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屆蘭卡威國際海事與航空展于馬來西亞蘭卡威馬蘇里國際會展中心盛大啟幕。在此次航展中,中國殲 - 10CE戰斗機模型以及相關技術的展示再度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引得參展客商、外軍代表、軍事觀察家還有各國媒體紛紛投來高度關注的目光。
航展開展首日,馬來西亞、柬埔寨、老撾、泰國、越南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余個軍政代表團接連到訪中航技展臺,并圍繞相關事宜展開了深入交流。
馬來西亞第一副總理扎希德對殲 - 10CE給予高度評價,稱其技術極為先進。他還表示:“在我看來,未來部分產品領域將不再被以往的生產國所壟斷,中國政府正開辟出一條全新的發展路徑。”
近期,殲-10CE在實戰中大放異彩,首次取得戰果。5月7日的一次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出動殲-10CE擊落印度使用的法國“陣風”戰斗機——不是名氣更大的殲-16,也非新一代隱身戰斗機殲-35,是低調的殲-10CE驚艷了軍事圈。
殲-10CE是我國航空工業自主打造的一款全天候、單發單座的多用途戰斗機。
該戰機能力卓越,具備體系協同作戰本領,能在強電磁對抗環境中實現超視距多目標攻擊,也擁有多模式對地精確打擊能力。在機動性能方面,中低空機動格斗表現出色;飛行性能上,超音速飛行輕松駕馭;起降性能優異,短距起降不在話下;作戰半徑大、航程長,還具備空中受油能力。此外,它裝備了先進的綜合化航空電子系統與武器系統,外掛武器能力強大。
軍事專家邵永靈指出,殲-10CE具備多個顯著特點。其一,雷達反射截面積小,這使得它在戰場上更難被敵方雷達發現;其二,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能力強且抗干擾能力出色;其三,武器配置強大,搭載了射程長的PL - 15空空導彈。
在近期播出的《殲 - 10傳奇》紀錄片里,殲 - 10C一個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貼臉開大”精彩畫面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傳播開來。印度媒體留意到,這部紀錄片由央視環球中心面向全球發布,其中有一個片段詳細闡述了殲 - 10C在地面防空系統、預警機等作戰體系的有力支撐下,采用“A鎖B射C導”的作戰模式成功擊落敵機的過程。經濟時報等印媒立馬關注到了該環節背后的信息,稱這正是巴基斯坦空軍在5-7空戰中的戰法,《殲-10傳奇》紀錄片等于將其向全世界公開了。
在當今的空戰領域,競爭的關鍵已不再局限于單架戰機的性能強弱,而是轉向了作戰體系綜合實力的較量。軍事專家邵永靈指出,殲 - 10CE戰機與配套的數據鏈系統、預警機以及先進的空空導彈相互協同,共同構建起了一個具備強大作戰效能的體系。
在國際軍貿領域,殲 - 10CE憑借其高性價比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軍事專家張學峰指出,近幾年來,西方國家出口的符合國際標準的第三代戰斗機,若將備件、發動機、培訓以及技術保障等費用計算在內,中型和重型戰斗機的單價普遍高達約2億美元,價格十分昂貴。相較之下,殲 - 10CE價格親民,性價比優勢顯著。
在國際軍貿市場上,殲-10CE的高性價比也使得該型戰機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軍事專家張學峰介紹稱,近幾年來西方國家出口的國際標準的第三代戰斗機,算上備件、發動機、培訓和技術保障,中、重型戰斗機普遍單價在2億美元左右,非常昂貴。而殲-10CE的價格比較友好,性價比高。
“爭氣機”這樣變“頂流”
1982年寒冬,時任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的宋文驄接到電話,中央正籌備新一代戰斗機重新研制工作,將召開方案論證會,邀他參與。當時研制新一代戰機任務艱巨但刻不容緩,現代戰爭中空中力量是主力軍,中國需先進戰斗機避免受制于人。美蘇推出第三代戰機且不斷升級,美國70年代已研究第四代戰機,中國在第三代戰機研制上未實現關鍵技術突破。這對宋文驄是難得機會,可推進殲-9未竟事業,他帶方案參會。會議當天,有機玻璃制成的戰斗機模型在投影儀上亮相,宋文驄稱贊其有時代感,這款設想中的新型戰機充滿創新突破氣息。
在殲 - 10戰斗機研發的起步階段,我國飛機研究所面臨著極為艱難的處境。當時,研究所內連一臺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都沒有,工業基礎薄弱,生產條件也遠談不上優越。在這樣的環境下,要突破重重技術壁壘、實現自主研發本就困難重重,而想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甚至實現超越,更是難如登天。此前歷經14年研發的殲 - 9項目最終終止,技術指標設定過高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對于重新啟動的殲 - 10項目而言,容不得半點失敗,一旦失敗,后果不堪設想。
即便身處如此艱苦的環境,科研人員們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工作中。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張圖紙,反復仔細檢查,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存在的問題;面對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他們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逐個攻破。“我內心十分清楚,我們必須堅定決心,拼盡全力,為國家打造出最頂尖的戰斗機。”在早年的一次采訪中,宋文驄目光堅毅地說道。
1998年3月23日,這是一個注定被銘記的日子,殲 - 10原型機迎來了它至關重要的首飛時刻。總設計師宋文驄與試飛員雷強并肩而行,緩緩朝著飛機走去。此刻,兩人都竭力壓抑著內心翻涌的情緒,試圖用這份克制給予對方慰藉。
雷強目光堅定地看向宋文驄,語氣沉穩且果決地說道:“宋老,您就放寬心吧!只要飛機不會在空中突發爆炸,只要我還能操控飛機,我定會想盡辦法。哪怕最后真的不幸墜落,我也要讓它落在跑道上,這樣咱們就能清楚這十幾年來的努力究竟哪里出了差錯。”
按照既定計劃,殲 - 10 戰機在完成繞場三圈的首飛任務后,即可返航。試飛員雷強主動提出再飛一圈的請求。20 分鐘轉瞬即逝,雷強在空中精準且出色地完成了所有預定飛行動作,隨后,殲 - 10 戰機穩穩地降落在跑道上。
雷強一下飛機,便緊緊抱住殲 - 10 戰機總設計師宋文驄,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感慨道:“這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真正戰斗機啊!”巧合的是,宋文驄出生于 3 月 26 日,此刻他滿心歡喜地說道:“殲 - 10 首飛成功是在 3 月 23 日,從今往后,我的生日就定在這一天啦!”
時光流轉,中國戰機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續革新。在這波瀾壯闊的歷程中,殲 - 10原型機所積累的深厚底蘊,無疑成為了中國追趕世界先進水平、與之比肩而立的堅實起點與強大底氣。而比這技術積淀更為珍貴的,是無數科研人員與工作者心中堅定的信念以及雷厲風行的行動力。
他們每一個人,都如同精密機械中不可或缺的螺絲釘,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堅守、發光發熱。這些螺絲釘彼此緊密咬合,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繼,用汗水和智慧,將曾經想都不敢想、做也做不成的事情,一一變成了現實。
殲 - 10,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第三代戰斗機,它的誕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宛如一座橋梁,引領中國戰斗機從依賴引進、模仿仿制的階段,跨越到了自主研制的嶄新天地。正因如此,殲 - 10被廣大網友親切地譽為國產“爭氣機”,承載著無數國人的驕傲與自豪。
時至今日,殲 - 10系列不斷推陳出新,各個改進型號在持續的迭代優化中,一次次實現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這一系列的成就,標志著中國軍機自主研發體系已然邁向成熟,正以穩健的步伐,向著更高的目標奮勇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