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檢察院檢察官與“益心為公”志愿者在丹水河畔開展“回頭看”時,看到一幅和諧美麗的生態畫卷——曾經的“垃圾半島”已被清理,侵占河道且威脅行洪安全的盆景種植區變為生態緩沖帶。“現在垃圾有去處,種植有規范,河水清了,道路寬了,環境好了,盆景也更走俏了!”種植戶老向感慨道。
丹水河是清江支流,清江盆景園依河而建,集種植、旅游、盆景加工于一體。今年1月,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檢察院接到線索,稱清江盆景園沿岸垃圾堆積、河道被擠占,行洪安全存在隱患。
接到線索后,該院迅速聯合“益心為公”志愿者實地勘查,發現清江盆景園沿岸農戶長期將生活垃圾、建筑廢料傾倒至河床中,包括不易降解的黑色育苗控根器、廢棄水泥花盆、棄土棄渣等固體廢棄物。此外,部分盆景種植戶為方便養護,違規在河道和道路邊溝放置盆景、栽種綠植。
“這些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不僅影響園區環境,汛期時還可能被沖入主河道形成阻塞,非法種植區更容易影響行洪安全。”該院檢察官黃平告訴記者。今年2月,該院正式對此立案。
3月5日,該院向屬地政府、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職,開展專項清理、規范盆景種植、完善長效監管機制。相關行政部門高度重視,建立“垃圾清運—種植退界—生態修復”三位一體的綜合治理方案,明確了“分類處置、疏堵結合”原則,對固體廢棄物進行地毯式清理,統一運送至建筑垃圾場處理,并在裸露的河床撒播草籽,減少土壤流失。與此同時,對非法占用河岸線的盆景種植戶逐戶普法,督促其限期搬離。經過兩個月的不懈努力,盆景園的百米河岸線重歸自然。
為建立聯保長效機制,相關行政部門制定了《丹水流域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工作方案》,構建起“檢察+環保+行政機關”的聯保機制,整合執法司法資源形成監管合力,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模式。
來源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檢察院
編輯 | 劉巖
審核 | 田驍
投稿 | tx3053911(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