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 。
在不斷變革的時代,博物館不僅有研究、收藏、保護、闡釋珍貴歷史記憶的功能,更應注重共享、展示和有效利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聚焦非遺保護、青年力量的關鍵作用,以及前沿科技的負責任應用。位于廣州大學城、與超過20萬名師生“共處一島”的南漢二陵博物館,已率先開啟了這些探索。
南都、N視頻記者走進展館發現,該館舉辦的“尋跡羊城”系列展覽,以輕松鮮活、令人耳目一新的展覽方式,將上一年度的最新考古成果分享給大眾,讓嶺南古城文化“活”起來;新打造的“數字文物墻”,用“抽盲盒”游戲來展出館藏精品文物,注重互動性和參與感;實施開門辦展、館校合作,讓本科生的設計成為展覽的有機組成部分,讓年輕人的創意吸引年輕人……
南漢二陵博物館文物信息部負責人易偲對南都記者說:“我們現在會更加注重生產科普向的考古視頻、動畫,包括用AI模型做一些有趣的文物小視頻,加入到‘數字文物墻’中,推動我們的考古成果和館藏文物數據盡快走向公眾。”
“尋跡羊城2024——廣州古城考古新發現”展覽。南都記者 侯婧婧 攝
用游戲的方式打開展覽
“想象一下,你現在站在廣州城的原點,有3個入口可以進入不同時空的廣州……”
走進“尋跡羊城2024——廣州古城考古新發現”所在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只鑲嵌在墻體中的白色木箱,每一位參觀者都可以從中抽取一張游戲任務卡,同時獲得新的身份和ID。與3個“游戲副本”相對應,展廳在不同方向上設置了3個入口,方便人們按照任務卡的指引,快速跳轉到不同的參觀路線。
展覽為參觀者準備了多種游戲任務卡。南都記者 侯婧婧 攝
這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推出的第5個“尋跡羊城”原創性考古新發現系列展,4月30日剛剛開幕。
作為廣州考古成果展示的品牌項目,“尋跡羊城”展覽自2021年創辦以來,以其及時轉化考古成果的“上新速度”和“撲面而來的分享感”,受到眾多博物館愛好者的好評。
“尋跡羊城2024”展覽策展人王斯宇向南都記者介紹,今年的展覽延續了“分享考古新發現”的品牌特色,在此基礎上也調整了展覽思路。“以往我們是像盤點一樣,把每一年的考古成果向公眾匯報,今年不再是這種通盤的介紹了,而是有意集中到一個主題,分享我們的思考。”
2024年,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在省、市文物局的指導下,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于越秀區中山五路南側、教育路東側的小馬站-流水井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揭露了東漢晚期、東晉、南朝及唐代廣州城西城墻的一段及其附屬設施,清理了五代南漢時期大型建筑基址,唐宋時期西湖石筑、木構堤岸,明清時期流水井古道、明代大型居址和清代書院建筑基址等。
發掘區全景。
小馬站古城遺址的發掘,實證了廣州城自漢至唐“千年不變”的穩定格局,揭示了廣州城逐漸突破城垣局限,向西、東、南輻射發展的趨勢。
以小馬站作為立足點,王斯宇希望今年的展覽可以帶領觀眾換一種視角探索廣州城。“因為廣州不像其他歷史文化名城,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古城’痕跡。很多在廣州生活很久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廣州有古城墻。剛好小馬站去年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就是城墻,所以我們選擇用城墻切入,講述廣州城的發展變遷。”
而在策展時加入“游戲”的包裝,則是一種新的試驗,通過設置與三個展覽板塊相對應的“南越修苑”“宋代修城”“清代修史”任務卡,引導觀眾主動探索,通過展覽建構自己的觀點。
王斯宇透露,游戲任務還在持續優化,他們也在收集觀眾的反饋。如果大家喜歡這樣的呈現形式,后續他們考慮增設真人NPC,與觀眾形成交互,創造更沉浸的“穿越”體驗。
學生設計作品進入展廳
今年的“尋跡羊城”展覽中,還融入了兩個由廣州美術學院師生團隊創作的互動項目。
其中,位于唐代展區的一塊巨屏,肉眼看只是一片白霧,但拿起桌上的偏光鏡,就能穿透“歷史的云霧”,看到像素游戲風格的唐代蕃坊百景。在這個名為“尋找失蹤的探險家”的游戲中,觀眾可以通過像素小人的文字提示進行解謎,同時直觀地瀏覽廣州蕃坊的建筑與分布。
蕃坊主題游戲。
另一個互動裝置作品《千年城垣眾生談》,讓參觀者作為主控角色,與4位不同朝代的歷史人物趙佗、步騭、劉?、程師孟開啟群聊,輸入任何想問的問題,都可以獲得他們的“回復”,進一步了解廣州城市建設的時代變遷。
這個作品是由廣美視覺藝術設計學院的3名大四女生李琦、張可彤、胡文慧完成的。
李琦主要承擔了交互設計的部分。她向南都記者介紹,在指導老師曹國媛、李曉媛的幫助下,同學們在設計前期就與“尋跡羊城”策展人王斯宇取得聯系,結合小馬站古城遺址的考古新發現確定歷史人物,用AI工具制作了帶有他們身份設定和性格特征的數字人,通過DeepSeek的API接口實現“古人反穿越”的實時對話。
由廣州美術學院本科生設計、基于AI技術實現的《千年城垣眾生談》互動裝置。南都記者 侯婧婧 攝
在校學生的設計作品,如何能夠進入真正的博物館?
