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座博物館,奔赴一座城。有一座博物館既不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不在省會城市,而是在一個小縣城。
這就是被網友稱為“中國最牛縣級博物館”的青州博物館。該館不僅以“宜子孫”玉璧、明代狀元卷等館藏文物享譽文化圈,還采取新展覽方式、結合數字技術、開創研學和文創產品等措施讓文物“活起來”,證明小縣城也能有“大文博”、講好大歷史。這個“五一”假期,青州博物館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4.5萬人次,較2024年相比增加4.7%,再創歷史新高。
一說到博物館的頂流,人們自然會想到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頭部博物館,縣級博物館卻較少獲得人們的青睞。在當下的文博熱潮中,山東的青州博物館憑借“小而美”“小而專”“小而活”的獨特定位,不僅成為地方文化傳播的“新燈塔”,也為中小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樣板。
中小博物館首先要重視以“本土化敘事”為核心,通過創意展陳,將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可觸摸的歷史”。在文化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最獨特的往往最具生命力。中小博物館無須效仿大館的“百科全書”模式,而應聚焦“一縣一品”走特色化之路和精品化之路,將本土歷史轉化為差異化競爭力。如安徽歙縣以“初登第,得意回”石刻為靈感,策劃“博物館奇妙游”夜游活動,結合漢服體驗與科舉答題,形成文旅融合的超級IP,帶動全縣春節旅游大幅度增收。
其次,數字化手段也是縣級博物館“破圈”的關鍵。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博物館通過3D全息投影還原禪宗文化場景;湖北云夢縣博物館推出數字人“喜”與游客對話秦簡;山東臨朐縣博物館則以VR技術將古生物化石演化史轉化為科普課堂等,技術不僅提升了游客觀展體驗,更讓文物成為了“活教材”。
再次,創新博物館的文化品牌推廣模式。比如通過研學活動、親子活動以及開發文創產品、增加互動體驗等,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和孩子愛上博物館,從而提升博物館的關注度。
盡管成果顯著,縣級博物館仍面臨資源與人才的雙重困境。此外,過度依賴財政撥款、新媒體傳播能力薄弱等問題也制約其可持續發展。
要讓小城博物館變身文旅消費新引擎,既離不開政策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博物館自身的“主動作為”。地方文旅部門應持續發力,完善文旅發展支持體系,引導旅游消費升級;中小博物館自身也要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路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展覽服務,增強游客沉浸式體驗,深化區域文旅合作,從而激發地方經濟發展活力。
青州博物館等縣級博物館的蓬勃發展,印證了“小館亦有大作為”。未來的文博圖景中,縣級博物館唯有堅持“專精特新”,方能實現從“文物守護者”到“文化賦能者”的蝶變,讓每一座小城都能書寫屬于自己的文化傳奇。
記者:石偉強 李木元
文字編輯:李恒
新媒體編輯:葉瑤楷(實習)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