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盒馬銷售的即食綠心獼猴桃被曝膨大劑氯吡脲超標,引發熱議。很多人不禁發問:食物里的膨大劑超標,真的會致癌嗎?
膨大劑,專業上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像氯吡脲、赤霉酸 、氯化膽堿等都較為常見。它們能加速細胞分裂,促進細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質合成,從而提高坐果率,讓果實個頭更大。對農民來說,這意味著更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但要是使用不當或超標,麻煩也就接踵而至了。
先看看膨大劑超標可能帶來的健康隱患。從短期來看,它會刺激消化道黏膜,讓人出現腹瀉、惡心等胃腸道不適癥狀 。長期攝入的話,危害更為嚴重。作為外源激素,它會干擾人體正常的激素平衡。兒童性早熟、成人月經紊亂,甚至甲狀腺疾病等內分泌問題,都可能與之相關 。更糟糕的是,現實中膨大劑常常和催熟劑、農藥一起使用,多種化學殘留的毒性疊加,產生的危害遠超想象 。雖然目前沒有確鑿證據表明膨大劑超標一定會直接致癌,但從干擾內分泌、損傷器官等危害來看,長期積累下,增加患癌風險并非危言聳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辨別食物是否使用了過量膨大劑。比如,獼猴桃如果切開后果肉松散、顏色不均,西瓜籽發白、果肉空心(正常自然熟的西瓜籽是黑褐色 ),這些都可能是使用了過量膨大劑。另外,過量使用膨大劑的水果為了快速上市,成熟度往往不足。像草莓,過量使用膨大劑后個頭超大,外表有不規則凸起,顏色青紅分明,還能輕易掰開,多為空心;西瓜則容易長成畸形,兩頭不對稱,中間凹陷,頭尾膨大 。摸起來,膨大劑超標的草莓泛青部分硬,發紅部分特別軟,西瓜也沒有正常西瓜光滑。嘗起來,味道寡淡,缺少水果應有的自然清香。
為了減少膨大劑超標的風險,我們在購買食物時,要選擇正規渠道,像大型超市、農貿市場等,這些地方的食品通常有更嚴格的質量把控。如果條件允許,不妨選擇有機食品,雖然價格可能高一些,但沒有化學農藥和膨大劑殘留,吃得更安心。在清洗果蔬時,用流動的清水多沖洗幾遍,也可以適當浸泡,能去除部分殘留。
膨大劑并非洪水猛獸,在合理使用范圍內,它能助力農業增產。但一旦超標使用,健康風險就會大大增加。大家務必重視起來,在享受食物美味的同時,守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