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導 讀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強調要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八項主要任務中,推進老舊街區改造和保護城市歷史文化兩項任務,都與歷史風貌片區的保護利用直接相關。當前,在城市建設轉向存量發展的背景下,隨著國家“空間全覆蓋”保護要求的實施,城市更新與大量未納入法定保護的歷史風貌片區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清華同衡文化與自然資源研究所在浙江省開展了一系列貫穿省級管理至市縣落地的實踐探索:運用深度學習與遙感技術精準識別城鎮歷史風貌片區;構建省級分類管理機制;并通過文創設計與空間賦能,有效化解城市更新中的保護與發展矛盾。
浙江城市更新歷史風貌片區面臨的挑戰
受限發展下的城市更新之路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城鎮化率達72.7%,土地開發強度高達12.3%,已全面進入存量更新階段。在增減掛鉤政策推動下,城鎮建設呈現“受限與微增”并存特征,更新重點轉向開發邊界內的老舊用地再開發。
作為歷史文化保護大省,浙江除已公布名錄外,仍有大量歷史風貌片區待保護。2016年團隊研究顯示,除現有國省名城外,仍有21個城市符合國家或省級名城標準,其他城市也普遍保留傳統風貌片區。(詳見文章《》)
圖《浙江省歷史城市申報潛力研究》課題中浙江歷史城市十二大價值主題分布示意圖
面對保護難題,浙江省部門雖出臺系列政策,但在挖掘和監管的技術手段上仍面臨瓶頸。為此,研究團隊創新性地融合地理信息學、遙感與深度學習技術,探索省級尺度的歷史風貌識別與保護新方法。
利用遙感深度學習技術識別全域歷史風貌片區
研究團隊基于深度學習模型訓練了適用于浙北與浙東的傳統肌理識別模型,該模型基于臺州、嘉興兩萬余棟傳統建筑標注樣本訓練,可通過解析衛星影像,自動輸出包含A類(典型傳統建筑)、B類(疑似傳統建筑)、C類(現代建筑)建筑,以及天井、背景等五類區域的像素級分割結果。并應用此模型識別了嘉興、臺州市全域的傳統肌理。
技術流程圖
研究團隊對模型輸出的A、B類建筑進行形態學運算與圖網絡分析,結合現有關于聚落遺產認定的標準和片區規模面積、保護建筑占比2項指標,將傳統肌理片區劃分為三個保護等級。此外,一些散點式分布一定數量古建筑,后續可作為潛在歷史建筑保護認定參考依據。
團隊針對該項技術研發了系列識別軟件,并申報了多項軟件著作權。
歷史風貌片區識別與分級結果——以嘉興為例
嘉興市各區縣(市)識別結果占比情況
通過深度學習識別加人工核對,共識別出嘉興全域歷史風貌片區61片,其中有25片被列為國家級、省級法定保護對象,即有36片潛在保護對象。識別總數最多為海寧市共計16片,一級歷史風貌片區高達7片。此外,海鹽縣作為浙東沿海歷史文化悠久傳統手工業生產區域,歷史風貌片區卻數量稀少。
嘉興歷史風貌片區面積
南湖區歷史風貌片區識別情況(左)、秀洲區歷史風貌片區識別情況(右)
桐鄉市歷史風貌片區識別情況(左)、平湖市歷史風貌片區識別情況(右)
嘉興市各區縣(市)識別結果匯總表
嘉善縣各級歷史風貌片區案例
1
一級歷史風貌片區
西塘鎮
干窯鎮
2
二級歷史風貌片區
陶莊鎮
西門大街
3
三級歷史風貌片區
天凝鎮
丁柵
城市更新中歷史風貌片區管理優化
1. 前置"文評"與資源普查認定
根據2023年浙江省住建廳頒布的《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論證指南(試行)》,涉及50年以上老建筑的更新改造項目需開展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評估論證。經實地調研核實,深度學習技術識別的所有風貌片區均包含50年以上老建筑,因此必須在城市更新前完成"文評"工作。具體實施標準為:一級風貌片區按保護類標準進行更新,并申報歷史文化街區或國家級名鎮名村;二級風貌片區申報歷史地段或省級名鎮名村;三級風貌片區建議設立地方特色風貌保護區。
2. 城市更新項目差異化指引
城市更新設計應遵循"應保盡保"原則,實施分級保護策略:一級風貌片區以保護保留為主,僅拆除極少數不協調建筑;二級風貌片區著重修復歷史景觀的連續性與真實性;三級風貌片區重點挖掘歷史要素,整合分散建筑資源,在保護歷史格局的基礎上塑造特色風貌。
3. 智能技術常態化監測
構建基于遙感影像和深度學習肌理識別技術的動態監測評估體系,通過高分辨率影像全域掃描,結合區域特征設定三級風貌片區的傳統肌理變化閾值。該系統可實現實時監測與預警,確保傳統肌理變化的動態管控。
動態監測技術效果展示
本研究課題是同衡作為國家部委、省廳智庫團隊助力“兩辦”意見的創新實踐的體現,獲得了浙江省住建廳的高度認可,對后續浙江名城規劃省級圖斑審查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同時,研究團隊已在《小城鎮建設》期刊開辟專欄將相關識別成果進展進行發布。
更新與發展矛盾的文化創意解
保護與更新之間的矛盾常常使地方政府陷入兩難抉擇。以浙江省寧??h為例,其老城更新過程中的拆除計劃曾引發社會爭議,為此當地政府專門邀請團隊介入:一方面對更新區域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行專業評估,另一方面通過整體城市設計來平衡保護與開發的關系。這一做法為解決類似矛盾提供了有益參考。
團隊充分發揮歷史地理、考古、文化等多學科優勢,在系統梳理寧海老城歷史文化保護體系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將歷史空間格局、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需求有機融合。
