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主題,廣州上演精彩絕倫文物“破圈實驗”
南越王博物院讓玉舞人與《原神》主題“痛車”并肩巡游,廣州海事博物館用 AI 技術請蘇軾“穿越” 代言,南漢二陵博物館讓觀眾用穿越身份打開展覽……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重點強調在快速變化社會中,作為文化身份的重要連接者、創新者和守護者,博物館如何與時代共振。在廣州這座古今交融的千年商都,文博機構正上演著一場場精彩絕倫的 “破圈實驗”。就讓我們走進這些“會整活”的廣州博物館,看看它們如何用創意與科技,書寫文博界的未來新篇。
南越王博物院
沉浸式文化劇場 重現兩千年前故事
《原神》角色主題車緩緩駛過、“文帝行璽”金印說“準了”,角形玉杯說“醉了”……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首屆“南越華潮節”上,南越王博物院開啟了一場“二次元”與二千年歷史的對話。南越王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告訴新快報記者:“我們把百米廊道變成為熱鬧非凡的創意市集,讓沉浸式體驗、精彩文藝演出、華潮巡禮在這里輪番上演。假期里,游客們穿著精美的華服,在專屬攝影區拍下國風大片;在露營茶歇區,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欣賞表演;穿梭創意市集,體驗各種趣味十足的互動活動。”
■“二次元”遇上古風。
這已經不是南越王博物院第一次舉辦國潮文化活動。2024年“仲夏越韻”活動現場,30名參與者身著漢服聚集在東門廳。工作人員手持“圓雕玉舞人”復制品向大家講解:“這位兩千年前的‘南越頂流舞者’,梳的是越式螺髻,穿的是漢式水袖裙。”隨后,專業舞蹈老師帶領大家模仿“扭胯并膝”的經典動作。曲流石渠遺址旁的“變裝視頻拍攝區”,參與者依次換上日常服裝,完成“古今切換”的鏡頭設計。一位參與者興奮地展示手機里的成片:“我先穿漢服跳舞,然后鏡頭一轉變成現代裝,這種‘穿越’太酷了,我要發去B站!”
■觀眾在南越王博物院參加活動。
今年5月17日、18日,南越國宮署遺址還化身沉浸式文化劇場,上演一場跨越時空的文物對話。以“文物故事”為紐帶,打造沉浸式語言藝術盛宴,與市民一同在千年遺址上傾聽南越國文物故事。AR互動游戲《探尋南越》實景劇本游也將讓觀眾化身故事的延續者,通過每一個互動與選擇,參與歷史的重新詮釋。這場融合了AR技術與真實考古背景的驚險冒險,讓人們在真實博物館環境中,用手中的智能手機揭開兩千年前的南越秘密,拯救被困的考古英雄。
當社會在不停地向前發展,博物館的解讀早已突破“講解+展覽”的傳統模式,AR解謎、漢服變裝、潮玩共創……年輕化的表達,將博物館轉化為“可參與的歷史劇本殺現場”“可創作的文化素材庫”。新快報記者從南越王博物院了解到,接下來,該院還將繼續探索“讓南越王變‘年輕’”的方法,讓更多的年輕一代愿意走進博物館,讓兩千年前的故事重現于新新人類面前,讓嶺南文化、海絲文化融入年輕人的生活。
南漢二陵博物館
抽取身份卡,用角色游戲打開展覽
“想象一下,你現在站在廣州城的原點,有三個入口可以進入不同時空的廣州……”南漢二陵博物館“尋跡羊城2024——廣州古城考古新發現”展覽的入口有一個白色的木箱,中間掏出一個圓洞,箱子里有“南越修苑”“宋代修城”“清代修史”三張任務卡,觀展者被邀請先隨機抽取一張選擇角色身份,再用游戲的方式打開展覽。舉個例子,抽到了清代修史副本的觀眾,身份就是居住于學海堂書院的一名書生,需要幫助學海堂正在奉旨重修《廣東通志》的創辦人阮元,進入清代的廣州城,尋找修史有關的三個物料。
■抽角色逛展覽。
這個展覽聚焦廣州“城”的演進,從考古發現的城墻遺址出發,著眼城內、城外,精選174件/套文物,與觀眾朋友們開啟一場廣州城的探索之行。設計的用意是鼓勵觀眾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在物件信息、互動與體驗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觀點。
在展覽的一角,一臺電腦被設置為“千年城垣眾生談”互動體驗項目,觀眾通過鍵盤敲字進入對話框,就可以與廣州城四位名人趙佗、步騭、劉龑、程師孟展開跨時空“對話”。通過前期的AI訓練,這四位“名人”能夠回答觀眾,當年的廣州究竟是怎樣的。在另外一個蕃坊游戲中,大屏幕被抽取了顯示膜的一部分,觀眾需要拿起顯示膜制作的放大鏡放在眼前,在二維碼一般的地圖里尋找蕃坊里的探險家。
■南漢二陵博物館蕃坊游戲前擠滿了等候體驗的小朋友。
5月15日當天,新快報記者在展覽現場碰到了前來研學的番禺區沙灣小學二年級的參觀團。蕃坊游戲前擠滿了等候體驗的小朋友。也有家長志愿者領著孩子認真地去研究所領身份任務卡的問題。在展覽出口的留言處,各種中英文的留言熱烈又真摯:“籌展思路發生了很大變化,互動多,小而精”“A beautiful museum with well presented artifacts(一個美麗的博物館,陳列著精美的文物)”。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副院長林冠男告訴新快報記者,“尋找失蹤的探險家”蕃坊主題游戲與數字人對話等互動項目,均由廣州美術學院師生創作,是館校合作成果的再次呈現。吸收融合備受關注的青年力量與數字技術是本次展覽呼應“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探索性嘗試。
