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這四個出土于陶寺遺址的盤子
雖然看起來“四模四樣”
但其實上面的圖案
是同一種東西
你猜猜是什么?
今天我們就來嘮嘮
中國龍的“老祖宗”
一
千
上面這四個盤子
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彩繪蟠龍紋陶盤”
在看到它的一瞬間
很多人都
一驚之下驚了一下
這是龍?
這是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展出的彩繪蟠龍紋陶盤。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是的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
這是個“蟠龍紋”
或許很難辨認出它“龍”的屬性
這是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展出的蟠龍紋陶盤(2024年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灰褐陶胎上的紅彩圖案是龍身
像一條彎彎的小蛇
身體上有鱷魚一樣的
鱗狀斑紋
鋸齒狀的牙齒間
銜著枝狀物
有人說是禾苗,有人說是麻黃草
枝葉的弧度與龍身的回旋
形成神秘的呼應
陶寺遺址出土龍盤(陶寺遺址博物館供圖)
栩栩如生的圖騰
濃縮了陶寺人對于“龍”
最原始的想象
“威嚴又神秘”
這是龍的光環,也是龍的勛章
看到這
可能有人會疑惑
這樣精美的龍盤
是干什么用的?
時光倒流回4300年前
陶寺人正在進行
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
彩繪蟠龍紋陶盤
他們在高柄木豆上
捆扎一個苞茅頭
代表他們的祖先神
然后從上至下澆酒
酒液緩緩滲透下來
象征著祖先神享用了祭酒
多余的酒液
則順著高柄木豆流下來
匯聚到下方的盤子里
仔細瞧瞧
這盤子上面的龍紋
不正是彩繪蟠龍紋陶盤!
沒錯
盤中的蟠龍
象征著祖先神的靈魂
在酒液的催動下
攀天而上
最后回到天界
彩繪蟠龍紋陶盤僅有4只
且都出土于大型墓葬
擺放于墓主人右側偏上部
種種跡象都表明
陶寺的黃土之下
只有王者的墓穴配得上這抹龍紋
講了這么多彩繪蟠龍紋陶盤
它到底是在哪被發現的?
說到這
就不得不提起孕育它的陶寺
1978年
在山西省襄汾縣
深藏于地下的“王者之城”
陶寺遺址
被后人喚醒
沉睡已久的奧秘終于被揭開
陶寺遺址平面圖。在這座大城內,考古發現了一座面積近13萬平方米的宮城,陶寺宮城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明確帶有圍垣的最早宮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陶寺遺址第五任考古領隊高江濤供圖)
在晉南襄汾的黃土塬上
四千年前的先民早已用智慧
書寫下“最初中國”的模樣
這里矗立著
約280萬平方米的城垣
氣勢恢宏,宮室巍峨
觀象臺測算日月
圭尺丈量天地
銅鈴銅環奏響禮樂先聲
文字符號寫下文明華章
彼時的陶寺
如同《尚書·堯典》中描述的
那般文明氣度
“光被四表、協和萬邦”
陶寺遺址原址處復原重構的“古觀象臺”,陶寺先民據此精準劃分20個節令,是傳統二十四節氣的主要源頭(高江濤供圖)
幾千年過去
陶寺由興至衰
在無盡的黃土中
將一切答案藏于地底
作為迄今黃河流域發現的
最大史前遺址之一
陶寺遺址
現存面積約400萬平方米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流光溢彩的早期中華文明
揮毫落筆
自此以后
文明的脈絡
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當我們凝視著
斑駁的彩繪蟠龍陶盤上
那些厚重而又細碎的裂痕
仿佛能聽見四千多年前的歷史回響
觀眾正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參觀。圖源陶寺遺址博物館
盤曲的龍影
從陶土的紋路躍入青銅的銘文
從帝王的冕旒化作百姓的圖騰
穿越數千年
最終匯聚成
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印記
時至今日
“龍”已不僅是一種精神向往
而是更加具象化的強大象征
“威龍”騰空,其聲震天
“蛟龍”潛淵,所向披靡
“雪龍”探極,勇往直前
“華龍一號”,照亮乾坤
所謂“龍的傳人”
不僅是血緣的延續
更是對文明密碼的破譯與傳承
有關“龍”這個神秘圖騰的探索
從未止步
更多“龍”的奧秘
正寂靜地沉睡在
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安然等待著后來人的喚醒
耳聞再多,不如一見
讓我們一起
穿越回四千多年前
感受彩繪蟠龍紋陶盤
將帶給我們怎樣的震撼吧
來源:新華網·寶藏青年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