指導老師曹國媛告訴南都記者,該校開設的藝術與科技專業(展示方向),本就與博物館展覽密切相關。由于南漢二陵博物館就在大學城中,與廣美距離很近,雙方從三四年前就開始了公益合作,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以前我們在教學中屬于‘真題假做’,到了后面,我們真正地與博物館的需求對接,不斷磨合。現在基本上我的每一門課程、指導的每一屆本科生畢業設計,都會跟南漢二陵博物館合作,他們也都很支持我們專業的發展,形成資源共享。”曹國媛說道。
這種合作模式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指導老師李曉媛說,用“時空折疊”的形式把不同朝代壓縮進聊天窗口,正是年輕人重構歷史記憶的密碼。她特別提到,學生團隊為歷史人物植入了Z世代的社交習慣,“當古人用表情包和網絡熱詞交流時,嚴肅的考古結論就變成了可分享的社交貨幣。”
事實上,這樣的館校合作,還立竿見影地體現了當下年輕人的審美,為策展帶來了更多青春氣息。
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身為“00后”的張可彤提到了自己對于博物館的期待:“不要只有傳統的‘文物+展板’,還可以跟當下流行的AI、VR等技術多一些融合,把展覽變得更有趣、更豐富。”
李琦說:“如果僅僅是閱讀文字介紹,大家對這些文物的理解可能不會很深刻。我們可以在視覺呈現和交互方面做一些突破,甚至盡可能地針對聽覺、嗅覺等其他感官做出突破創新,相信會讓游覽者對這些文物、歷史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擁抱新時期的博物館受眾
在“尋跡羊城2024”展覽主視覺——大寫的“城”字和廣州古城地圖中,還嵌入了一塊顯示屏,持續播放著今日的廣州城景。人來人往的公園前、西門口、光明廣場……其實都曾有過城墻。考古工作者們就是在這些地方展開發掘,追溯腳下這片土地的歷史。
這些蘊含“古今對照”之意的現場視頻,由南漢二陵博物館文物信息部拍攝制作。部門負責人易偲告訴南都記者,從今年的“尋跡羊城”展開始,他們加大了對展覽多媒體項目的支持,并且更多地介入考古工地拍攝,通過視頻展示考古工作的細節。
這個低調的部門,其實已經在文物信息化方面做了很多率先嘗試。比如南漢二陵博物館日前推出的“南漢數字館”小程序,通過數字化采集和再加工,將線下展覽搬到“云”上,讓公眾可以隨時隨地、720°全景式逛展。
南漢二陵博物館推出的“數字文物墻”。
位于博物館二層的“羊城遺珍·廣州考古數字之窗”(也叫“數字文物墻”),則是他們今年推出的又一亮點成果。超大屏幕展示系統,允許多個用戶在不同區域時操作,用指尖觸屏展開廣州的歷史畫卷。
“考古類的‘數字文物墻’,這個在廣東應該是首創。”易偲頗為自豪地說。“數字文物墻”的首頁設計以獨特的考古地層形式呈現,還原考古發掘現場的地層沉積狀態,越在上層的年代越早,越在下層的年代越晚。游客感興趣哪個年代,就可以直接在對應的地層點擊,還可以“抽盲盒”探索這一朝代的文物。如果抽到的是一級文物,就會觸發動畫彩蛋,用易偲的話說,“讓人有挖到寶的感覺。”
點開文物詳情頁,游客不僅能看到簡明扼要的文字介紹,還能以3D模式自由觸控,操縱文物旋轉、縮放,查看文物的立體形態和細節特征。這個互動功能展示了易偲和同事們正在進行的另一項工作,就是對庫房中的珍貴文物進行三維采集。目前,可供公眾查看的有100多件文物。
考慮到小朋友的接受習慣,他們還在“數字文物墻”的一側添加了視頻區,用AI模型等方式制作出生動幽默的文物小視頻和動畫,讓館藏文物以鮮活的姿態呈現在觀眾面前。
如何擁抱新時期的博物館受眾,特別是年輕一代“互聯網原住民”?易偲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現在是快節奏、‘快餐式’的時代,我更加熱衷做一些短視頻,就10來秒的時長,讓觀眾覺得很有趣,后續就能夠參與進來。”
下一步,文物信息部還計劃給文物信息賦予二維碼,“到時候,對哪個文物感興趣,就可以掃碼‘帶回家’。”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