陳家祠
邀觀眾爬連廊看灰塑 感受非遺魅力
在社交媒體平臺搜索“陳家祠”,屋脊上的“比耶”小神仙無疑是網絡上的“頂流”。各種打卡攻略和表情包廣為流傳,為陳家祠帶來了可觀的流量。但近年發現的一張50多年前的黑白照片顯示,這位小神仙,原本應該是左手持圓形物體的日神。館方收集了各種日神的形象并咨詢了專家意見,最終確定了其原來的形象。“確實有人建議保留‘比耶’手勢,認為已經成為‘網紅’打卡點了。但作為博物館人,我們知道,博物館的使命不是追逐流量,而是守護歷史的尊嚴。”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說。
■游客爬上連廊看灰塑。
“時代在變,科技在變,但守護文化根脈的初心永遠不變。” 黃海妍說道,“就像我們修復后東廳南立面的日神灰塑,正是憑著嚴謹態度,才解開了百年前的造型之謎。”
■日神修復前后。
“當然了,就如今天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博物館應該與時代共振。其中的子主題之一是非物質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藏廣東各類民間藝術工藝品,體現著嶺南社會的歷史、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我們不僅要保存物質文化遺產,還要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也在不斷地推出‘接地氣’的教育項目,讓市民能夠感受到身邊非遺的魅力;也在持續不斷地提升大家的參觀體驗,克服古建筑保護的硬性要求,營造更好的參觀環境。”黃海妍說。
新快報記者發現,讓文物“開口說話”,陳家祠有一套獨特的“活化”方法論。“有一年我在國外學習的時候,發現那邊的文保工程將圍蔽設施做成了介紹文物保護的展板。于是,我將這種方式運用到了我們的灰塑保養維護工程。”黃海妍介紹。近年來,該館組織了多場“爬上連廊看灰塑”的活動,觀眾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灰塑代表性傳承人邵成村的帶領下,爬上連廊,近距離觀察屋脊上的各類“神仙”造型,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修復過程。館內的民間工藝展演廳也搖身變為“活態工坊”,每半年輪換六大非遺門類,邀請工藝大師和非遺傳承人現場創作。觀眾在這里可以親眼看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過程,參與體驗,在參觀精美的民間工藝品之后,進一步了解它的制作。
廣州海事博物館
巧用AI讓“蘇軾”為南海神廟代言
“如果南海神廟不值得來,我蘇軾怎么會來?”廣州海事博物館利用AI技術“邀請”蘇軾為南海神廟代言,讓達奚司空“開口”說話,讓文物穿上毛衣……在廣州海事博物館的短視頻平臺賬號中,各類“整活”視頻層出不窮。
■達奚司空作自我介紹。
“我們主動擁抱新技術,讓其為古老文物服務。”廣州海事博物館黨支部書記王芳在接受新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蘇軾曾經參觀南海神廟旁的浴日亭,還寫下了‘劍氣崢嶸夜插天’的詩句,這段歷史怎么講出來呢?AI技術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讓原本遙不可及的歷史變得鮮活可感,走進大眾生活。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感受到博物館與文物的魅力。當然了,一切數字技術的應用,最終都要回歸到博物館的核心使命——教育。我們堅守住博物館倫理的底線,追熱點,但不盲目。”
■用AI讓蘇軾為南海神廟代言。
前幾天,由廣州海事博物館聯合廣東省博物館協會舉辦的第二屆廣東省“數字海絲”線上策展大賽正式啟動。賽事鼓勵青年學生和社會公眾運用虛擬現實、3D建模等技術,依托博物館開放的文物數字資源設計互動展覽。“我們開放了大量文物的高清圖片、3D模型等數字資源,參賽者可以自由取用,發揮創意。”王芳介紹,學生可以用各類技術重現古代廣州港商船往來的繁華盛景;用3D建模,復原古代船舶構造。
通過這樣的線上策展活動,博物館不僅將豐富的文物資源轉化為可互動、可體驗的數字內容,更讓千年商港的繁華在云端“復活”。從讓歷史人物“穿越”到數字策展大賽,廣州海事博物館通過AI和數字技術,成功搭建起一座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也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這一命題,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樣本。
緊扣主題 還有哪些博物館推出絕活?
