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的馬嵬驛,曾因唐代“馬嵬之變”聞名史冊。如今,這座沉寂千年的古驛通過文旅融合煥發新生,成為關中地區鄉村旅游的標桿。馬嵬驛以“文化+旅游+產業”的創新模式,成功破解了同質化困局,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歷史為魂:從“楊貴妃墓”到全域景區
漫步馬嵬驛景區,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千年前的唐代。景區核心區圍繞唐代驛站文化精心打造,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對歷史的尊重與還原。
景區入口處,復建的黃土夯筑驛墻與仿古旗亭瞬間將人拉入歷史場景。據景區負責人介紹,這里的每一塊青石板都嚴格按照唐代驛道規格鋪設,寬度與史書記載完全一致。這種對歷史細節的極致追求,讓游客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唐代驛站的風貌。 楊貴妃墓紀念館一直以來都是景區的文化核心,承載著人們對那段凄美愛情故事的無盡遐想。
新增的“唐驛文化體驗區”通過全息投影技術,生動還原安史之亂中的歷史場景,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個動蕩的年代。身著唐代服飾的專業講解員為游客細致講述唐代驛站的運作流程,使靜態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可感。
在“唐代生活體驗館”,游客可以親手嘗試唐代的制茶、紡織等傳統技藝。這種互動式體驗不僅增強了游客的參與感,也讓歷史文化變得更加鮮活可觸。景區還定期舉辦秦腔表演、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讓游客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產業造血:一根粉條帶活一個村
與其他依賴門票經濟的民俗村不同,馬嵬驛將大部分面積劃為免費開放區,把盈利重心轉向產業鏈延伸,為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關中美食工坊街”,興平本地農戶現場制作辣子、粉條等特色農產品。村民劉嬸感慨:“以前粉條賣到縣城利潤很低,現在景區包銷還貼‘馬嵬驛’品牌,利潤翻了好幾倍。”景區帶動周邊村莊發展訂單農業,農產品加工銷售額大幅提升,真正實現了“文旅興農”。
馬嵬驛的夜間經濟也成為了新的增長點。依托唐代“宵禁”文化開發的“夜游馬嵬”項目,通過燈光秀與沉浸式演出,將游客平均停留時間顯著延長。夜幕降臨后,景區內燈火璀璨,唐風歌舞表演、古裝巡游等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駐足觀賞。
景區還引入了文創產品開發。以唐代驛站文化為靈感設計的書簽、折扇、手工藝品等,不僅深受游客喜愛,還成為傳播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這種“文化+商業”的模式,既提升了景區的經濟效益,又增強了文化影響力。
管理創新:剛柔并濟的運營之道
馬嵬驛對入駐商戶實行高標準、嚴要求的動態管理制度,確保景區業態始終保持活力。景區在經營戶中選出成員組成商會,負責統一采購原材料并對經營戶進行管理,形成了良好的自治氛圍。
景區將食品安全和衛生管理視為生命線,制定了極為嚴格的標準。與餐飲有關店員一律戴口罩,食物外形、餐飲人員指甲服裝都有具體標準。這些看似嚴苛的措施實則體現了對食品安全的極端重視。
隨著游客量的激增,景區創新性地建立了“三級聯調”工作機制,確保矛盾糾紛及時化解。這種分層級、遞進式的調解體系,確保了大大小小的糾紛都能得到妥善處理。 挑戰與未來:流量如何變“留量”盡管馬嵬驛的火爆有目共睹,但在繁榮的背后,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工作日走訪時發現,部分非遺攤位因游客稀少而提前收攤。非遺傳承人坦言:“周末人擠人,周一到周四卻閑得發慌。”這種客流量的季節性波動,成為景區運營的一大難題。
與此同時,同質化競爭的壓力也不容忽視。距馬嵬驛不遠的另一個民俗村同樣是關中地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且兩地業態相似度較高。旅游專家指出:“關中民俗體驗需進一步差異化,馬嵬驛可深挖‘驛站’特色,開發郵驛主題研學產品,以獨特內容吸引游客。” 針對這些問題,景區正在積極探索解決方案。推出工作日特色活動吸引本地游客,加強與學校的合作,開發研學旅行項目,將歷史文化教育與旅游相結合,打造更具深度的文旅體驗。
暮色四合時,馬嵬驛的燈籠次第亮起,將斑駁的驛墻染成琥珀色。游人的笑語與唐樂交織,恍若千年時光在此刻重疊——那些夯土墻里沉睡的故事,正通過一碗粉條的氤氳熱氣、一段全息投影的刀光劍影、一方桃木雕刻的細膩紋路逐漸蘇醒,成為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注腳。
馬嵬驛傳統示范作坊街 (張綺云/攝)
馬嵬驛夜景 (張綺云/攝)
馬嵬驛仿古街民俗藝術墻 (許衙評/攝)
馬嵬驛關中民俗婚禮體驗地(楊振民/攝)
馬嵬驛休閑一隅(許衙評/攝)
馬嵬驛福門小吃街(許衙評/攝)
馬嵬驛福門小吃街(許衙評/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