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喝酒竟能降低血脂!這種另辟蹊徑的降脂方案靠譜嗎?
撰文:龍蕾
引文
酒精與健康的關系一直是醫學界爭論的焦點。近年來,隨著對酒精危害認識的深入,全球范圍內逐漸形成了“少喝或不喝”的共識。然而,近期發表在
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大型隊列研究卻提出了一個引人關注的發現:適量飲酒可能與血脂水平的改善相關,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降低
這一結果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重新審視酒精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還是說這種“降脂方案”背后潛藏著更大的風險?本文將結合這項研究,深入探討飲酒與血脂的關系,并為您揭示其中的科學真相。
戒酒導致血脂升高,
開始飲酒血脂卻會下降?
這項研究共對57,691名日本成年人進行了長達10年的隨訪,試圖解答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改變飲酒習慣會如何影響血脂水平?這項研究的設計十分巧妙,它沒有簡單地比較飲酒者與非飲酒者,而是聚焦于那些飲酒習慣發生改變的人群——包括從戒酒轉為飲酒的人,以及從飲酒轉為戒酒的人(圖1)[1]。
圖1:研究流程圖
研究結果令人玩味。那些開始飲酒的人,其血脂譜出現了“有利”的變化:LDL-C有所下降,而HDL-C則明顯升高[1]。這種變化呈現出明顯的劑量依賴性——喝得越多,變化越顯著。酒精攝入量被分類為少于1.5杯/天、1.5至3.0杯/天和3.0杯或更多。每日飲用3標準杯(約30克純酒精)以上的群體,LDL-C平均降低了7.44mg/dl,HDL-C升高了6.12mg/dl(圖2 A、C)[1]。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同樣值得關注。那些戒酒的人群則出現了相反的變化:LDL-C上升,HDL-C下降[1]。這種“反彈效應”同樣與之前的飲酒量相關。那些原本每日飲用3標準杯以上的人,戒酒后LDL-C平均上升了6.53mg/dl,HDL-C下降了5.65mg/dl(圖2 B、D)[1]。
圖2:開始和停止飲酒與血脂變化的關聯(調整后)
這些發現似乎為“適量飲酒有益心血管健康”的傳統觀點提供了新的佐證。但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思考:這些實驗室指標的變化,是否真的能轉化為臨床獲益?在解讀這些數據時,我們需要考慮更多維度的證據。
酒精對心血管真的有益?應更全面看待
當我們把目光從血脂指標擴展到更廣泛的健康影響時,酒精的作用就顯得復雜得多。確實,這項研究觀察到酒精可能改善某些血脂參數,這可能只是人體整個“拼圖”的一小塊。
從機制上看,酒精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血脂代謝,促進HDL的合成,同時可能抑制肝臟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分泌,從而降低LDL[1]。這些生化改變在短期內看起來是有利的。然而,酒精同時也會增加甘油三酯水平,誘發胰島素抵抗,并可能通過氧化應激損害血管內皮功能[2]。
更重要的是,酒精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遠不止于血脂。大量證據表明,即使是適量飲酒,也會增加房顫風險[2]。2016年發表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飲用1-2杯酒的人,房顫風險增加8%。而高血壓的風險同樣隨酒精攝入量增加而上升,這種關聯在亞洲人群中尤為明顯 [3] 。
國際權威機構的立場也值得參考。世界心臟聯盟在2022年發布的立場聲明中明確指出:“沒有安全的飲酒量”,推翻了以往認為適量飲酒可能帶來心血管保護的觀點[4]。這種轉變可能是基于對酒精致癌性、神經毒性以及整體疾病負擔的重新評估[4-5]。
如何為飲酒或高脂患者提供建議?應權衡利弊
面對這樣復雜的研究結果,該如何為飲酒或高脂患者提供建議?關鍵在于權衡利弊,并根據個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方案。
對于從不飲酒的人群,這項研究絕不構成開始飲酒的理由。血脂管理有多種更安全有效的方式,如增加運動、改善飲食結構等。實際上,研究中觀察到的HDL-C升高幅度,通過規律運動同樣可以達到,而且不會帶來酒精的其他健康風險[6]。
對于已經飲酒的患者,特別是那些因為其他健康問題考慮戒酒的人,這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我們可以預見到,戒酒后可能出現血脂指標的暫時性“惡化”,但這不應該阻礙戒酒決定。因為從長遠來看,戒酒帶來的整體健康收益遠超這些指標的變化。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高風險人群,包括有酒精依賴家族史、肝病基礎或某些癌癥易感性的患者。對這些人群而言,任何程度的酒精攝入都可能帶來不成比例的風險。臨床決策應該基于全面的風險評估,而非單一的血脂指標。
結語
這項研究為我們理解酒精與血脂的關系提供了有價值的數據,但醫學實踐需要更全面的視角。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實驗室報告上的數字變化,更是患者的整體健康和長期預后。
在心血管疾病預防方面,已經有無可爭議的證據支持戒煙、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壓力管理的基礎作用。相比之下,酒精的作用顯得模糊而充滿不確定性。也許,這項研究最重要的啟示在于提醒我們:在建議患者改變生活方式時,需要預見到可能出現的各種生理變化,并做好充分的解釋和監測準備。
最終,關于飲酒的醫學建議可以總結為:沒有充分理由開始,有充分理由停止。在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采取謹慎的態度往往是最明智的選擇。
參考文獻:
[1].Suzuki T, Fukui S, Shinozaki T, Asano T, Yoshida T, Aoki J, Mizuno A. Lipid Profiles After Changes in Alcohol Consumption Among Adults Undergoing Annual Checkups. JAMA Netw Open. 2025 Mar 3;8(3):e250583.
[2].Georgescu OS, Martin L, Tartea GC, Rotaru-Zavaleanu AD, Dinescu SN, Vasile RC, Gresita A, Gheorman V, Aldea M, Dinescu VC.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Narrative Review of Evolving Perspectives and Long-Term Implications. Life (Basel). 2024 Sep 9;14(9):1134.
[3].Voskoboinik A, Prabhu S, Ling LH, Kalman JM, Kistler PM. Alcohol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A Sobering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16 Dec 13;68(23):2567-2576.
[4].WHF-Policy-Brief-Alcohol.pdf (world-heart-federation.org).THE IMPACT OF ALCOHOL CONSUMPTION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MYTHS AND MEASURES.20 January 2022.
[5].Rumgay H, Murphy N, Ferrari P, Soerjomataram I. Alcohol and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Nutrients. 2021 Sep 11;13(9):3173.
[6].Chaves G, Britez N, Munzinger J, Uhlmann L, Gonzalez G, Oviedo G, Chaparro V, Achon O, Bruckner T, Kieser M, Katus HA, Mereles D. Education to a Healthy Lifestyle Improves Symptom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 AsuRiesgo Study. Arq Bras Cardiol. 2015 May;104(5):347-55.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