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這個周末,你的朋友圈被博物館打卡照刷屏了嗎?
01
媒體為博物館“帶貨”
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剛剛過去,全國各大博物館在這個周末迎來參觀熱潮。而作為文博熱最直觀的市場表現,文創產品自然成為了各大媒體的報道焦點。
媒體在報道文創產品時,往往聚焦于兩個維度:社交屬性和文化價值。故宮文創的 “朕的火鍋”、三星堆的青銅面具雪糕、河南博物院的 “考古盲盒”,這些現象級產品的出現,標志著文創產業從最初的復刻紀念品階段,正式邁入了 “文化敘事 + 場景體驗” 的 2.0 時代。消費者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文物復制品,而是追求能夠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符號,期待在使用文創產品時完成與歷史的對話。
“相比于同質化嚴重的紀念品,我現在出去旅游都更喜歡購買博物館文創。”文創集市上,有游客表示,“這些文創讓歷史‘活’了起來,孩子通過玩具就能記住文物背后的故事,比課本更生動。”
拿起揚州博物館的白龍紋梅瓶冰箱貼,工作人員會告訴你這件文創原型蘊含的古代制瓷工藝。蘇州博物館的“胖寶劍”玩偶旁,家長正給孩子講述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的故事……無論是“小粉爐”承載的宮廷美學,還是“胖寶劍”傳遞的吳越傳奇,每一件文創都在用當代語言講述歷史故事,讓公眾在把玩、使用中感知文化溫度。
——現代快報《千年文物變身潮流搭子,博物館文創掀起歷史美學新風尚》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為一座館,赴一座城”成為不少群眾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博物館承載著講述地域文明、傳承歷史文脈、涵養城市品格的重要功能。重視加強博物館與其他行業特別是文旅產業的融合,將推動博物館旅游熱潮更廣泛、更可持續。一些博物館開創了“博物館+旅游”的模式,打造特色文創IP,積極探索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將歷史文化與城市人文相融合,讓文物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新華社《創新讓博物館更好地傳承文明》
△過去一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鳳冠冰箱成為最出圈的文創案例之一,面世不到8個月銷量突破100萬件,系列產品銷售額破億元,創下國博文創歷史之最。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02
數字技術“破圈”
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AI、VR、全息投影等技術成為媒體報道的高頻詞。
相較于傳統展示方式,采用新技術呈現的文物,其觀眾關注度更高,觀眾對文物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的理解也更為深刻。這些前沿技術打破了觀展的時空壁壘,使觀眾從歷史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極大地增強了參觀過程的趣味性與沉浸感。
△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從5月15日至18日期間點亮“國際博物館日限定色”,在這座被世界銘記的遺址之上,塔燈以數字光影與歷史共鳴,向城市問候,亦向文明致敬。圖源南京日報
但媒體在報道這些技術時,也會引發技術是否喧賓奪主的討論。有些展覽過度依賴VR體驗,反而讓觀眾忽略了文物本身的文化價值。對此,媒體在報道時也開始平衡“科技感”與“文化深度”。
“在共情中,文物生長”。博物館應該服務人類,而非供奉物品。展覽最怕什么?不是怕人少,而是怕觀眾逛完后只剩下“眼花繚亂”與“身心疲憊”的感覺。我們應避免“用娛樂化消解歷史厚度”。比如一些與歷史真相無甚關聯的VR游戲,實屬“感官刺激”。真正的共情,應“時刻貼合人的內心需求”。
——羊城派《博物館如何讓歷史遺珍“活起來”?》
在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文物數字化實驗室主任王運良看來,數字技術的普及,讓文物以豐富姿態“活起來”,將文物修復保護、傳播利用等提升到新臺階;VR、AR、MR、3D等數字技術的廣泛使用,令觀眾有了更豐富、深入、全面、深切的觀展體驗,同時突破時空限制,使觀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智能終端“云游”博物館。
“創新更需‘守正’,采用更智能的數字技術的核心目的,在于守護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歷史文明,無論何時都要堅持‘以物說話’?!蓖踹\良說,博物館等運用數字技術,要在適度和深度上多下功夫,適度是指要防止過度使用數字技術,深度是指要在持續深入挖掘文物信息、梳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以再現、傳播真實和富有感染力的歷史信息為目的,堅持數字技術是載體、文物信息是內核。
——河南日報《數字化+博物館,為觀眾打開“魔法”之門》
03
幫小館“上熱搜”?
今年的“五一”假期,不少曾“名不見經傳”的博物館迎來客流高峰。洛陽龍門博物館接待游客3.7萬人次;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更是接待超7.7萬人次。這些冷門博物館的“逆襲”,離不開媒體的推波助瀾。
△5月17日,游客在船山鐘表博物館內參觀。圖源新華社
中國青年報提出,熱門大博物館是“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大動脈”,而小微博物館則是“毛細血管”,需要被激活。
中國考古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藍田猿人遺址博物館……2024年11月開始,小組成員們陸續到18個省市的60余家“冷”“熱”博物館實地調研。在和多家“冷門”博物館從業者了解情況的過程中,呂闊發現,有的博物館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講解員的講解也很出色,但愿意主動走近它的公眾并不多,其中有著展陳設置、宣傳推廣等多方面因素。
“要想提高大眾對冷門博物館的認知度,首先應該讓人們了解這些博物館的存在?!睘榇?,呂闊所在的“博物致知”團隊在學校的支持下與幾家博物館達成了合作,嘗試探索一些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形式,幫助“冷門”博物館“變熱”。
“我們可以在線上進行文旅推廣,提高知名度。同時,線下進行策展改良和文創IP開發?!崩玑槍χ芸诘瓯本┤诉z址博物館,“博物致知”團隊嘗試開發了猿人“大元”和“二元”的卡通形象;針對中國考古博物館,設計與《哪吒》中敖丙有關的文創產品;對于地方,可以將博物館納入當地的旅行線路中。
“推動博物館‘冷熱均衡’,也需要青年聲音?!眳伍熣f。
——中國青年報《博物館冷熱不均? “大動脈”與“毛細血管”都須激活》
《2024抖音博物館年度數據報告》顯示,去年一年平臺上的博物館賬號數較上年增長127個,新開通賬號的博物館大多在二三線城市,十堰市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等小城博物館粉絲量迅速超過1萬。
與大館相比,那些成功"出圈"的中小博物館往往以鮮明的特色和生動的敘事見長,它們像一本精心編排的立體畫冊,讓觀眾在輕松愉悅的參觀體驗中,就能完整把握一方水土的文化精髓。
“歷史上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地方,卻能在這里被細化成獨屬于岳陽的歷史文化?!庇^眾賈女士對參觀湖南岳陽市博物館的經歷記憶猶新,“尤其是在岳陽樓部分,把‘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的前因后果都解釋得清清楚楚,讓我了解了他之前干了什么、為什么被貶等這段歷史。”
不做“百科全書”,只講好本土故事;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副館長常遠霞看來,中小博物館就像歷史拼圖中的細節圖,致力于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做好價值闡釋。
——新華社《“小而美”的博物館為何突然大量走紅? 》
無論是文創產品帶來的歷史溫度,數字技術創造的沉浸體驗,還是小館獨具的本土敘事,都在訴說著同一個故事:今天的博物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殿堂,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的文化客廳。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下館子",這才是博物館熱最動人的意義。
校對 | 柳寶慶
主編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