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為什么加引號,我們待會再議。
01
人類的歷史,一直都處在資本和權力的交匯之下。用初中學過的話說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筑的關系,毋庸置疑。
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機會只有兩個,一是權力階層處于混亂狀態,比如戰亂;二是資本尚處于蟄伏或萌芽狀態。
我們有幸出生在一個沒有戰亂的時代,不管你幸福指數高不高,安全指數絕對高,對比古今中外也不例外。
就在此時,我們的父輩,趕上了第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恢復高考。
不管你是農家子還是城鎮工人,亦或是寒門,在社會將要急速發展的同時,對讀書人才的渴望期望盼望,空前高漲。
這也造成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無論是公司企業還是政府機構,一個大學畢業生,大專畢業生,甚至中專畢業生都可以得到賞識、提拔、出人頭地的機會,最主要的是,這個機會相對公平公正。
說到這里,我們有必要闡述一下改變命運和階層的概念。不是說要達成這兩樣必須成為名商大賈和達官貴人,而是相較之前的生活水平,生活環境和所處地位有了量的提升。
比如你的祖輩都是在鄉間務農,忽然有人捧上鐵飯碗,不再擔心風不調雨不順,不用內心自卑說話訥訥;比如你家一直都是在工廠間工地里出賣勞力,忽然成了指導別人怎么干活的人。
我們的父輩這代人的際遇并未就此完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下崗潮出現,商業的地位急速上升,這便給了他們另一次機會。
02
此時說一說讀書帶引號的含義吧。
除了字面意思,讀書的另一層意思是讀懂社會這本書。這不是一種刻板的知識,而是生存之道。
讀書本之人不一定能夠在時代紅利下有所收獲,讀懂社會的人,一定能在時代下尋到紅利。
比如農村進城打拼的年輕人,無論你是打工也好,包工也罷,哪怕是收破爛,只要能留在城市中,已經在村子里堪稱翹楚。
比如城市里的青年,讀書本不成,但有眼光有膽量會人情,只要抓住一次機會,就可實現跳躍。
在血性、野性尚存的年代,這批人可謂敢打敢拼,頭腦靈活的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有人說這叫作原罪。其實,當年原罪的機會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至于其它,不做討論。
以上兩類人,只要勤勞踏實,沒有誤入歧途,到了現在,基本上做生意的身價百萬千萬億萬,走仕途的管居局以上,搞科研的有了可以為臺下人開講的成果。
到了八零后九零前這里,是讀書改變命運和階層的第二次機會。
8090是經歷了所有改革變化的。從計劃生育到開放二胎三胎,從高考改革到興趣職業教育興起,從分配房屋到背上房貸,從看見汽車挺稀罕到自己開上汽車,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厭,從BB機到手機網絡等等等等。
各種生活的變化其中包含的機會不言而喻。當然,他們,不,我們面臨的考驗也比父輩難了許多,對“出人頭地”的概念也“漲”了許多。
為什么難?是因為父輩那批人,已經有了獨享紅利的意識,開始了對各行各業的初步把控。但,他們的出身和經歷又讓他們對讀書有一定的敬畏和尊重,對后輩有幫扶的欲望。這么說吧,就是他們還愿意講一講自己真實的奮斗史,而后輩還愿意真的聽一聽,試一試。
最重要的是,試一試,有可能成功。
03
機會這東西,一定是越來越少。讀書這種事,必定是越讀越精。
及至當下,讀書并不是徹底沒有了機會,但,都是給能把書讀透徹,且能本身素質素養極高的人準備的。
也就是說,我們改變命運和實現階層跨越的機會,已經精英化,再難出現大規模的、普遍性的機遇。時代的進步,不能說完全,起碼大部分靠他們推動。
當前普通人的理想,現實一點的,承認自己的普通,其首要目的,是守住父輩亦或自己打拼下來的、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以改善生活質量為主。不是人們失去了拼搏的意識,而是試錯成本太高。
而當年抓住機遇的那兩代人,其本質也是在穩當中求進取,甚至此時的“進取”也是被動的。因他們掌握了大量的資源,試錯成本可以忽略,一百個進取有一個成功,便是成功。
普通人真的沒有機會了嗎?
非也。
就拿教育舉例。現在孩子們的教育是全家人又苦又累。首要表明,這樣確實不對。但,我們要理解。因為這是相對而言,成本最低的方式。因為你總要把孩子養大,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他家庭全部的能量,不過是為了再上一個臺階,或者在這個臺階里,過的好一些。
“讀書改變命運”實現了兩代人的一個輪回,亦或,它在不停的輪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