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安曉
編輯丨堅果
封面來源丨Unsplash
2025年的車圈,上半年的幾出大戲幾乎被小米SU7給承包了,可惜唱的不是“開門紅”,倒像是一出“高端歷險記”,而且還是hard模式。
雷軍“賭上所有聲譽”的收官之作,高端光環還沒等捂熱乎,就因一塊選裝價值高達4.2萬元人民幣的碳纖維前艙蓋,讓首批車主們心里涼了半截。
這塊被官方吹得天花亂墜的“高端用料”,實測卻被扒了個底掉,成了“樣子貨”,“倆挖孔賣我四萬二,逗我玩兒呢?”的戲謔,迅速在車主群里炸開了鍋,直接點燃了小米SU7高端首秀的“退訂滑鐵盧”。
從年初開始,小米SU7系列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動力系統OTA后“被閹割”、致命車禍引發的智駕安全“鬼見愁”、甚至還有車主爆料倒車時遭遇“剎車失靈”。每一件都精準地踩在了消費者安全和信任神經上。
維權群迅速壯大,超300名“米粉”搖身一變成了“米憤”。他們提出的“退一賠三”訴求,意味著圍繞碳纖維前艙蓋,單車主的理論索賠額就可能達到16.8萬元人民幣。
面對洶涌的民意,小米官方在2025年5月7日深夜的致歉,以及那套“信息表達不清晰”、“補償兩萬積分(約合人民幣2000元)您消消氣”的說辭,在用戶看來,不僅蒼白無力,更像是“火上澆油”。
一場由高端部件爭議點燃的導火索,迅速演變成了一場席卷小米汽車的“退訂門”風暴。
這已經不僅僅是產品質量的“偶發事故”,更像是小米在高端化這條路上,又一次習慣性“崴腳”。一個在手機業務上就沒能完全捋順的“高端魔咒”,如今在汽車這個投入更巨大、風險更高、翻車代價更慘烈的賽道上,變本加厲地應驗了。
1
小米總在山頂“掉鏈子”?
要說小米不想做高端,那肯定是冤枉雷總了。從手機到汽車,小米那顆“高端的心”從未放棄。但為啥每次轟轟烈烈地沖鋒,結果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一不留神就“翻車”呢?這事兒,得從小米的“基因”和它沖擊高端時水土不服的“并發癥”說起。
眾所周知,小米是靠“極致性價比”這把殺手锏從尸山血海的手機市場里殺出來的,這既是它的成功密碼,也是它沖擊高端時最沉重的“歷史包袱”。
一個天天跟你喊“交個朋友,硬件不賺錢”的品牌,突然要賣高價,消費者心里自然會犯嘀咕:“憑啥?”這種品牌認知慣性,讓小米的高端之路異常艱難。
2024年,在全球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手機市場,蘋果獨占66%,三星18%,華為也有7%,而小米僅占2%。這2%背后,是巨大的營銷投入和并不樂觀的利潤回報。
高端用戶追求的除了產品本身,還有品牌帶來的心理滿足感,而小米的“性價比”標簽恰恰稀釋了這種滿足感。雖然小米手機的ASP(平均售價)在提升,2024年達到1138.2元人民幣,但與蘋果動輒上萬的ASP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
全球智能手機2025年Q1的平均批發價也就約2400多人民幣,說明小米想靠幾款高端機型拉高整體ASP,那可能得指望徠卡聯名款賣出“傳家寶”的量級才行。
小米沖擊高端,最愛用的招數是“堆料”——參數表一定要漂亮。
這套在“性價比”時代屢試不爽的打法,到了高端市場卻常常“失靈”。高端用戶更看重的是穩定流暢的體驗、解決痛點的創新和無縫的生態服務,而非單純的參數競賽。小米手機沒少被吐槽“參數很頂,優化差點意思”。
這次SU7的碳纖維前艙蓋,營銷上下足了功夫,但第三方拆解顯示內部結構與宣傳功能不符,與普通鋁制機蓋幾乎一致,減重也僅1.3公斤,再次印證了“參數豐滿,體驗骨感”的老問題。這不禁讓人質疑,這不就是手機上“參數虛高”的老毛病,原封不動地搬到了汽車上嗎?
