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前三天,華北突然飄起冷雨,地里剛露頭的玉米苗蔫了半截。老張蹲在田埂上直嘆氣,手里的煙卷夾得太緊,煙灰簌簌掉在泛紫的葉尖上。“清明斷雪,谷雨斷霜”,可今年節氣亂了套,天氣預報說接下來還要降溫。
村東頭老李頭把祖傳的“看云識天”法搬出來了,說天上魚鱗斑準沒好事。
他往年總用草木灰撒苗根,說能驅寒防蟲,今年卻皺起了眉頭。
“土辦法頂用,但得跟上科學。”鄉農技站小王背著噴霧器來了。
他說低溫會讓作物根系吸肥慢,得趕緊葉面補磷酸二氫鉀。“地膜覆蓋別只蓋地面,幼苗得支小拱棚。
”小王邊示范邊叮囑。
東北這時候也在防霜凍,老把式們夜里往田里熏煙,說是給莊稼“蓋被子”。可現在不讓燒秸稈了,農技站推廣起了防霜機,老張瞅著那鐵家伙直犯嘀咕。“其實咱老輩人看天吃飯的經驗,和氣象衛星道理相通。
”小王笑說。
他翻開筆記本,上面記著近十年倒春寒的數據,2020年那次減產最嚴重。“那年就是沒及時補肥,苗弱扛不住。
”小王指尖敲著紙頁,老張默默點頭。
南方的稻農這會兒也不省心,清明前后的連陰雨讓秧田長了青苔。他們慣用的“甩秧鞭”除青苔,現在配上了生物菌劑,殺藻還不傷苗。“關鍵是抓住農時節奏。
”小王說,播種期得跟著積溫走,不能死搬老黃歷。老張望著自家三畝地,想起去年跟風晚播吃了虧,今年本想搶早卻遇冷。“天氣越來越琢磨不透,咱得把土辦法和新科技擰成一股繩。
”他自言自語。村微信群里突然熱鬧起來,有人轉發了省氣象臺的橙色預警,降溫還要持續48小時。
“大伙趕緊檢查大棚骨架!
”村長發來語音,去年隔壁村就因棚架不牢壓壞了菜苗。老張站起身拍拍膝蓋,決定先給玉米苗搭拱棚,再去鎮上買防凍劑。
他記得小王說過,澆水也有講究,得在冷尾暖頭澆,別在凍天灌涼水。“老輩人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話到啥時候都不假。”他邊走邊念叨。
路過村口,看見老李頭正把草木灰拌進腐殖土,準備給果樹培根。“大叔,拌點腐熟的牛羊糞更好,保溫還肥地。
”小王追上來搭話。老李頭抬頭笑罵:“你這娃娃,早說嘛,害我多扛兩筐灰!
”田壟間,三三兩兩的村民開始忙活,塑料布的嘩啦聲和鐵鍬碰土聲交織在一起。老張忽然覺得,雖然天氣難測,但只要把老經驗盤活,加上科學法子,心里就有底。
“就像咱種地,既要信老祖宗的智慧,也得聽新時代的道理。”他對著地里的苗輕聲說。
遠處的廣播響起,提醒大家關注后續天氣,鎮上的農業補貼政策也下來了。老張算了算,搭拱棚的材料錢能補貼一半,心里踏實了不少。
他不知道的是,縣農業局正根據氣象數據,調整全縣的補種預案。但此刻他只知道,眼下最緊要的是把防凍措施做扎實,別誤了農時。“等這茬苗挺過倒春寒,夏天追肥跟上,秋糧還是能有個好收成。
”他給自己鼓著勁。夕陽西下,田地里的小拱棚閃著微光,像給大地鋪了層透亮的鎧甲。
老張摸出手機,想拍張照片發給在外打工的兒子,想想又塞進了兜。
“年輕人總嫌種地老土,可這土里的學問,一輩子都學不完。
”他低聲說。
回家的路上,他看見天邊的云慢慢散開,露出一線淺紅的霞光。
“說不定明早就是個晴天。”老張笑著加快了腳步,褲腳沾著的泥點,是土地給勤快人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