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9日訊九曲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西向東分別流經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而與其相呼應的,是貫通東西大動脈的“隴電入魯”戰略工程,將甘肅優質風光資源,轉化為源源綠電,跨區域輸送至山東,實現資源、經濟的互利共享的雙贏。
運輸難題:荒原叢山中的“巨無霸遷徙”
山東能源“隴電入魯”白銀150萬千瓦新能源基地靖遠北灘30萬千瓦風電項目吊裝的風機堪稱“龐然大物”,整機重量超過750噸,塔筒高度達125米,相當于40層樓高;葉輪直徑221米,掃風面積超3.8萬平方米,相當于5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可最大化捕獲風能。
面對西北地區復雜的地形和偏遠位置,風機部件運輸需穿越村鎮、河道、山坳,并越過如“九曲黃河”般的山路等艱險環境,甚至臨時改造道路以適應大件塔筒和超長葉片運輸,最終抵達吊裝現場。
“風電場內道路以泥結石或山劈石路面為主,道路通行狀況相對較差,對此我們策劃了多套運輸方案,采取塔筒、葉片、主機分別運輸的模式,前進方向設置3臺裝載機作為牽引車,運輸車輛后方安排1臺裝載機作為應急,確保了配件順利到達。”靖遠項目部負責人李亮說。
技術攻堅:高海拔環境下的“毫米級精度”
白銀地區海拔高,春季風力變化復雜,極端大風和沙塵天氣頻發。大風、沙塵天氣、大件運輸、線路避讓等諸多挑戰,每一個難題都是橫亙在建設者面前的一座大山。風電設備安裝也是“靠天吃飯”,等小風窗口期,考驗的是耐力,新能源集團西北新能源項目團隊緊盯測風軟件和天氣預報,采用“白+黑”的模式緊抓小風窗口期,精準分析,科學判斷。同時充足準備設備,保證安全可靠,現場主吊選用1800噸級汽車吊,輔以130噸級輔助吊車精準定位。
“在125米高空中,采用單只葉片‘空中動態平衡’安裝的方法,利用專用吊具和激光定位等技術,‘百步穿楊’高空對接,118只高強螺栓控制誤差小于1毫米,克服221米超大直徑葉片吊裝易受風擾的難題。”西北新能源技術專家(二級)張興順介紹說。
據悉,該型機組單機容量7.5兆瓦,是目前隴東地區商業化批量應用最大機型,每臺風機滿發狀態下每小時發電量可滿足100人每月的用電需求,其規模化應用將顯著集約化用地,提升區域風資源利用效率。
綠色賦能:東西線動脈上的“新增量版圖”
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山東能源“隴電入魯”白銀150萬千瓦新能源基地是“隴電入魯”配套項目的核心組成部分,項目可研總投資超72億元,涵蓋風電、光伏及儲能。
自開工以來,西北新能源秉持“綠色施工”的原則,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規范標準化作業和智慧風電場建設,著力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并嚴格灑水降塵、敷設綠網等手段,有效提高現場安全文明施工水平。
“隴電入魯配套白銀新能源項目建成后年發電量約28.5億度,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45萬噸,為山東能源結構轉型提供堅實支撐,同時帶動甘肅新能源產業鏈和經濟效益‘雙提升’,成為魯甘協作的‘綠色引擎’。”西北新能源主要負責人孫世軻表示。
這座矗立于高原的“綠能巨人”,不僅是新能源技術發展的藍圖實景,更承載著東西部協同發展的綠色愿景。山東能源新能源集團以“隴電入魯”為紐帶,正將甘肅的“風光”資源轉化為跨區域低碳轉型的澎湃動力,為“雙碳”目標落地書寫生動注腳。
閃電新聞記者 陳銀 通訊員 公振普 姜明旭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