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人民網記者 周博 李兆民
凌晨,新鮮的西紅柿在分揀、裝箱、稱重后裝上冷鏈物流運輸車,從河北省灤平縣興洲村新碩農業基地發往北京,4小時內準時擺上了北京商超的貨架。
新碩農業基地內,蔬菜產業工人正在收蔬菜。梁志青攝
新碩農業基地內,日光溫室鱗次櫛比,棚內綠意盎然,鮮嫩的黃瓜掛滿藤蔓,紅彤彤的西紅柿散發著誘人的光澤,菜農們穿梭其中,忙碌而又喜悅。這生機勃勃的場景,正是灤平縣蔬菜產業發展的生動縮影。
“灤平縣氣候溫和、水資源充足,距離北京、天津較近,蔬菜運輸成本低,發展蔬菜產業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灤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湯冠文說。
近年來,灤平縣錨定蔬菜產業,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擴大設施蔬菜種植規模,一系列扎實有力的舉措如同一股股強勁的東風,推動著產業從萌芽到壯大,實現了華麗轉身。目前,灤平縣設施蔬菜已經達到1.1萬余畝,年產量達7萬噸以上,成為京北地區重要冬季蔬菜供應基地,帶動全縣1200戶以上群眾增收。
“過去3畝多地就種一茬玉米,一年到頭土里刨食,頂多掙2000元。”灤平縣興洲村村民王春云、王福軍夫妻倆回憶道,近些年,村里發展大棚種植,我們倆把土地流轉出去,一年的租金就有4000元,我們還成了大棚管護員,月月都有工資拿。
“灤平縣蔬菜產業起步的時候,規模小、布局分散,種植品種單一,品質也參差不齊。在政策的引領下,從一家一戶的小面積種植,逐步向規模化邁進,從單純追求產量,轉變為質量與效益并重。”湯冠文介紹,如今,灤平縣蔬菜總播種面積已達14.18萬畝,總產量69.5萬噸,規模化播種面積3.3萬畝,涵蓋設施蔬菜與露地蔬菜兩大板塊。
在設施蔬菜領域,1.1萬畝的播種面積,產出7.6萬噸優質蔬菜,黃瓜、西紅柿、辣椒、茄子等常見品種一應俱全。綠康園果蔬合作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們的日光溫室采用先進的溫控、灌溉技術,蔬菜生長周期大幅縮短,品質卻更上一層樓。” 綠康園果蔬合作社負責人盧秀福介紹:“以前種菜靠天吃飯,現在有了這些設施,一年四季都能穩定供應,效益翻了好幾番。”露地蔬菜同樣不甘示弱,2.26萬畝的土地上,白菜、大蔥、豆角茁壯成長,總產量14萬噸,為市場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選擇。
新碩農業基地內,蔬菜產業工人正在收西紅柿。梁志青攝
產業的騰飛離不開政策的強力支撐。自2022年起,灤平縣出臺一系列含金量極高的政策。《促進“中醫農業、中藥產業、營養健康套餐、功能食品”產業融合發展銜接鄉村振興配套政策》如一場及時雨,滋潤著蔬菜產業的每一寸土壤。對于新建、改造提升的日光溫室,依據專業評估,給予投資總額40%的補貼,每畝上限8萬元,極大地激發了農戶和企業的積極性。
原本猶豫是否要改造老舊溫室,得知政策后,果斷投入資金,“政府給咱補這么多,這買賣劃算,新溫室種出來的菜肯定更好賣。”種植大戶李大爺家新建的冷棚每畝補貼達到5000元。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好政策讓冷棚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有了好的產品,銷售渠道也是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
“在產銷銜接工作中,我們堅持多渠道發力,通過減少中間環節,既保障農戶收益,也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助力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灤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富忠說。
承德潤邦農業與京津冀多家商超達成直供直銷協議,新鮮采摘的蔬菜直接裝車運往超市,減少中間環節,既保證了蔬菜新鮮度,又提高了農戶收益。“全程冷鏈控溫物流,讓灤平蔬菜在運輸過程中品質不受損,老百姓吃得放心、安心。”同時,該企業開通的電子商務平臺更是為蔬菜銷售插上翅膀,農戶們通過網絡直播,將灤平蔬菜推向全國,訂單如雪片般飛來。
從零散種植到規模化布局,從傳統耕耘到科技賦能,從田間地頭到京津餐桌……灤平蔬菜產業承載著農民增收的希望,勾勒著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