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W.n
就在印度為“印巴空戰”勝利舉行全國十天慶祝之時,印度又干了一件大事--發射衛星。
然而,在火箭發射之后就傳來噩耗(打錯,劃掉,傳來喜訊),這顆衛星失聯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直播鏡頭里那位電視臺主持人死咬牙關、強忍淚水,語氣堅定地說出一句話:“這不算失敗。”
一時之間,網絡上多數人紛紛在看笑話,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怒斥“自欺欺人”。而這場看似“技術事故”的背后,藏著多少層隱喻?
印度衛星發射,三級點火后失聯
客觀來講,這其實并不算是印度第一次發射火箭了,在印度多次發射火箭的情況之下,經驗無疑也是在不斷總結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印度也能稱為航天大國了,用數據來說話,印度已經完成了101次太空任務了,這樣的成績即使在整個世界都算是名列前茅了。
而這次的太空任務使用的是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所研發制造的可拋棄式運載火箭,也就是極地運載火箭。
這款火箭自然也是總結了之前上百次的經驗,無疑也是寄予了無數印度人民的期望,大家甚至將它稱為“黃金火箭”,可見印度民間的熱情。
當地時間5月18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迎來了一場備受矚目的航天發射任務。此次發射吸引了眾多目光,因為EOS-09衛星意義非凡。
它配備先進的C波段合成孔徑雷達技術,能提供高分辨率圖像,且不受天氣和時間限制,對增強印度的太空監視能力,尤其是邊境和沿海地區的監控有著重要作用。
起初,一二級飛行階段表現正常,一切看似都在按計劃進行。現場的工作人員和關注此次發射的人們都滿懷期待,以為又將見證一次成功的航天發射。
然而,意外毫無征兆地降臨。在三級發動機點火工作后,飛行數據突然丟失,發射基地與衛星很快失去了聯系。
但是對于印度人來說,印度永遠不會輸,不會失敗,他們永遠贏。
從印巴沖突中印度的電視報道就能看出來,他們扭曲事實的能力有多強。最近印度主持人的“一姐”帕爾基還在電視節目中放話:中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句話被臺灣節目翻譯為,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帕爾基在節目中說,巴基斯坦使用了大量中國生產的導彈襲擊印度,結果印度防空系統鐵幕一塊,牢不可破,沒有任何一個地點遭受了襲擊。
這下子中國導彈的質量被國際社會質疑了,銷量一定會慘淡。帕爾基這種說法可謂是非常的新鮮,別說中國人沒聽過,就連美國人都沒聽過。
字招牌的意外“閃腰”
要說這PSLV火箭,那在印度可是響當當的“金字招牌”,素有“黃金火箭”的美譽。
這名頭真不是蓋的,印度航天能走到國際舞臺上,接點外國的發射訂單,賺點實在的外匯,給國內民眾臉上添光,很大程度上就靠它。
按理說,這么一款飛了幾十次的成熟火箭,應該已經很穩了,但航天是一項極其精密的項目,稍微一哆嗦就可能出岔子。
這次據說問題出在第三級,點了火,但那股勁兒沒頂上去,衛星自然也就去不了該去的地兒。
其使失敗了,擱在航天領域真叫丟人。當年中國摸索的時候,不也一路從失敗的坑里爬出來,才走到今天的嘛。
但印度官方和部分民眾對這事兒的解讀,就特別有意思了。直播現場的主持人,眼瞅著火箭不對勁,那心情估計跟坐過山車似的,還得強顏歡笑照著稿子念。
官方后來發話,說任務“未能完全成功”,但“取得了重要成果”——比如,這是他們第101次太空任務,本身就是個里程碑嘛,而且火箭一二級工作都挺好。
這種在廢墟里找金子的“部分成功論”,在印度航天史上簡直是保留曲目。
想當年,他們的“月船一號”飛著飛著失聯了,官方說取得了95%的成功。后來的“月船二號”嘗試在月球上軟著陸,結果在最后關頭“pia嘰”一下沒信兒了,官方又說,這是99%的成功!
直到“月船三號”穩穩當當落在月亮上,那才叫一個舉國歡騰,連帶著把前面那兩次“差一點”的經歷,都給描繪成了最終登頂前必不可少的墊腳石。
這么一算,敢情印度航天真就沒輸過,每次都能從不同的角度贏那么幾回。
不管是邊境上有點小摩擦,還是航天發射出了點小狀況,哪怕過程不那么順溜,結果不那么喜人,也必須從里頭摳出“勝利”的元素來。
因為這種“勝利敘事”,不光是說給外人聽的,更重要的是對自己人的一種心理按摩,一種精神上的建設。
印度時不時拿巴基斯坦或者中國說說事兒,營造點外部壓力,好讓內部更團結。
對內呢,就得變著法兒地宣傳:我們現在可不一樣了,在英明領導下,印度正走在一條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的康莊大道上!
這么一套邏輯玩下來,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印度式勝利觀”。成功了,那必須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就算不那么成功,也得從灰燼里扒拉出閃光點,強調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進步,為下一次“贏”把情緒值拉滿。
星空不相信眼淚,只相信汗水和智慧
不過話說回來,這次發射的地球觀測衛星“EOS-09”,本身價值可不低。這類衛星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地球表面圖像和數據,對農業估產、找礦、環保、預報自然災害,甚至軍事偵察都用處老大。
尤其是一些能全天候、全天時盯著地球看的型號,比如帶雷達成像的,那戰略意義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一次發射“未能完全成功”,損失的可不僅僅是火箭和衛星本身那點錢,還有這些應用層面可能帶來的巨大好處,以及研發和發射投入的大把時間。
從技術上掰扯,火箭第三級出幺蛾子,病根兒可多了去了。可能是發動機本身不給力,比如燃料供應出問題、燒得不穩當、推力控制失靈。
也可能是導航和控制系統在緊要關頭掉了鏈子,導致火箭跑偏了道。甚至通訊系統出故障,地面抓瞎了,沒法準確知道火箭啥狀態,都可能導致任務泡湯。
低溫發動機技術雖然印度也算啃下來一些,但那玩意兒的復雜性和高風險是出了名的。這些技術上的細節,相信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的專家們會關起門來好好琢磨,找出問題,為下一次發射攢經驗。
結語:
說到底,一個國家怎么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往往能照出很多深層次的東西。對于航天這種高風險、高投入的探索事業,平常心可能比什么都重要。成了,我們擊掌相慶,總結經驗,接著往前奔。栽了,也別藏著掖著,老老實實面對,找出癥結所在,改進了再來。
畢竟,仰望星空,探索未知,這本身就是人類最浪漫也最需要韌勁兒的事業之一。而這份韌勁兒,恰恰來源于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想去夠天上的星星,光有夢不行,還得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
參考信源:
發射后失聯 印度地球觀測衛星發射任務宣告失敗——海外網2025-05-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