。
相比之下,采購殲-35雖能快速形成戰斗力,卻難以實現技術轉移,巴國防分析研究所專家指出,自研五代機是長遠目標,即便失敗,積累的經驗也足以推動國產四代半戰機升級。
地緣政治同樣是關鍵變量,巴基斯坦長期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既依賴中國裝備對抗印度,又需維系與美國的反恐合作。
2025年初,美國解除對土耳其的F-35禁售令,釋放出緩和信,巴方若此時高調采購殲-35,可能被視作“過度倒向中國”,影響其與西方及中東盟友的關系。
盡管殲-35采購遇冷,中巴軍事合作并未因此停滯,2025年初,巴方接收首批武直-10ME直升機,并計劃引進中國紅旗-9BE防空系統。此外,中巴聯合研制的“梟龍”Block3持續斬獲國際訂單,阿塞拜疆、尼日利亞等國相繼簽約。
中方對巴方選擇展現出戰略耐心,中國軍事專家指出,殲-35的出口優先級本就低于國內換裝需求,解放軍海空軍訂單已排至2030年。
與此同時,中方正推動殲-35的“海空孿生”計劃,未來外貿版可能根據客戶需求定制,例如降低隱身性能以壓縮成本。
印度因素仍是核心變量,若印度成功引進F-35或加速國產AMCA項目,巴方必然重啟五代機采購,中方已明確表態,確保巴方在印度之前獲得五代機優勢,這種動態平衡策略,既避免過度刺激印度,又為后續合作留有余地。
巴基斯坦的抉擇,本質是一場精密的成本收益分析,殲-10CE的空戰勝利證明,四代半戰機仍可有效制衡地區對手,而技術合作與地緣平衡的需求,則推動其探索更具自主性的發展路徑。
對中國而言,軍售不僅是商業行為,更是維護南亞戰略穩定的關鍵抓手,未來,中巴或將在無人機、電子戰等領域深化合作,而殲-35的“暫緩”,或許只是漫長博弈中的一個插曲。
信息來源:
《不買中國殲-35了?專門對付印軍的五代機,巴基斯坦有其他想法》——中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