塑造寧海老城“十二景”文化景觀
通過產業SSM分析、職能對標、大數據人口研究等多元技術手段,科學評估老城功能定位與發展潛力。
團隊以歷史文化資源為復興核心,在特色歷史空間中培育活力網絡,并從城市經營角度統籌謀劃三大更新模式,兼顧文化傳承與經濟可行性,為老城復興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實施模式分類圖示
注:該項目為文化與自然資源研究所與城鄉文化保護傳承復興規劃室合作完成,并獲得2023年度寧波市優秀規劃設計項目二等獎。
部門簡介
清華同衡 遺產事業部 文化與自然資源研究所
文化與自然資源研究所是清華同衡規劃院在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領域的重要技術支撐部門,致力于科研創新與項目實踐的深度融合。我們的業務涵蓋歷史城市更新規劃、文化戰略規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名城評估等創新型歷史文化保護更新與利用工作。同時,我們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發計劃及省部級科研課題,參與編制行業與團體技術標準,并為國家部委提供專業技術咨詢服務。
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們持續深耕多個前沿領域,包括:城市更新潛力評估、基于多元價值的文化展示利用技術、文化遺產數字化記錄與智能識別、全域遺產空間協同管控與要素配置、全流程地理信息化規劃編制方法、文化遺產體系化評估機制等。通過持續的技術突破,我們為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事業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支持。
團隊部分項目:
省部級研究課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課題:2023年度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先進經驗和典型問題分析、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實施評估及修訂建議研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項評估(大運河沿線)(東北地區)(正定、承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立法關鍵制度支撐研究
浙江省住建廳課題:城市更新中主城區傳統風貌集中片區評估與保護機制研究、浙江省申報歷史文化名城潛力評估與策略研究等、浙江名城鎮村保護體系專項規劃研究、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體檢評估工作指南、大數據下浙江歷史街區研究
山西省住建廳課題:《山西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創新活化利用——傳統村落鄉村振興研究、全省第三方城市體檢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工作(大同市)
云南省住建廳課題:云南省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整治導則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云南歷史文化遺產中各民族“三交”的文化現象、標識及其展示利用研究
國家文物局:地下文物埋藏區劃定指南研究、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評估系列研究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于文脈保護的城市風貌特色塑造理論與關鍵技術——面向數據融合的城市風貌預演技術研發、既有城市工業區功能與用地改造提升規劃技術、國土空間規劃中文物價值挖掘及空間配置與賦能技術
國家自然基金:基于“遺產-生態”耦合單元的京津冀明長城沿線聚落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文化創意賦能下的城市更新規劃設計: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老城保護與復興城市片區設計
浙江省寧波象山縣石浦古城保護與復興提升綜合規劃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咨詢服務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茅溪鎮及醬酒產業園區文化定位與展示概念規劃
陜西省漢中市漢文化傳承發展專項規劃
陜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及石峁遺址片區綜合規劃
延慶區域歷史文化特色與保護利用專題研究
天津市薊州區文化發展戰略研究
歷史文化名城、街區規劃:
歷史文化名城規劃:長春、遼陽、鳳陽等
名城申報:遼陽市、長春市、浙江省余姚市等
歷史文化街區規劃:泉州西街及中山路、衢州北門街及水亭門等
城市更新行動相關閱讀
編輯/排版|王淑蕓
封面圖/圖片|圖蟲網
供稿|清華同衡 遺產事業部 文化與自然資源研究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