更深層的原因還在于核心技術的積累。
華為能在高端市場站穩,靠的是麒麟芯片、鴻蒙OS。小米雖然也在努力自研,澎湃S系列芯片曾短暫亮相,但距離形成真正的核心技術壁壘,在高端市場打出“人無我有”的差異化王牌,還有很長的路。
在汽車業務上,三電系統、智能駕駛等關鍵技術,小米目前更多還是展現供應鏈整合能力,想講出真正屬于自己的硬核高端故事,底氣尚顯不足。
再者,小米一貫的“互聯網思維”和“旋風快打”模式,也難免與造車“慢工出細活”的產業規律產生沖突。
小米的營銷能力確實頂尖,雷軍親自掛帥的SU7發布會,把市場期待值拉滿。但“重營銷”之后,產品“輕落地”的隱憂也隨之暴雷。從前艙蓋的“貨不對板”,到OTA“鎖馬力”引發的“背刺感”,再到致命車禍引發的智駕安全質疑和“剎車失靈”這類品控警報,都像是互聯網產品“先畫大餅再迭代”的邏輯。
但汽車不同于手機,它承載的是生命安全,任何對安全、品質的疏忽都可能造成災難性后果。小米在汽車上押下了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首期100億元人民幣的重注,這種“互聯網式”的冒進若不調整,翻車風險極高。
同時,小米極致的成本控制和運營效率,這套在“性價比”時代無往不利的商業模式,在追求高端品質時也面臨“靈魂拷問”。
高端產品需要在“看不見”的細節上高成本投入,以確保高品質和用戶體驗。如果為了固守利潤模型或搶占上市窗口期,在這些關鍵環節有所“節省”,所謂的高端便成了空中樓閣。
正如媒體分析,SU7引發巨大爭議的碳纖維前艙蓋,其4.2萬元的選裝售價與實際成本之間,可能存在幾倍的差距,這無疑給小米的“高端”形象蒙上了陰影。
2
百億賭局告急
小米汽車當前所遭遇的這場信任危機,最直接的沖擊,是品牌高端夢的“臨門一腳”摔個大跟頭。“小米=性價比”的品牌天花板本就如影隨形,難以突破,SU7一連串的負面操作,更是在這個本已堅固的天花板上又狠狠地加了幾道鋼筋混凝土。
真金白銀的損失也正在快速累積。僅僅針對“前艙蓋”一項,理論上的索賠總額就可能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解決“鎖馬力”、調查“剎車失靈”等其他問題所需投入的高額成本。
更令人憂心的是,SU7Ultra在發布會后一度宣稱的超過1萬輛的初始鎖單,在經歷了這一系列風波后,還能有多少用戶愿意繼續“為信仰充值”,恐怕要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這些訂單的大量流失,將直接沖擊小米汽車2025年第二季度及后續的營收和現金流表現。
資本市場對此的反應也必然敏感而殘酷。
3月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后,資本市場的恐慌情緒迅速蔓延。小米股價一度從歷史最高價59.45港元暴跌21.7%,市值蒸發超3000億港元。
這還不算完,小米SU7這波危機,更深的“內傷”是直接捅向了雷軍“人車家全生態”的戰略心臟。本來指望汽車這個超級終端能把手機、智能家居這些兄弟業務全盤激活。“車”這一關鍵環節若在初期便遭遇如此重大的信任和品質危機,那整個生態“全家桶”的協同效應就得大打折扣。
那么,現在問題來了,深陷“高端魔咒”,被用戶和市場架在火上烤的小米汽車,還有沒有“搶救一下”的機會?答案或許有,但窗口期極短。
破局的關鍵,還在于雷軍能否帶領小米汽車,從“營銷驅動”到“價值驅動”,重塑高端化戰略內核的徹底蛻變。
坦誠、負責任地直面現實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對受影響用戶提供超預期的解決方案,以最大努力修復已嚴重受損的信任。在短期內這意味著顯著的財務支出增加,但對于重建品牌信譽至關重要。
而對已暴露的技術和安全疑慮,則應進行透明、徹底的調查,并向公眾公開結果和改進措施。這可能需要小米在汽車業務上加大核心技術自研投入,放緩初期追求速度和規模的節奏,真正沉下心來補齊汽車制造的短板。
最后是溝通方式的重塑,從過去偏營銷造勢,轉向更注重事實呈現、風險告知和雙向互動。長期來看,如果“小米”主品牌的“性價比”烙印對其高端汽車業務的掣肘實在難以克服,那么在度過當前危機后,審慎評估并適時推出定位更純粹的高端子品牌,或許是值得考慮的戰略選項之一,但這需要更長遠的規劃和更持續的投入。
2025年初春的這場風波,對小米汽車而言是一次極其嚴峻的“壓力測試”。百億造車能否最終修成正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米能否從這次危機中深刻吸取教訓,完成一次從互聯網思維向汽車產業思維的根本性轉變,否則,其高端之路的前景確實不容樂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