除了上述“先鋒派” 代表,廣州其他博物館同樣緊扣“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主題,以創新實踐回應時代需求。這些各具特色的實踐,共同勾勒出廣州文博界“百花齊放”的創新圖景——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浪潮中,博物館正以多元姿態,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樞紐。
廣州博物館5月18日當天推出“越廣”寶盒,市民在系統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物,沉浸式“穿越”到古代,直觀地感知文物的用途,對文物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還能現場實時拍攝,借助AI人臉融合,一鍵生成專屬穿越影像,打破“玻璃柜+解說牌”的傳統觀展模式。
廣州藝術博物院推出“星空畫意”數字藝術廳,運用數字投影、環繞音效等技術,將館藏書畫精品轉化為沉浸式視聽盛宴。觀眾步入展廳,便能置身于動態的山水畫卷中,感受四季更迭、日月流轉,突破傳統靜態觀展模式……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推出“帥府+AI”創意工坊,青少年參與者學習運用AI工具,結合帥府館藏和文化資源創作出一幅幅獨具匠心的文創草圖。
館長說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
不斷推出“接地氣”教育項目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提醒我們,在快速變化社會中,博物館應該與時代共振。我們不僅要保存、保護物質文化遺產,還要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也在不斷地推出“接地氣”的教育項目,讓市民能夠感受到身邊非遺的魅力;也在持續不斷地提升大家的參觀體驗,克服古建筑保護的硬性要求,營造更好的參觀環境。
廣州海事博物館黨支部書記
廣東省博物館協會秘書長王芳:
為“雙向奔赴”提供媒介
年輕人的創意是我們非常珍視的,所以我們一直在探索新的路徑,讓年輕人的創意為博物館的展覽和教育添磚加瓦。“數字海絲”線上策展大賽正是我們與年輕人共同創作的一個平臺,博物館提供文物和學術資源、平臺資源,青年人發揮智慧與創造力,優秀的作品有機會在博物館中落地,這是我們都樂于見到的。而其中數字技術的使用,更是為我們的這種“雙向奔赴”提供了一個媒介。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漢二陵博物館)副院長林冠男:
繼續用AI技術讓文物動起來
博物館未來給社會提供的功能性產品能不能更多,展覽該怎么做,教育該怎么做,博物館的功能是不是應該更加多元,都是今年博物館日提醒我們要思考的。
博物館首先要把自己的文物資源推廣出去,說明白。比如,我們的展覽可以更加活潑,繼續用AI技術讓文物動起來,繼續組織古裝協會進館演繹不同年代的古裝場景。
博物館還可以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吸引更多的市民進入博物館,從而讓博物館發揮出更多的社會作用。例如可以通過和社區的共建,吸引周邊的老年居民來博物館參與非遺工藝制作,讓周邊的殘疾人觀眾有一個友好的文化活動場所等。博物館是提倡終身教育的一個場所,所以最近幾年我們研學的內容不僅是針對中小學生,也設計了成人參與的方向,希望成年人都能夠通過博物館提供的文化資源加強學習。
采寫:新快報記者 許婉婕 李佳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