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
前言
1955年4月1日,在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家兼詩人的葬禮上,眾人垂淚。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友人的兩句挽聯,道不盡眼前人的懷念與舊時人的風采。
林徽因
年僅51歲的她是如此的才華橫溢,又是如此的錚錚傲骨,既寫得出婉轉抒情的詩句,也能穿行于山巒塵土之間,以自己的雙手丈量自己深愛的土地的血脈與根基。
如今,在她逝去七十年后,繁雜的流言蜚卻如寄生蟲般借著她的血肉肆意蜿蜒。而她的成就與風骨卻宛如她自己所熱愛的事物一樣,掩沒于層層塵土之下。若不抬手拂去,不見故人來哉。
是宿命?是中傷?還是世間紛擾,容不得誰衣不染塵?
在書卷與詩文之間
對于林徽因女士來講,她自己可能都未曾想到,幾十年后的自己會與一位早就逝去的友人深深掛鉤。
徐志摩
康橋的柔波中,友人徐志摩為林徽因寫下無數浪漫的情詩,詞句繾綣,情意綿綿。
但對于林徽因女士而言,值得自己追尋一生的并不是詩人的風花雪月,值得自己托付一生的,也不是多情風流的浪子。
——她要驕傲地捧出自己生命中的輝光,而不是在情愛中蹉跎自己的一生,成為縹緲的霧云。
而關于徐志摩對自己的熱切又不顧一切的愛,冷靜而理智的林徽因也曾與自己的兒子梁從誡總結過:
林徽因
“徐志摩當時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音,可我其實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早倫敦游學期間,林徽因女士便已受到房東女建筑師的影響,立志攻讀建筑學,她需要志向相同的伴侶,詩詞只是人生中的點綴。
而她真正的伴侶梁思成與她則堪稱天作之合,一個用嚴謹的制圖工藝準確地剖析建筑,一個又能用優美地文字將建筑融入文學來表達。
民族情懷也已深深地刻入她的血脈。與愛人結婚時,身在外國的林徽因不愿穿西式婚紗,國外又無中式嫁衣,林徽因便自己操刀設計出屬于她自己的中式婚服。
林徽因與梁思成
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美術系(兼修建筑系)畢業后不久,林徽因便與愛人梁思成攜手回歸祖國,為中國的古建筑與建筑教育奔走一生。
早在1930年,林徽因女士便開啟了對中國古建筑的考察,即使身在病中也不曾耽誤。
隨后不久林徽因女士便完成了中國現代第一篇建筑理論相關的論文《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同年,林徽因女士又與自己的丈夫梁思成共同撰寫《平郊建筑雜錄》。
對于古建筑與古遺址而言,親手觸摸、親自丈量是要比紙上談兵重要得多的多的。
林徽因與梁思成
1936年開始,林徽因女士同丈夫梁思成一道,開始了實地考察之路。
在山巒與塵土之間
剛剛決定深入五臺山進行考察的林徽因與梁思成可能也沒料到,他們此行會親手拂過掩沒于山村中的唐代輝光,重現壁畫與琉璃磚瓦的輝煌。
在偏僻村莊中發現的佛光寺成為了林徽因最為驕傲的“談資”。
不怕苦累,靈巧攀爬于佛光寺大殿頂部與佛像之間的林徽因仿佛歸巢的乳燕般自在得意。
她興奮地撥開無數蝙蝠扇起的來自千年之前的塵土,強勢“入侵”臭蟲的巢穴,與自己的愛人一起攜手丈量,為中國的古建筑添磚加瓦。
林徽因在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測繪唐代經幢
在古寺里,她憑借著自己那一雙遠視眼,靈動而準確地捕捉到了大梁下的字跡。
千年之前,端莊美麗的本廟施主“女弟子寧公遇”謙遜地將鐫刻著自己面容的佛像放在角落,成為浩浩歷史長河中的浪花。
而千年之后,同樣是一位堅韌動人的女子撥開覆蓋在佛像雙目之上的塵埃,撈出這一縷潔白的浪,攜手共看如今的世間。
脈脈流淌在時空中的奇妙的、共屬于中華人民的血緣就這樣讓兩位對自己的信仰虔誠無比的女性隔著長河,凝望彼此。
林徽因在陜西耀縣藥王廟測繪佛像
林徽因女士則向自己的兒子傳達,當時她恨不得能為自己也塑一尊佛像,讓“女弟子林徽因”永遠地陪伴著這位虔誠的唐朝婦女,在肅穆中共同盤腿坐上一千年!
而在佛光寺中發現的唐代木質建構,則是當時所知的我國最古老的木構建筑物,對于中國木構建筑物空白的填補不可謂不重要。
抗日戰爭爆發后,故鄉淪陷的林徽因不得不攜手逃亡,而旅途中的重病也為林徽因女士的早早逝去埋下了時間的注腳。
連綿的戰火與病痛,親人與摯友的陣亡沉重地打擊著林徽因的肉體,折磨著她的精神,卻不曾磨滅她身上文人的氣節。
病榻上的林徽因
而北平解放后、新中國成立后,雖然病情沒有起色,林徽因女士卻一掃陰霾,熱情地投入自己熱愛的建筑事業。
雖然未曾與共產黨有過深入交流,但一支愿意在戰火中保存古城遺跡的隊伍讓為古建筑奉獻一生的林徽因與梁思成堅定不移地深信和擁護。
與丈夫共同設計國徽時,林徽因女士曾對愛人說過:"麥穗要再飽滿些,這是新中國的豐收。"
遺憾的是,林徽因女士并未能夠親手譜寫完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篇樂章。
林徽因與莫宗江合作的國徽圖案
人民英雄紀念碑尚未設計完成時,林徽因女士的病情就已嚴重惡化,而后不久,重病不愈的林徽因女士結束了她為了古建筑鞠躬盡瘁的一生。
對于林徽因女士幾十年的摯友金岳霖來說,閉目親手獻出花圈時,未說出口的欽慕奔涌四溢;睜開眼后,那些不曾說出的話匯聚成短短的兩句吊唁,哭那些永遠無法溯洄的無聲歲月。
而在筆者眼中,沒有什么比林徽因女士自己親手寫下的詞句更適合去描繪這位曠古奇絕的女建筑家:
-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正中擎出一支點亮的蠟,
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算做一次過客在宇宙里,
認識這玲瓏的生、從容的死,
這飄忽的途程也就是個——
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 參考信源:【親情文化】梁從誡: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